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艺术家 >

六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部编版)「六年级上册竞赛题语文试卷」

时间:2023-01-04 12:29:06 来源:也聊教育那点事

大家好,六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部编版)「六年级上册竞赛题语文试卷」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部编版六年级上学期语文竞赛试题

第「卷(选择题,共48分)

一、(18分,每小题3分)

1.下列画横线的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落(duò)烟(zhǔ)苍(qióng )染(xuàn)

B.娑(pō)摇(zhuài )迂回(yū)马(tí)

C.白(yíng)勾(lè)天(yá)低(yǐn)

D.郁( xiàng)脱(sǎ)羞(sè)然(huǎng )

2.下列词语的书写没有错误的一项是( )

A.朦胧 花雷 仰望高空 一碧千里

B.潇洒 蕴育 顾影自怜 襟飘带舞

C.衣襟 笨拙 心驰神往 风光旖旎

D.豪端 绿菌 黑云翻墨 平淡无味

3.下列词语的感情色彩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

A.可爱 愉快 舒服 团结互助

B.亲热 欢呼 愁怨 尘土纷嚣

C.单薄 乐趣 浑浊 孤芳自赏

D.笨拙 境界 柔美 昏昏睡去

4.下列句子没有使用比喻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

A.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

B.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

C.花墙边两株紫色的,如同印象派的画,线条模糊了,直向窗前的莹白渗过来。

D.小小的花苞圆圆的,鼓鼓的,恰如衣襟上的盘花扣。

5.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的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

B.见到我们,主人们立刻拨转马头,欢呼着,飞驰着……在汽车左右与前面引路

C.结,是解不完的;人生的问题也是解不完的,不然,岂不太平淡无味了么?

D.我微睡时,黑夜星空的千万颗亮晶晶的眼晴对我察看;我醒来时,白昼的那只硕大的独眼向我凝视。

6,下列对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老舍,现代著名小说家,戏剧家。代表作有著名的长篇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话剧《龙须沟》《茶馆》等。《草原》这篇课文摘自老舍写的访问记《内蒙风光》。

B《丁香结》是作家宗璞的一篇散文,作者以丁香结象征生活中难结的结。

C.《花之歌》是匈牙利诗人,散文家,画家纪伯伦散文诗集《组歌》中的一首,诗人用花的语言来叙述大自然的话语,尽显“纪伯伦风格”中的轻柔、凝练、隽秀与清新

D<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是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苏轼贬谪杭州期间创作的一组七言绝句,共有6首

二、(12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10题

这次,我看到了草原。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四面都有小丘,平地是绿的,小丘也是绿的。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到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

7,对选文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段文字描写的是草原的美丽风光

B.这段文字写作者初次见到草原的美丽景色。

C.文中加点的词语“惊叹”“久立四望”是因为作者第一次看到草原,处处感到新奇,对满眼的翠绿感到惊讶。

D.草原的环境十分静寂、荒凉,骏马和大牛给草原带来了生机

8,对选文画横线的句子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碧”形容青草很绿,“千里”指草原的辽阔无边

B.“一“是“全”和“都”的意思,是说整个草原全是碧绿碧绿望不到边的青草,显得十分单调。

C.这句话写出草原辽阔、碧绿的特点。放眼望去,目之所及,哪里都是绿的,但不因空旷而显得苍茫。

D这句话是这一段的中心句。

9.对画波浪的句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渲染”“勾勒”均是绘画用语,“渲染”是指用水墨或淡的水彩涂抹画面,以取得不同寻常的艺术效果;“勾勒”是指用线条勾画出轮廓。

B.“翠色欲流”是指青草鲜嫩,颜色青翠,似在流动,富有生机。

C.老舍将草原拟为一幅挥毫泼洒的写意画,突出了草原的辽阔碧绿、小丘线条的柔美,整个草原犹如巨幅中国画那样让人赏心悦目。

D.置身于这充满诗情画意的境界中,作者之所以会惊叹、并产生舒服之感,是因为作者是初次见到草原。

10.最后一句的作者这样写是为了说明( )

A.草原上的牛马懂得欣赏美景,也被陶醉了。

B.作者借物喻人,为了赞美草原的美丽景色。

C.草原上的牛马多,突出了草原景色的特点。[来源:学*科*网]

D.草原上的美景令牛马对它有了很深的感情,舍不得离去。

三、(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3题。

古人词云:“芭蕉不展丁香结”,“丁香空结雨中愁”。在细雨迷蒙中,着了水滴的丁香格外妩媚。

花墙边两株紫色的,如同印象派的画,线条模糊了,直向窗前的莹白渗过来。让人觉得,丁香确实该和微雨连在一起。

只是赏过这么多年的丁香,却一直不解,何以古人发明了丁香结的说法。今年一次春雨,久立窗前,望看斜伸过来的丁香枝条上一柄花蕾。小小的花苞圆圆的,鼓鼓的,恰如衣襟上的盘花扣。我才恍然,果然是丁香结。

丁香结,这三个字给人许多想象。再联想到那些诗向,真觉得它们负担着解不开的愁怨了。每个人一辈子都有许多不顺心的事,一件完了一件又来。所以丁香结年年都有。结,是解不完的;人生的问题也是解不完的,不然,岂不太平淡无味了么?

