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艺术鉴藏:书画名家沙俊杰作品欣赏
大家好,德艺双馨的好演员「中国十大德艺双馨演员」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前段时间有个热搜:
专家建议,演员需持证上岗。
当下确实有很多所谓演员,能力不行还拿天价片酬的乱象,该管。
但这个建议,却未必能对症。
贾科长说得很明白:
艺术创作应该别具一格,不应该人为地设置门槛。
一个很好的例子。
《三峡好人》里的男主是贾樟柯的表弟,一个矿工。
他虽然不懂专业的演技,但其本色出演在电影里呈现得十分自然生动,完全贴合了故事和角色。
如果要有证才能演戏,那今后将不会再有素人演员。
但话说回来。
现在很多演员是戏也演不好,人也做不好。
到底好演员的标准是什么?
事实上,我们从不缺榜样——
一部关于中国演员的纪录片,上周悄无声息地上映了。
可惜,排片和票房,少到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演员
1961年,周恩来总理参加“全国电影故事片创作会议”。
会议结束后,参会代表们一起游香山。
总理提了个建议——
要评选中国自己的电影明星。
因为当时电影院里挂的,都是苏联明星的照片。
于是,几大电影制片厂紧锣密鼓,把名单上报。
最后选了二十二大电影明星:
赵丹、白杨、张瑞芳、上官云珠、孙道临、秦怡、王丹凤、谢添、崔嵬、陈强、张平、于蓝、于洋、谢芳、李亚林、张圆、庞学勤、金迪、田华、王心刚、王晓棠、祝希娟。
《演员》就是一部关于这些人的纪录片。
与其说是电影,倒不如说是一段口述电影史料。
这部电影想做的是立榜样,树新风。
让现在那些流量们看看,德艺双馨的老艺术家们是如何做戏做人。
但肉叔不是要和你们讲这些。
肉叔更想分享的是,透过老艺术家们讲述,我看到时代对人心和技艺的塑造。
演员于蓝
“体验生活”。
片里每一个演员在面对镜头时,都说过这句话。
就像金科玉律,深深刻在他们心里。
新中国第一部故事片《桥》。
讲的是某铁路工厂为了支援解放战争,群策群力,抢修松花江铁桥的故事。
里面有两人,都入选了二十二大电影明星。
一个是陈佩斯的父亲陈强,另一个是于洋。
《桥》陈强
于洋说,拍电影之前,每个演员都要去体验生活,跟工人们同吃同住。
当时他们拿自己的军装换工人们的工装,工人们开心得不得了。
而于洋却被衣服里的虱子咬得又痛又痒。
于洋在片里还说到,他看现在的电视剧、电影里,很多军人角色的着装都不对。
比如,打绑腿。
要从脚踝一直打到膝盖,绑得紧紧的。
因为行军打仗一天要走80-100公里,打绑腿是保护腿部,减少受伤。
又比如,军人一般都有一套干净的衣服。
平常不穿,到打仗之前才换上。
因为干净衣服细菌少,降低伤口感染的可能性。
为啥他这么清楚?
因为于洋真的参过军,打过仗。
演员于洋
有了真实的生活体验,才能在大银幕上呈现真实的表演。
没有生活,那就去找。
1952年的《龙须沟》,轰动一时的电影。
主演于是之现在已经是表演大家。
当时他还是个二十来岁的小伙子,要扮演一个旧社会的卖艺人。
他跑遍了当时的北京曲艺界,捕捉卖艺人的举止细节。
例如,说话时总是习惯性翘着个兰花指。
因为单弦艺人总是拿着八角鼓,就这么个手势,一直带到生活里。
体验生活,是塑造角色的第一步。
这是演员必须要做的基本功。
奇怪的是,不知道从何时起——
演员做好基本功,已经变成一种稀罕。
就像刘德华所疑惑的:
不迟到、背台词,放现在竟然是一件能被赞赏的事。
在他入行时,这是演员基本准则。
时代不一样了。
演员,现在是一个赚钱的职业。
而在五六十年代,演员显得神圣多了。
牛犇,这个名字也许很多人不熟悉。
但他演的老电影,却在去年火过一阵。
《牧马人》里,他给主角做媒,就是那个问“你要老婆不要”的角色。
在前面说的《龙须沟》里,他也有出演。
牛犇十几岁去了香港,新中国成立后又回到北京。
拍戏片酬少了很多,年纪还小的他闹过脾气。
后来导演和他说,演戏是干革命,革命就不能只讲钱。
他才想通了。
演员牛犇
现在一看,好像有点老板画饼内味。
但,在当时,无论是演戏还是拍戏,都真的有信仰在。
皆因他们是经历过历史巨变的人。
比如《上甘岭》时,抗美援朝才过去三年。
导演沙蒙和编剧林杉去收集资料,采访亲历过战争的士兵。
资料收集了有一本书那么厚。
开拍前,演员照样要去体验生活,所有人到朝鲜上甘岭。
演员张亮回忆说:
到上甘岭之前,大家都高高兴兴,说说笑笑
朝鲜风景也好,蓝天,青山,还有金达莱花
一到上甘岭,所有人都沉默了。
那里和之前看到的风景完全两个样。
山像削过一样,光秃秃,没有一点绿色。
战争过去了三年,这里的生机一点都没有恢复。
上甘岭战役的第一天,光我军两个连就发射了近四十万发子弹,手榴弹、手雷近万枚。
而战斗还将持续四十多天。
演员高保成在上甘岭看到,没带走的枪还支在枪眼里,上面塌了。他们想把枪抽出来,一点没抽动,锈住了。
还有鞋扔在坑道,手一碰,化成了灰。
图源:电影传奇
经历过如此场景的演员,怎能不对抗美援朝战士怀有敬意?怎么会不认真演?
