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远流长的中国书画历史 传承中华艺术瑰宝的独特魅力
大家好,玉器工艺就是由( )工艺发展演变而来的「春秋战国玉器的器型」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第二堂课 春秋时期玉器的器型特征(授课提纲)
(特说明:建议读者可以点击今日头条同名专栏课程,此文为授课讲义,更详细的内容,请点击视频课程查看)
上一堂课我们介绍了春秋战国的历史由来和文化背景,这一堂我我们接着介绍春秋时期的玉器器型特征,春秋时期的玉质礼器已经开始走下神坛,从“神玉”开始向“德玉”进行转换的一个关键时期,玉器的外观从形制上完全丧失了其与生俱来的宗庙之气,蜕化成了王宫贵族的佩饰物和殉葬品,变成弄器或葬器。
这样的说法不是空穴来风,有很多实际的考古实物可以证实,就以大家常见的玉璧来说,这个阶段的玉璧,主要分为两种:
一种就是是带有加工工艺的玉璧,这种玉璧选用材料较好,但直径多在十厘米以下,小的直径只有四厘米左右,可能是受到原材料限制的因素造成的,这一类的玉璧跟新石器时期的礼器玉璧基本没有任何关系,更多属于身上的佩饰组件或装饰用器,这类玉璧就属于弄器,供把玩之用,与礼器的社会功能无关。
第二种是素面玉璧,选用材料较差,石性较大,制作的工艺也很粗糙,明显不是生前佩戴或把玩之物,按照考古现场的研究,这些大概属于葬玉的一种。这种玉璧的直径有的尺寸很大,山西侯马市1956年曾发掘出一件素面玉壁,直径达20.6厘米。
我们大家如果是以收藏为目的,前者佩饰器有较高的收藏价值,而后者则仅具有文物考古价值,即使是春秋时期的玉璧真品,也不建议大家购买,因为很多不具备市场流通价值。
这一时期从考古现场还可以看到许多外观如同的其他礼器的器型出土,如玉璋、玉圭等,多无扇牙装饰,这些器型也不见雕工,素器居多,一般不常见。
装饰玉器一直到了春秋晚期,我们所见的品种也不多,主要有玉璜、龙形佩、虎形佩、条形佩、玉牌、玉镯等,这些佩饰的共性特点是:
1、所选用的玉质优劣悬殊较大,有优质的和田玉,也有石性较大的地方玉。如果大家想提升自己这方面的分辨能力,将玉质作为一种真伪辨识方面的锻炼,我觉得应该将玉料、纹饰与雕琢工艺进行综合研究,以前讲课时我专门收集了很多的实物,供学员对比,譬如山西玉料与河南玉料、陕西玉料与江苏玉料的质地明显不同,雕琢工艺风格也都有着很大的差异,这种深入的研究,会有助于鉴定能力的增强。
2、所发现的玉器纹饰基本上以蟠虺纹、勾云纹为常见,布局繁密,雕制工艺呈现出几种不同的风格。
3、这个阶段的玉器距今两千多年,传世品较少,出土的玉器较多,而出土器多带有颜色不同的沁色,早期出土又经人把玩变成传世品,这一类传世器经多年的把玩后,出现了程度不同的颜色变化。
4、有些玉器在整体或局部出现部分鸡骨白,但完全钙化成鸡骨白的较为少见。我曾经在今日头条上写过关于这个阶段玉质变化的分析文章,有兴趣可以自行翻阅,我们现在一般所见的沁色,都是玉器的某一部分,而且钙化的程度都不会太深。传世器经过多年的盘玩后,会出现暗红色,这种沁色也是玉器最美的效果,是高古玉收藏者心仪的藏品。
特别需要说明的是,春秋时期的圆雕玉器,在与其他年代对比的结果看,数量很少,如果我们把带钩、剑饰、人物以及管形器等算入圆雕器型,
总体也不会有太大的增量,在一般收藏品种和题材上,圆雕作品不易遇见,可能这也是受材料稀缺所造成的影响所致。
但是,需要特别说明的,还是有两种圆雕玉器,值得关注;
1、玉玦。这时的玉玦并不是我们理解的那种片雕的薄片状,而是有一种是将管形器一面锯开的形状,与以前的形制不同。
2、玉剑饰。春秋晚期出现了玉质剑饰,表面以卧蚕纹与勾云纹为主要图案,玉质较好,虽然数量并不多见,却为以后这类题材的盛行开创了一个先河。
另外值得关注的一个问题,就是在春秋晚期,经过考古挖掘,我们发现这个阶段出现了一种石质青色玉片,目前大家对其具体作用未闻其详,我个人也曾收藏过一块此类玉片,满工纹饰,但其形状大小与汉代的金缕玉衣相仿,可能是一种覆盖于身的葬玉,与汉代金缕玉衣上的玉片形制不完全一样。
在一些古玩店,这种玉片时有所见,还未见赝品,可以入藏,对其进行各种不同形制的可能性加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