小文成后一直搁置,转眼春光已逝。要看满城丁香,需待来年了。来年又有新的结待人去解

谁知道是否解得开呢。

11.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经历过的春光,几乎都是和斗室外的三棵白丁香联系在一起的,所以作者花大量笔墨写这三棵白丁香。

B.作者在文中以细腻的笔调,描写出了一个色彩绚丽的丁香花的形象。

C.作者实写丁香花的形象,虚写寄托于丁香花的理念、志趣,创造出了一个深远的意境。

D.作者在文中一反古人寄托在丁香结上的情感,以开阔的胸襟为今天的读者开拓了一个“丁香结”全新的艺术境界。

12.下列对选文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画线句显露了作者对世事的洞明和对人生的洒脱。

B.生命既需要春光无限的阳春,有丁香如雪,幽雅香甜:同时,也需要细雨中连接的丁香结,数肠挂,百转千回

C.我们既有赏花的情调,又有解结的心志。

D.作者一味赞颁作为“愁品”的丁香所象征的愁怨,渲染优愁,没有现代人的酒脱

13.对这篇散文写法上的特点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A.托物言志B.欲扬先抑C.象征D.借景抒情

四、(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16题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头忽见。

14.这首词描写的是( )季节的景色。

A.春季B.夏季C.秋季D.冬季

15.对这首词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西江月”是词牌名,“夜行黄沙道中”是题目。[来源:Zxxk.Com]

B.“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本意是说在稻花飘香的时候,听见蛙声阵阵,好像在说今年是一个丰收的年景。

C.这首词从视觉、听觉和触觉三方面抒写夏夜的山村风光。

D.这首词描写夏夜的山村风光,流露出作者对丰收之年的喜悦和对农村生活的热爱。

16.对这首词赏析错误的一项是( )

A.“明月”“清风”点染夏夜美好景色,“惊鹊”“鸣蝉”以声衬静,表现夏夜幽静。

B.“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描述丰收后人们热烈畅谈的情景,进一步补充夏夜特色。

C“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巧用数词、名词,清新活泼,朴素通俗。

D.这首词描写美丽的农村风光,抒发词人喜爱农村生活的感情。

第二卷(表述题,共32分)

五、(16分)

17.古诗词名句默写,(12分)

(1)卷地风来忽吹散,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其一)

(2) ,听取蛙声一片。(《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3)《宿建德江》诗中表达诗人旅途中思念家乡和亲人的诗句是


(4)南浦凄凄别,

(5)浪白风初起。

(6)杨花漫漫搅天飞。

18.根据例句,仿写句子。(4分)

例句: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

仿写: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像


六、(16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9~22题。

我家巷ロ的路边种了一棵菩提树,这是在纽约少见的一种树,大概也正因此,树旁特别支撑了木架,使它能不怕强风,长得郁郁葱葱。

今年夏天,正该是菩提树最繁茂的季节,不知怎的,那树却突然枯死了,似手每个路上的人,都为它的调零而投以惋惜的目光

这棵从小就被特别照顾,向来因有木架支撑,而未曾倾倒过的树,为什么长了十多年,几乎要成为棵大树时,却一下子死了呢?

有一天我特别走近它,抚摸着它那依然细腻光滑的树皮,作深深的悼念,突然发现树皮上竟被人割了一圈裂口。“是谁杀了菩提树?”我沿着刀痕转向树的另一侧,发现居然是一根绑在支架上的铁丝,想必是善提树幼小时,为了保护它而拴的,岂料随着树的成长、人们竟然忘了那图小铁丝已经不再适用,渐渐地铁丝嵌入树皮,大家更难以觉察,直到此刻被我发现,却已经迟了

许多对孤子的啊护,或当孩子幼小时,为了保护他们灌输的片面观点和加诸的束缚,如果不能在他成长中,逐渐给于解释,常会对孩子造成终生的伤害。对树对人,道理都是一样的

19.用简短的一句话概括短文的内容,(4分)



20.从全文来看,“我”对菩提树的死抱着一种怎样的态度?(4分)




21.菩提树死了,是谁杀了菩提树?(4分)[来源:学§科§网Z§X§X§K]



22.从内容上看,第三自然段似与第一、二自然段重复,那么去掉第三段行不行?为什么?(4分)



七、作文(40分)

23.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成长路上,我们品尝过多少人生百味。妈妈的一碗热汤,同学递来的一块手帕,花儿的芬

芳,浩瀚书海的墨香……带给我们许多感动。

以“” 的味道”为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①须先将题目补充完整,然后作文。

②结合生活实际,自选角度,自定立意,写不少于600字的文章。

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人名、地名、校名。


郑重声明: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修改或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