到今天,技术、资金都有了。
但再怎样复原,演员也体会不到真实的战争场景会带来何种震撼,甚至连了解相关历史的功课都懒得做。
《上甘岭》电影里的主要角色都有现实原型。
张忠发的原型是张继发,护士王兰的原型是王清珍。
而他们请的军事顾问赵毛臣,是当年上甘岭战役三个生还者之一。
他们拍的故事,离他们的生活很近。
有些甚至就是自己的故事。
就像《党的女儿》主演田华。
大家都说,她就是党的女儿去演《党的女儿》。
演员田华
田华幼年家境贫困,母亲早逝,她12岁就离家,参加了八路军晋察冀军区抗敌剧社。
《党的女儿》里,她扮演和组织失去联系,还一直坚持与敌人斗争的党员玉梅,又演了从小和父亲分别的玉梅女儿。
她演起来既得心应手,又真情实感。
图源:《党的女儿》
假如现在的观众再去看那时的电影。
或许没那么深的感触,甚至还会有不够真实的感觉。
这恰恰说明,时代变化之巨大。
六十年,沧海成桑田。
很多东西都变了,不再适用,流失掉了。
对于演员,你也不可能再用信仰的理由让他们少收钱。
时代不同,演员们的社会功能不一样了,演戏的初心也不一样。
但,有些品质,无论在哪个年代都不应该丢掉。
《演员》拍二十二大电影明星。
确实有教育意义,就是想让当下的演员能保持对艺术和艺德的追求。
只是拍得实在太楞,太直白。
而且大多数演员已不在人世,能采访的人有限。
这就造成片子的深度和广度略有遗憾。
但,它还是作为一个窗口,让人看到那个时代演员的多姿风貌。
比如王晓棠。
她说,演员要靠形象说话。
每部电影都要拿出不同的形象来。
她也演过正义凛然的革命者,但在《英雄虎胆》里演的女特务扭着腰跳伦巴舞出场时,又呈现完全不同的神韵。
图源:《英雄虎胆》
她白天拍戏,晚上“学资产阶级的舞”。
学舞时,门口还得有人守着,防止给别人看到。
顺着二十二大电影明星的名单,肉叔又发现了其他老艺术家的故事。
不得不提赵丹。
这个一定会留名中国电影史的大明星。
他的故事,可以说是被演戏“耽误”的一生。
1939年,此时赵丹已经演了《十字街头》,是明星了。他还娶了心爱的姑娘,有了自己的孩子。
但他却“抛弃”了他的影迷们,离开家要去苏联学习斯坦尼斯拉夫表演体系。
然后回国,创建中国人自己的表演体系。
导演王为一
没想到,军阀盛世才把他当敌人关进了监狱。
一关就是四年。
后来他在拍《烈火中永生》时,剧组要他去参观关押烈士的渣滓洞,他激动地说,早就体验够了。
赵青,赵丹之女
四年后,他回到上海拍了一部电影《丽人行》。
电影里赵丹饰演的角色被关进监狱毒打,出狱后回家,妻子已经另嫁他人。
这几乎就是赵丹的真实经历。
赵丹被关在监狱时,有传闻他已经离世,朋友们都帮他开了追悼会。
等他回到上海时,妻子已经嫁了人,还怀了现任丈夫的孩子。
他追求的表演梦碎了,自己的家庭也破碎了。
后来,他又遇到了另一个女孩,生活又有了盼头。
在这时,他演了影史经典《乌鸦与麻雀》,准备在表演上大展宏图时,却又因为另一部作品而再次经历坎坷。
图源:电影传奇
一个把表演当作生命的人,屡次因表演而遭受苦难。
而人生里所遭受的苦难,又被他运用到表演中。
现在的演员很少有这种职业精神了。
运用生活经验去表演,是每个演员应该有的能力。
比起让持证上岗,演员更需要认真生活。
表演取材于生活。
无论是夸张的,不切实际的,单薄的。
还是沉稳的,意味绵长的,丰富的。
他的表演是什么样,他所感受到的生活就是什么样。
为什么现在的演员表演浮夸,不切实际?
就是因为他们离真实的生活太远。
只妄想一夜爆红做明星。
却连最基本的做人,都还没学会。
本日打工人:徐老怪可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