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艺术家 >

宫崎骏电影《龙猫》「龙猫含义了宫崎骏的真实故事」

时间:2023-01-08 09:57:11 来源:琐碎闲谈

大家好,宫崎骏电影《龙猫》「龙猫含义了宫崎骏的真实故事」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原创不易 抄袭必究)

“动画大师”宫崎骏的影片一直是很多人心中挥之不去的经典,汲取于生活的足迹又能以动画之手抹掉生活中的不幸和悲伤,以温暖治愈填补人们内心的惶恐和不安,美好温馨总是他影片的收场,《龙猫》亦不例外。

《龙猫》是由宫崎骏执导,日高法子、坂本千夏、糸井重里配音的动画电影,于1988年4月16日在日本上映,高清重制版于2018年12月14日在中国公映。

影片讲述了草壁达郎的妻子草壁靖子生病住院后,他带着草壁皋月(小月)与四岁的妹妹草壁米(小梅)回到乡间居住,在乡间的日子里,两个孩子与龙猫之间的温暖故事。

从影片风格来看,《龙猫》不同于宫崎骏的其它影片,它没有《千与千寻》璀璨宏伟的神灵世界和饱含深意的隐喻,没有《风之谷》壮烈的战争场面,也没有《幽灵公主》深刻略带晦涩的主题,但却是被日本《电影旬报》评为当年十佳之首的影片,也是宫崎骏唯一获此殊荣的作品。

天真烂漫的孩童、郁郁葱葱的田园,一幅温馨的乡间恬静映入眼帘,这便是《龙猫》中宫崎骏为我们勾勒的“世外桃源型”风土人情画卷。

三十年前的经典,三十年后依然被人称赞,《龙猫》之所以有这样的魅力不单单和它温暖治愈的基调有关,更是因为影片中潜藏着宫崎骏对现实的缩影。

本文以《龙猫》为例,从背景、人物、情感3个方面来看宫崎骏影片的3大特征及其现实缩影。

背景“动化”:搬迁之路是对童年动荡生活的隐射人物“美化”:天真烂漫的孩童是善良和美好的化身情感“暖化”:美好温馨的结局藏着对温暖和幸福的向往01 背景“动化”:搬迁之路是对童年动荡生活的隐射

影片中,一开始映入观众眼帘的便是一辆车,草壁先生开车带着小月和小梅,拉着家具踏上了搬家的之路。

随着镜头的移动,郁郁葱葱的乡间田园出现在屏幕中,微风吹拂之下,一幅恬静的乡间风景图浮现在观众的视线里,车上传来小月和小梅阵阵的欢笑声,欢快愉悦的惬意场景一下子被渲染了出来。

《龙猫》的故事正是从“搬家”开始的,而“搬家”也正是贯穿影片的背景,之所以有了搬家才会有在新的环境中遇到龙猫,才会激发一系列温暖的故事。

“搬”家是一个动作性描述,阐述的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而影片的背景正是这种“动化”的呈现。背景“动化”不仅仅是《龙猫》的表现,更是宫崎骏影片的特征之一,《千与千寻》开场也是千寻一家的搬家之路。

宫崎骏的影片已经形成了这种成熟的风格特征,而“动化”的背景正是对其童年动荡生活的隐射。

出生于1941年的宫崎骏,经历了战火纷飞的童年,当时正值东京战乱,为了躲避空袭,他跟随着家人四处搬迁,而“动荡”几乎是他童年的大多记忆,在他的童年里,没有安定的家,没有幽静美好的环境,更没有和谐友善的邻里,有的只有战火、疾病和奔波逃窜。

动荡的童年经历让宫崎骏对恬静幸福的生活充满了渴望,而他把这份渴望都融进了自己的作品中,用来填补那些丢失的幸福童年。

阿德勒说:“幸运的人一生都被童年治愈,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愈童年。”

宫崎骏的童年是在不幸中成长的,他亲眼目睹了战火不断、流离失所、民不聊生,所以,他及其憧憬那种幸福温暖人人和谐的生活,而四处搬迁的动荡童年经历对他后来的创作起到了很大的影响,所以在《龙猫》中我们能看到“动化”的背景。

搬家,意味着要去适应一个新环境,要去一个邻里不熟悉,风土不习惯的地方,这是一种表象上的地域变动,但其实更是内心动荡不踏实的一种折射。

动荡不安的不幸童年,让宫崎骏更加懂得了幸福和温暖的来之不易,所以,他把这些都写进了自己的故事里,化身成《龙猫》中风景秀丽,怡然自得的田园风光图。

传统日式建筑被绵密的森林环抱,出门一脚踏入通往精灵居所的小径,郁郁葱葱的花草点缀着乡间,亲近自然的井水,高大茂密的樟树,远处整整齐齐的水稻田,还有慈祥友善的邻居,这些都是宫崎骏想象中美好的童年。

