您的位置:首页 >艺术家 >

在文体交叉互动中推进中国古代小说研究的意义「中古文学多元并存,包括以下」

时间:2022-12-29 16:37:07 来源:南方日报

大家好,在文体交叉互动中推进中国古代小说研究的意义「中古文学多元并存,包括以下」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胡 胜

众所周知,中国古代小说与民间说唱的关系至为密切,特别是自白话小说从民间说唱中脱胎而出后,两者始终处在一种交互影响的动态发展过程之中。因此,研究古代小说或民间说唱文学,理应将两者的交叉互动纳入研究视野。近读纪德君所著《民间说唱与古代小说交叉互动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21年10月版),就是从这一视角出发研究古代小说的专著。该书立足民间说唱传统,借鉴西方口头程式理论,重新审视古代白话小说叙事,不仅对古代小说的叙事特征、民族风格作出了颇有说服力的理论诠释,还为古代小说的研究在视角、方法与思路上打开了新局面。

为了真正突破就小说论小说的单向度研究的局限,该书致力于将民间说唱与古代小说结合起来,系统、深入地考察唐、五代以至清末民间说唱与古代小说交叉往复、互渗互补、相互转化的动态演进历程,揭示古代小说和民间说唱的一些重要的艺术特征生成、发展和演化的动因及其体现的艺术规律。这无疑有效地弥补了古代小说研究的薄弱环节,拓新了古代小说的研究视角。

伴随研究视角的转变,该书在研究的理论方法上也作出了一定程度的创新。其突出表现,就是注意吸收本土说唱理论特别是借鉴西方口头程式理论,重新观照那些受口头说唱文学影响的古代小说。口头程式理论认为,运用“程式化”的语言、场景、人物、情节等进行叙事是口传文学的主要特征,口头传统规约了口传文学创编、接受与传播的各个环节。纪德君借鉴该理论重新观照古代小说,指出我国古代白话小说的诸多叙事特征,实际上多源自民间艺人的口头创作,是从口头传统承继下来的,并非属于作家个人的创造。只有立足于口头传统,充分考虑口头记忆、即兴创编与听众接受等实际因素对古代小说叙事的制约,才能在认知其口头叙事规律与特征的基础上对古代小说的叙事艺术特征作出合理的评价。例如,受口头传统的规约,古代小说在描景状物、写人叙事等方面,就表现出诸多口传文学的叙事特征,诸如因袭、套用流行的韵文散语,采用数字化、特征化与类别化等方法模塑人物,灵活化用口头传统中流行的母题与情节套路等。显然,这种研究方法与思路对目前的古代小说研究颇有理论创新与启迪意义。

该书重点探讨的论题涉及敦煌变文、宋元话本、明代小说对民间说唱的继承与创新、明末清初由民间说唱转化而来的英雄传奇、公案侠义小说的文体创作特征,清代弹词、鼓词、评话等对古代小说名著的改编,民间说书与通俗小说文体兼容的关系,以及中国古代“说书体”小说文体特征,等等。通过这些论题的研讨,该书对一系列重要问题作出富有说服力的诠释,诸如:古代“说书体”小说中的人物为什么多数是理想化与类型化的?“说书体”小说的情节结构为什么有突出的模式化与雷同化现象,同时又追求故事的传奇性和趣味性?民间说唱对古代名著小说的传播起到了什么作用等等。本书均做了别开生面的解读,发表了诸多令人耳目一新的见解。

不仅如此,该书还纠正了前人对古代小说的一些误读与评价。例如书中指出,“‘说书体’小说依托的是民间说唱传统,而民间说唱文学‘并不追求我们通常认为是文艺作品的必要属性的所谓独创性或是新颖性,而观众也并不作这样的要求。一个经历了若干代民间艺人千锤百炼的口头表演艺术传统,它一定是在多个层面上都高度程式化了的。而且这种传统,是既塑造了表演者,也塑造了观众”。因此,我们“认识评价‘说书体’小说时,就不能简单地套用评价作家文学所采用的理论与方法,而应该重建一套基于民间说唱艺术而总结出来的理论话语体系与评价标准”。显然,这些观点是切中肯綮,富有启迪性的。

另外,该书虽然以专题论文蝉联而下的形式予以呈现,但由于这些论文都是围绕着“民间说唱与古代小说交叉互动”这一主题来展开研究的,既注意清晰地勾勒民间说唱与通俗小说交叉互动的历史轨迹,又注重“面”的拓展,对各类小说与民间说唱的关系也给予一定关注,并且把论述的重点放在对小说名著与说唱文本之艺术形态的比较、分析上,力求把“点”之深入、“面”之拓展和“线”之流程有效地结合在一起,力避空洞、浮泛之论,因此全书虽然整体感略显不足,但还是有较明显的系统性与关联性的。

(作者系辽宁大学文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


郑重声明: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修改或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