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书画鉴定专家
大家好,介绍德国科隆大教堂「欧洲之行」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游览完波恩,徒步返回到波恩火车站,乘坐火车前往科隆。
在波恩去往科隆的火车上看到了这样一幕,拍下来是想说明,在德国,自行车不用拆装也是可以上火车的。当然,还是那个前提,德国人口密度小。中国的火车人都装不下,还给你装车?
波恩到科隆只波恩到科隆只有60公里,火车很快就到了科隆,坐在火车上远远的就可以看到科隆大教堂。说到来科隆,这还真不是第一次,8月3日,我参加欧洲10国游的时候就是从科隆启程的。当时也是女儿陪我一起过来,只是那次来科隆只是为了参团,没有时间游览,今天,借着去波恩游览的机会,我们再次来到了科隆。
科隆火车站就在科隆大教堂的旁边,如果说科隆大教堂是“离上帝最近的地方”(当今最高的教堂),那么科隆火车站就要算是“离上帝最近的火车站”了。有60公里,火车很快就到了科隆火车站。说到来科隆,这还真不是第一次,8月3日,我参加欧洲10国游的时候就是从科隆启程的。当时也是女儿陪我一起过来,只是那次来科隆只是为了参团,没能好好游览,今天,借着去波恩游览的机会,我们再次来到了科隆火车站。
科隆火车站是德国西部最大的火车站,也是德国西部重要的铁路中转站,它将德国和欧洲的主要城市连接了起来。
位于莱茵河畔的科隆市是德国的第四大城市,人口有近百万。这是一座古老而美丽的城市,也是一座现代化气息极强的大都市。从火车站出门左边就是科隆大教堂,从这里的人流量也可看出这座城市的规模之大。
来科隆,首当其冲就是游览科隆大教堂。今天,就让我们好好仰望一下这世界著名的大教堂。科隆大教堂是位于德国科隆的一座天主教主教座堂,是科隆市的标志性建筑物。在所有教堂中,它的高度居德国第二(仅次于乌尔姆市的乌尔姆大教堂),世界第三。论规模,它是欧洲北部最大的教堂。集宏伟与细腻于一身,它被誉为哥特式教堂建筑中最完美的典范。它始建于1248年,工程时断时续,至1880年才由德皇威廉一世宣告完工,耗时超过600年,至今仍修缮工程不断。从照片上就可以看出,在左边那个塔尖的下方仍然还有一大截脚手架“附着”在上面。
科隆大教堂始建于1248年,几经波折于1880年最后完成。大教堂是欧洲基督教权威的象征,是哥特式宗教建筑艺术的典范。高塔直向苍穹,象征着人与上帝沟通的渴望。南塔高157.31米,北塔高157.38米,是全欧洲第二高的尖塔(仅次于乌尔姆大教堂),除两座高塔外,教堂外部还有还有1.1万座小尖塔烘托。双尖塔像两把锋利的宝剑,直插云霄。
科隆大教堂的全名是"查格特 ·彼得·玛丽亚大教堂",它以轻盈、雅致著称于世,是中世纪欧洲哥特式建筑艺术的代表作,也可以说是世界上最完美的哥特式教堂建筑。它与巴黎圣母院大教堂和罗马圣彼得大教堂并称为欧洲三大宗教建筑。除了有重要的建筑和艺术价值外,还在于它是欧洲基督教权威的象征。
教堂占地8000平方米,建筑面积约6000平方米,东西长144.55米,南北宽86.25米,面积相当于一个足球场。自1864年科隆发行彩票筹集资金至1880年落成,它不断被加高加宽,而且建筑物全由磨光石块砌成,共16万吨石头如同石笋般建筑而成,整个工程共用去40万吨石材。
科隆大教堂的规模:塔高:157.3米(相当于现代建筑的45层楼高〔若以3.5米为1层楼高来计算〕,在1880年代乃是全世界最高之建筑物,目前名列世界第3高之教堂),大厅高度:42米,纵长:144.58米,横宽:86.25米,面积:7914平方米,地基:罗马式十字架型,形式:哥德式教堂。