搬迁之路的“动化”背景,是《龙猫》的背景,更是宫崎骏影片的特征之一,他把动荡不安的童年记忆以影片背景的形式进行了表达,而在“动化”的背景之下,他并没有对生活失去信心,而是以他大胆的想象为我们营造了一个温暖治愈的童年环境。

懂事乖巧的小月和烂漫可爱的小梅,她们就像是宫崎骏的缩影一般,承载着他对美好童年的向往之情,于是,宫崎骏会在影片中创造出风景怡人、友善和谐的生活画面。

背景“动化”是他对童年遭遇的隐射,但在“动化”的背景之下,他更是融入了美好和温馨的场景,这是他对童年的填补,更是他对每一位屏幕前观众的期许和祝福。

02 人物“美化”:天真烂漫的孩童是善良和美好的化身

宫崎骏的影片中,担当主人公的永远是孩子,《龙猫》中乖巧懂事的小月和烂漫天真的小梅,《千与千寻》中勇敢无畏的千寻,她们都是以纯真善良、天真无邪的形象出现在我们的视线里,而这正是宫崎骏的影片特征之一。

影片中,草壁先生带着小月和小梅到达乡下的家后,有这样一个情节:

邻居小男孩勘太向她们大喊,“你们家是鬼屋”,小月和小梅却没有害怕,而小梅却说了这样一句话:

“人家才不怕那些呢!”

孩子的世界总是单纯的,在她们眼里风是龙猫巴士从身边飞奔而过,水中涟漪是它留下的脚印,林中倾泻而下的积雨是龙猫在跺脚,黑夜里的怪声是龙猫在玩耍,橡果是世界上最赞的礼物,真诚的祈祷种子都能发芽。

她们纯净的内心世界总是能发现生活中大人们看不到的美,也正是因为如此,她们才不会惧怕新环境的“糟糕破烂”,更不会恐惧从未见过的龙猫,在大人的惯性思维里,如果一只从未见过的动物出现在自己面前,我想大概第一反应都是恐惧和害怕,甚至很可能会给这种东西贴上“怪物”的标签,但天真烂漫的孩童不会。

在宫崎骏的影片中,孩童们是善良和美好的化身,所以,她们干净清澈的眼睛能发现别人看不到的美好事物,比如龙猫,比如发芽长大的“参天大树”,比如龙猫巴士。

简单的孩童世界总是有着无限的可能,这是宫崎骏为我们塑造的人物“美化”形象,而在他的影片中,人物“美化”是很明显的特征,他把所有对美好的寄托都放在了孩子的身上,这和他当时生活的缩影脱不开干系。

在宫崎骏的记忆中,战火不断的年代里,几乎只有伤害和痛苦,很多贪婪的资本家不顾普通百姓的性命,这样的风气宫崎骏看在眼里,他亲眼见证过周遭的可怕,战争动乱之下人人疯狂,伤天害理的事情也会发生在他的身边,作为资本家的后代,他曾目睹过家人为了谋求利益的无良之举。

这样的记忆深深影响着宫崎骏,所以他渴望周围是美好善良之人的幸福生活,而这种单纯美好大多时候都只会发生在孩童身上,这便有了他影片人物“美化”的走向。

《龙猫》中人物“美化”在小月和小梅身上展现的淋漓尽致,她们都是年幼的孩童,在家人并没有太用心的情况下,她们还是如此的懂事,小月会在爸爸妈妈不在家时照顾妹妹,而小梅会想要把玉米送到妈妈身边,只为了让妈妈早日康复回家。

她们身上有着孩童的小任性,她们会撒娇、会生气、会难过,但她们却很懂事、很坚强、很善良,这是宫崎骏对人物“美化”的塑造,更是他对现实苦痛的另一种弥补,在那个动荡不安人人各怀怪胎的年代里,他渴望着孩童般的善良和美好能够充斥在生活里,所以才会有笔下那么多美好善良的人物。

03 情感“暖化”:美好温馨的结局藏着对温暖和幸福的向往

《龙猫》之所以是三十年不朽的经典,是因为它能够唤起不同年龄阶段人的思索,天真烂漫的孩童能找寻到童年的乐趣,懵懂无知的少年能体会出幸福生活的不易,而稳重成熟的中年更是可以在其中看到自己的影子。

这些与观众达成共情的感受都是来源于其情感的表达,《龙猫》其实并没有宏伟壮观的场景,也没有寓意深刻的隐喻,它只是简单地描述了一家人搬家后遇到的事情,但却让那么多的观众产生了共情,因为它激起了我们每个人内心深处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

