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画艺术:王问草书七言古风卷
大家好,平潭贝雕文化「平潭非遗」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一提起平潭,你会第一时间联想到什么?
碧海蓝天、水清沙幼的旖旎风光?
平潭东庠岛风光
还是充满奇幻浪漫色彩的蓝眼泪?
奇幻浪漫的蓝眼泪
抑或是酷似长龙、雄伟壮观的跨海大桥?
平潭公铁两用大桥
这些,都是平潭的亮丽名片。
今天,小编要向大家介绍的是平潭一项又美丽又精湛的绝活——平潭贝雕。
《凌波仙子降人间》平潭贝雕
贝壳:大海的馈赠
万物变迁,沧海桑田,美丽奇幻、纹理多变的贝壳,作为大自然的产物,与人类结下了万年之缘。
远古时代的贝壳
早在5万多年前山顶洞人时期,贝壳就被穿成贝链作为装饰。中国的商代到秦代,贝类被打磨穿孔后,长期当作货币使用。
1985年,在平潭平原镇北面的山显美村发掘出了多件贝壳器,其年代距今5500~6500年。
平潭壳丘头遗址贝壳
1954年,在闽侯发现的昙石山文化遗址,大多是由当时人们丢弃的蛤蜊壳、贝壳、螺壳堆积起来的堆积层,有的地方厚达3米左右,所以又称“贝丘遗址”。当然,这也足见福建悠久的海洋文明。
昙石山这个高出江面20米,面积2.8公顷的长形山岗,几乎是由当时人们丢弃的蛤蜊壳、贝壳、螺壳堆积起来的,具鲜明的海洋文化特色
秦汉时期,贝壳被雕出简单的鸟兽纹图样,镶嵌在铜器、镜子、屏风和桌椅上作装饰,俗称“螺钿”。目前,不少地区仍然保留着这种工艺。
。
唐·嵌螺钿人物花鸟纹铜镜(国家博物馆藏)
平潭四周环海,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更是为这座海岛输送来了丰富的贝壳资源。据《平潭县志》记载,平潭贝类有169种之多。这些贝壳形态各异、色彩斑斓。
平潭贝雕作为省级非遗项目亮相世界舞台,利用贝壳的天然色泽、纹理、形状,经过艺术构思、磨雕、粘贴,成为工艺品。
《鹦鸣唤友》平潭贝雕
平潭贝雕在继承传统工艺的基础上,吸收玉雕、木雕和国画等众家之长,结合螺钿镶嵌工艺特点,于1955年成功创制了浮雕形式的贝雕画和多种实用工艺品,从而揭开了贝雕工艺史崭新的一页。平潭贝雕以立体、小巧、实用为主要特色,创造了贝壳堆画、立体圆雕、嵌贝漆器、嵌贝盒子和贝雕花插等5大类200多个品种。
西方女子浮雕侧脸像 平潭贝雕
不同贝壳拥有不同的色泽和形状特点,平潭老艺人对它们有着巧妙的运用:带斑痕的贝壳,可锯成唯妙唯肖的树木躯干;带螺丝旋纹的贝壳,切成如云般的仕女发髻……既有刻画人物和动物形象的,又有描绘花草和山水的,多姿多彩、惟妙惟肖。
平潭贝雕代表着海洋文化与中原文化的碰撞,巧妙地将人与海结合起来,具有贝壳的自然美、雕塑的技法美和国画的构图美与格调美。
贝壳装饰画《仙人谷》
如今,随着中外文化的交流和互通,越来越多的人关注并加入贝雕技艺的传承与保护中来,艺术“薪火”又被重新点燃。
贝雕:“贝”后的故事
在20世纪70~80年代,平潭贝雕在国际上享有盛名,产品遍销全国,更出口40多个国家和地区。
平潭贝雕技艺有平面拼贴、块片浮雕、坯模造型、螺向镶嵌等技法,这是平潭人将海的绮丽与传统文化,以及色彩斑斓的贝壳与人的智慧巧妙组合的结晶。
平潭贝雕是贝壳与人的智慧巧妙组合的结晶
但在20世纪90年代后,因为市场经济冲击以及工艺人员后继乏力,平潭贝雕经历了一段沉默时光。
随着平潭综合实验区的不断发展,人们的思维逐渐从物质基础转向了文化内涵,而平潭也亟需寻找到足以证明自身文化自信的产品。因此,2012年,一些志同道合的贝雕传承人又重新聚集在一起,进行贝雕工艺的产品研发。
短短数年时间,精巧的平潭贝雕声名鹊起,为人称道,并且斩获了多项荣誉。
机器打磨贝雕作品
2017年8月,平潭贝雕获批为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9年,“平潭贝雕”正式被认定为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同年又列入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
平潭贝雕在几代工匠的坚守下,以自己独特的姿态,阐释着传统民间艺术的复兴与发展。
平潭贝雕风光题材作品
传承:一“贝”子只做一件事
被誉为 “平潭贝雕消失20多年之后的第一人”的詹立新先生,是作为一个“整合人”的存在。他的弟弟詹胜则全职投身于平潭贝雕企业和传承贝雕技艺。他们兄弟俩在考察了全国的贝雕市场后,发现平潭贝雕拥有着自己的特色和存在的价值。
他找来原平潭贝雕厂的蒋心忠厂长,在以蒋师傅为中心的设计团队的自主研发下,研制出了几个深受市场喜欢的产品系列。更有人将平潭贝雕作品 《清莲》和 《平潭水仙》赠予著名舞蹈家杨丽萍,备受其赞赏。
詹立新(右)向马尔代夫游人介绍平潭贝雕作品
“ 让平潭传统民间艺术复活与辉煌,这既是兴趣也是使命”,詹立新说:“也许我们无法达到理想的境界,但古人有一句话:虽不能至,心向往之”。
福建是工艺大省,光是福州就拥有寿山石雕、漆艺、根雕等传统工艺。在詹立新看来,平潭贝雕大可借助它们为自己增辉。例如, 结合漆画、螺钿技法;选用漆盘作为贝雕的底盘;贝雕的支架可用根雕的形式展现等……
屏风由漆艺做背景,贝雕做装饰,是漆画、贝雕两种艺术的融合
年逾古稀的蒋心忠,从初中毕业就开始学习做贝雕,在平潭贝雕厂创办之初就进厂工作了,拥有近半个世纪的贝雕创作经验。
“新人需要先学习几个月来熟悉贝壳的品种、选料等,打磨贝壳从粗加工到精加工,都要慢慢做。”蒋心忠说。
蒋心忠在创作
蒋心忠目前主要负责贝雕作品的设计与拼接。贝壳先经由学徒工的大致打磨,再由蒋师傅进行修整、拼接。
一片片小巧精美的贝壳经过蒋师傅之手后就变得栩栩如生。蒋师傅制作贝雕时常常一坐就是一天,“习惯了”,他说。
栩栩如生的贝雕蟹,所用贝壳均为天然色
在詹立新对平潭贝雕产业未来的设想中,是希望将之树立成一个平潭品牌。立足平潭,走向世界,“希望未来人们提起贝雕,首先想到平潭。”詹立新说。
平潭贝雕艺术馆
平潭贝雕要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借鉴学习,将贝雕与中国传统工艺以及传统书画艺术等结合,让生活艺术化,艺术生活化,打造出高品质的生活方式。
《水仙花》平潭贝雕
来源:闽声传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