科隆大教堂的历史事件:1164年"东方三王"遗骸运抵。1180-1230年安放有"东方三王"遗骸的三王遗骨盒。1248年8月15日奠基仪式。1322年大歌坛落成典礼。约1355年高157米的尖塔动工。1744年歌德首次参观大教堂。1814年部分中世纪时的西部正面设计图失而复得。1816年发现另一半中世纪西部正面设计图。1842年重新动工。1880年10月15日建造时间长达632年又两个月的大教堂终于竣工。1948年700周年庆典。1998年750周年庆典。
根据考古发现,教堂原址在罗马帝国占领时期是普通民居。从公元4世纪末或5世纪初起,在这个位置上开始建起了小规模的教堂。之后教堂不断扩建和改建,直到873年9月27日老教堂正式落成--今日科隆大教堂的前身。这座教堂在1248年4月30日的一场火灾中几乎毁坏殆尽。另有资料说"科隆大教堂位于德国的北莱茵-威斯特法伦州,是在希尔德博尔德遗址上修建的"。
整个建造工程前后跨越六个多世纪,它是德国中世纪哥特式宗教建筑艺术的典范。若非19世纪的复古风席卷欧洲,那么这栋哥特式的经典之作恐怕永无完工之日。经过了七个世纪,它先后的建筑者都持有同样的信仰,而且绝对忠诚于原定计划。大教堂工程规模浩大,至今仍保存着成千上万张设计图。其建筑期长达632年,堪称世界之最。1248年,法国建筑家凯尔哈里特受邀设计建造科隆大教堂,公元1248年8月15日,科隆地区主教康拉德·冯·霍施塔登在圣母升天节这天为大教堂动工举行了奠基仪式,这标志着一个时代的开始。2.5万名市民期待已久的时刻到来了,在这个德国当时最大的城市里建造一座"世界第一"的大教堂是所有人的共同愿望--富人捐钱,穷人出力,艺术家贡献智慧,统治者全力支持。当时的规模较小,其建筑形式采用早期基督教时代的建筑方法,极为朴素。
最初的工程是从1248年到1322年的唱诗堂封顶。前期工程耗资巨大,以当时的技术条件来看简直难以想象。双顶教堂高达44米,且直上直下,既要保证底座地基的稳固,又要体现哥特式建筑所独具的垂直线性的效果。据说,当时的人们竟然是先修建直耸入云的柱子,再在其上安装木制起重机,最终实现"高空作业"。今日的人们已无缘看到那空中楼阁般的脚手架,但仅从它长达14米的中跨就可想见这个类似细长棱柱形的建筑物是如何拔地而起的了。木匠、泥瓦匠、石匠、搬运工乃至各种后勤人员日夜不停地加紧工期。夏天,他们趁着天亮每天工作14小时以上,冬天也要干七八个小时。有的工人三顿饭都在"天上"吃,其艰苦程度可想而知。打地基、修立柱、吊梁等相对容易的工作很快就完成了,最艰巨的任务便是封顶了。人们首先在地上浇筑屋顶平台,然后再将其吊至近60米的高空。为了减少重量和节省石料,木匠们和泥瓦匠们合作制成了木石结合的屋顶。尽管如此,人们还是担心"纤细"的立柱是否能代替承重墙将屋顶托住,并且依照节省和美观的原则,立柱上的许多石料被抽空,建成了玻璃隔屏。44米高的屋顶如果出现塌方,后果不堪设想。好在建教堂不是搭积木,聪明的设计师利用了罗马式大教堂建筑中的拱门设计,创造了有尖角的拱门、肋形拱顶和飞拱,帮助立柱共同支撑穹隆式吊顶,这也便是哥特式建筑的精髓之所在。
尽管条件艰苦,工期紧张,但设计师们并没有丝毫马虎、在不具备现代几何学和力学知识的前提下,对于每一个细节部分,设计师们都反复研究,边试验边建造。甚至在没有统一的尺寸标准的情况下,那些不知名的伟大的建筑师们索性亲自去搭建模型和制造实物,为的是一次成功。在工程进展到了后期阶段,由于经费紧张再加上地区主教之间争权夺利,许多参与施工的人几乎就是靠着一个坚定的信念去完成本职工作的。他们笃信上帝,希望能造一座人间天堂请求上帝的赐福。1322年,地区主教海因里希·冯·维思伯格主持唱诗堂封顶仪式,科隆大教堂工程正式告一段落。