情感“暖化”便是《龙猫》最大的特征,而这也是宫崎骏影片的特征之一。

很多人从《龙猫》中读出来了温暖治愈,看到了温馨美好,但其实《龙猫》是一部暗含着悲伤的温暖故事。

小月和小梅的妈妈重病住在医院,本来以为可以出院回家的时候病情加重,虽然影片中并没有过多地赘述此处,但其实这中间暗含着一种悲伤,这和宫崎骏的经历有关。

宫崎骏的童年处于战火纷争的年代,战时疏散,导致举家搬迁,而父亲忙于经营飞机工厂,母亲体弱多病,战争结束后,宫崎骏的母亲却患肺结核而卧病在床。

影片中的母亲角色其实也是对自己现实的一种折射,影片结局为我们构造了一幅家人团聚的温馨画面,但其实小月和小梅的母亲到底什么时候能够痊愈出院不得而知,这是影片情节之中暗藏的悲情,影片中这种悲情不止这些。

作为大学教授的草壁先生一直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住院治病的母亲也不能陪伴照顾孩子,这是影片的另一种悲伤情感,对于小月和小梅来说,她们还是懵懂无知的孩童,正是需要家长陪伴成长的重要时刻,但父母的偶尔缺席成了常态。

父母缺失陪伴的童年是影片的悲剧情感隐射,在影片中有3处表现极为明显:

第一,小梅第一次发现龙猫时。

小月上学,小梅在院子玩,直到跑进“森林洞穴”趴在龙猫肚子上睡了一觉,父亲草壁先生都从未发觉,直到小月放学回家才开始寻找小梅,这里便是父母对孩子关心不够的悲情。

第二,小月和小梅与龙猫一起坐在树上。

种在地下的种子一直不见发芽,龙猫使出力量让这棵树长成了“参天大树”,然后和小月小梅坐在树上,而草壁先生却一直在伏案工作并未察觉,这里便是父母对孩子注意不多的悲情。

第三,父母在医院的窗口发现了玉米。

小梅生气抱着玉米离家去找妈妈,小月搭乘龙猫巴士和她一起来到了医院,把那颗给妈妈准备的玉米留在了窗口,孩子在家,距离医院很远的地方,玉米却出现在窗口,父母却并没有惊慌和担心。

这些隐藏于影片中的“潜在悲情”现象是一种无声的表达,它是对生活的另一种折射,是在用事实暗示我们,生活并没有十全十美,温馨之下还是会有遗憾,但这些我们能体会到的生活缺憾在《龙猫》里都藕化成了温暖和美好,这便是宫崎骏影片的又一特征:情感“暖化”。

以温暖为基调的情感总能点燃观众内心的热情,无论是幸运或者不幸的人,我们都对温暖幸福的生活没有抵抗,所以才会对宫崎骏笔下这种温馨画面深深共鸣。

虽然生活会有缺憾,但宫崎骏却“扭转”了这些可能的悲情,以温馨美好作为收场来结束了影片,情感“暖化”不仅仅能够温暖治愈正在经历生活苦楚的人,更是潜藏着宫崎骏对美好幸福生活的向往,亲身经历过战争年代的流离失所,他更加懂得了温暖幸福生活的难能可贵。

04 结语:

天真烂漫的孩童世界,安定幸福的周围环境,和蔼善良的邻里乡亲,这是宫崎骏在《龙猫》里为我们营造的幸福画面,这也是他对现实生活的美好憧憬。

以动荡的搬迁之路作为故事背景,是他对颠沛流离童年的隐射,以天真善良的孩童作为主要人物,是他对残酷无情无情的批判,以温暖幸福的情感作为最终收场,是他对美好安定生活的向往。

背景“动化”、人物“美化”、情感“暖化”是《龙猫》中传达出来的最为明显的特征,而这3大特征也是宫崎骏影片较为明显的特征。

“动化”的背景之下写尽了他动荡不安的童年生活,寄托着对安定生活的憧憬,“美化”的人物背后道尽了他对残酷无情的批判和痛恨,暗含着对善良美好的期许,“暖化”的情感之间潜藏着他对悲惨不幸的现实隐射,隐藏了他对美好幸福生活的向往。


1941年1月5日,宫崎骏出生于日本东京,恰好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时候,他的童年里恬静幽谧的乡野,没有善良慈祥的邻居,没有安定踏实的居所,有的只是战火不断、流离失所、民不聊生,这些痛苦的童年记忆都化成了他对生活的美好期许,所以在他的影片中才会有背景的“动化”,人物的“美化”,情感的“暖化”这些特征,这是他对现实的隐射,更是对幸福安定生活的向往和憧憬。

生长在和平年代里的我们,虽然没有那些苦痛,但每一次看《龙猫》我们也能体会到宫崎骏潜藏于动画之下更深层次的教导:安定幸福的生活来之不易,我们要用善良和美好来维系。

【注:图片来源网络,侵权请联系删除】

作者简介:琐碎闲谈

能码字,能追梦,治愈系90后女孩。用最暖的文字,治愈最孤独的你。


郑重声明: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修改或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