德国早期深受罗马文化影响,教堂建筑是典型的罗马风格。12世纪以后,市民阶级兴起,政治和经济变化,建筑形式随之改变。大教堂的兴建是天主教和中世纪文化在欧洲勃兴的象征。1164年,德意志帝国皇帝、科隆大主教莱纳德征战意大利米兰时,夺得一件珍贵的战利品—朝拜初生基督的东方三圣王的遗骸。于是,科隆成为继西班牙的圣地亚图、意大利的罗马和德国的亚琛之后最有名的朝圣地。1238 年,法国国王从拜占庭皇帝手中购得耶稣受难时戴的荆冠,于是巴黎成为科隆最强有力的竞争者。为保住圣地的地位,来供奉这份遗骸,建筑风格选取当时新兴的哥特式风格。科隆主教选定在8月15日圣母升天节动工建堂,标志着新时代的开始,在当时德国这最大城市建世界第一大教堂为他们的共同愿望。这就说明了为何科隆大教堂会以哥特式建筑手法建成。
自从科隆大教堂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这里更成为著名的游览胜地,游客们来到著名的科隆大教堂旁,由衷的赞叹不绝于耳。这座用磨光大理石砌成的大教堂,其内外雕刻物皆似鬼斧神工之作。科隆大教堂的巍峨壮观令所有瞻仰它的人叹为观止。
传说舒曼进入这个大教堂即震摄于其气势,而萌发了写作〝莱茵交响曲〞的意念。它本身既是一个传奇,也是艺术史上非常出众的题材。同时,自教堂完工后,科隆市政府即规定:城内所有建筑不得高过教堂,造成科隆许多大楼地上的建筑只有七、八层,地下却有四、五层之多的特殊现象。从建筑规模和装饰艺术质量来看,科隆大教堂均胜过它之前所有的哥特式建筑,因而使它成为世界上最著名的教堂之一。
15世纪初,人们曾试图在原教堂的南面并排修一座教堂(南堂),但58米高的建筑未盖成便倒塌了,只剩下一台架在立柱上的木制起重机孤零零地成为了科隆市的标志。
由于历次战争阻隔,特别是"30年战争"和"百年战争"两次悠长的宗教战争,建筑工程时断时续。1560年,教堂内大厅基本竣工,因德国宗教改革运动工程中断(有资料说曾遭受火灾)。
1842年,德国著名建筑家卡尔·腓特烈·辛格勒向市民呼吁重开大教堂工程,普鲁士国王腓特烈·威廉四世响应这个呼吁并给予财政支持,1842年9月4日,在威廉四世的主持下,大教堂第二次奠基。19世纪60年代,普鲁士帝国强盛,财力雄厚。科隆大教堂未尽的工程又被提上议事日程。德国人急于表现自己的强国地位,下定决心在原教堂基础上建一座世界最高的教堂。早在此前,包括大文豪歌德在内的许多名人就提出重建大教堂的想法。到了1864年,科隆市发行彩票筹集资金直到1880年正式落成,科隆大教堂一层又一层地加高,一间又一间地加宽,形成了今日由两座"高塔"为主门。内部呈"十字心"为主体的建筑群。直到1880年10月15 日,这座当时荣膺世界最高建筑物的科隆大教堂举行了盛大的竣工典礼。成为建筑史上最杰出的成就之一。
除了它自身特有的价值和其包含的艺术价值外,科隆大教堂还表现了欧洲天主教的力量和耐力。1942年,英美联合空军轰炸德国。科隆位居莱茵河要津,其下游腹地是化工业的集中区,成为挨炸最惨重的城市之一。战争结束时,科隆老城被毁百分之九十。由于德国天主教透过罗马教廷提出要求,这座古教堂才免遭轰炸。科隆大教堂虽然没有被毁掉,但也中了盟军十多枚炸弹。战争结束后,康拉德·阿登纳总理对于家乡科隆情有独钟,主持重修了科隆大教堂,使其焕然一新。科隆人对于两位"康拉德"—1248年的主教和1948年的总理的贡献推崇备至,而后者除了使科隆大教堂重现辉煌之外,还一手缔造了今日的新德国。
20世纪末泛酸的空气正无情地侵蚀每一块斑驳的石头,一波又一波的整修又开始了。1999年起,大教堂修葺提出1720万马克预算,现在还正在修葺之中,由于宗教界、个人及政府财政援助,作为信仰象征和新欧洲中部文化传统统一见证的科隆大教堂必定能更好的被保存下来。
仔细看看这些雕塑,无一处不显出精美与精致。
600多年的历史,依然还保持着这样精美的状态,真可以说是奇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