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麗和和花耀高级珠宝系列:大地之耀
大家好,给孩子讲艺术家「怎么培养孩子的艺术感」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美国第二任总统约翰·亚当斯,在1780年还只是一名外交官。当时,他前往欧洲参加巴黎和会,在一次宫廷聚会上被法国人蔑视。法国人认为,当时的美国人没有一点艺术气息。事后,约翰·亚当斯在给妻子的信中写道:我必须修习政治学与战争学,这样我们的后代才能在民主之上修习科学与哲学,以让他们的后代得以在科学之上学习绘画、诗歌、音乐、建筑、雕刻、刺绣和陶艺。
在约翰·亚当斯看来,他这一辈人在马上征战,是为了让儿女能慢下来学习科学,更是为了让孙辈能有机会学习艺术。人们追求艺术,是因为“艺术是愉悦的沟通、可爱的品享、奉献的无声、延年益寿的境界、使世界宁静的良药”。
但有时,我们参观过备受推崇的艺术展览或者美术馆之后,却觉得并未获得什么感受,甚至内心充满困惑,那种原本期待的体验根本没有出现。于是,我们又陷入自责之中,觉得一定是因为自己学识不够,才无法走近艺术。
实际上,只要经过恰当的引导,每个人都能感受到艺术的魅力,包括孩子。UCCA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副馆长尤洋认为,艺术跨越了不同阶层、不同知识结构,是人类不同时期的文明结晶,艺术就是日常生活,是世间万物。
《如何给孩子讲艺术》是许多国家的学校与博物馆认可的艺术启蒙经典读物。家长可以通过阅读这本书,成为孩子人生中第一位审美老师。同时,对于成年人来说,这也是一本合适的艺术入门书,就像书中扉页所写:希望引领更多的孩子和成人,踏上愉悦而有收获的艺术之旅。
这本书的作者弗朗索瓦丝·芭布-高尔,是法国艺术界颇受认可的资深艺术史学者,曾在索邦大学和卢浮宫学院学习,现在是卢浮宫学院当代艺术课程的一名教师,并担任“如何欣赏画作协会”(CORETA)的长期管理者和讲师。她多次受邀担任美国、俄罗斯、法国等诸多博物馆顾问,并在世界各地多所学校举办讲座。她出版的艺术教育书籍《如何看一幅画》《读懂印象派》等,被译为多种语言,广受好评。
弗朗索瓦丝·芭布-高尔将《如何给孩子讲艺术》一书,分为两部分。前半部分提供了63条小贴士,来引导读者放下成年人的见解,以孩子的眼光、思维和行动来展开艺术对话。后半部分精细挑选了29件具有代表性的艺术大作,涉及绘画、雕塑、摄影等多个门类,按照时间排序,从文艺复兴到印象派、当代艺术,或从毕加索到透纳、康定斯基,仿佛带领读者畅游辉煌的艺术史。而随中文版附赠的别册“艺术家小传”,以专业的艺术视角解读了29件艺术大作创作者的生平,以帮助读者更好地把握创作者风格和所处的时代背景。
在后半部分中,弗朗索瓦丝·芭布-高尔具体展示了如何使用之前提供的小贴士,让孩子们看懂一件艺术品,并随着积累不断触类旁通,逐渐具备与更多艺术品心灵交互的能力。
作为一个艺术的门外汉,从未真正享受过参观美术馆的乐趣,又如何给孩子讲艺术呢?想在短时间内补习大量的艺术史学,也并非易事。幸运的是,弗朗索瓦丝·芭布-高尔认为,我们完全不必变成另外一个人,就能当好孩子的艺术启蒙老师。向孩子传递知识,有两种方法:以你的所知作为起点,或者以孩子的所知作为起点。显然,后者更能打破与孩子之间的壁垒。在开讲之前,可以先问“你看到了什么”,来替代学究式的“你应该知道...”或者“看这个”。
孩子的洞察力总是超乎大人想象,他们会面对一幅画感到困惑、热爱或者纠结不安,但是这种感觉会久久萦绕在心中。
就像抽象主义艺术家康定斯基不喜欢莫奈的《干草堆》,但是这幅画带给他的简单、质朴、远离世俗的气质却挥之不去。孩子们还会真诚地问一些看似“愚蠢的问题”,比如“画里的盘子好像要掉下来了”“如果拉一下挂帘绳会发生什么”,这时如果能针对孩子的问题给予生动的回应,就再好不过了。你可以跟他探讨虚空派“坠落”的隐喻,帘子落下象征着人生如戏剧般落幕,等等这些话题。
如果专业的艺术话题让你觉得没有把握,那可以试试从历史、地理、科学、数学、运动、技术等角度来谈,千万不要觉得这些跟艺术毫无关系。
当19世纪下半叶,铁路在欧洲迅猛发展之时,艺术也悄然发生了变化,古典绘画时代走到了最后。“火车”成了当下时髦的创作主题,而印象派的画家们从疾驰的车窗中观察到了一个全新的世界,以往被精心描绘的细节变得模糊。借由科技的发展,市场上出现了白蜡管包装的颜料,画家们可以携带着在户外进行创作,脱离了室内作画的束缚,那些程式化的光线和细致繁复的画法也被抛在脑后,取而代之的是那些稍纵即逝的现代风格图景。
从不同角度来看待艺术,可以引导大人和孩子不断接近艺术的真相。选择熟悉的领域,以此为起点来深入一个主题或者了解相关的艺术家,随着信心不断增加而理解更多的作品。
对于不同年龄段的孩子来说,观察力和理解力各不相同,所以也需要一些更有针对性的引导。弗朗索瓦丝·芭布-高尔将孩子们划分为5~7岁、8~10岁、11~13岁三个学龄段,并总结出了每个阶段孩子的高频提问,给予了口语化且风趣的解答。
比如,在法国巴黎奥赛美术馆展出的莫奈作品《花园中的女人》。这幅画足有2米多高,很难让孩子们忽视它。但不同年龄的孩子,对它的兴趣点各有不同。
5-7岁的孩子,更多看到的是画面本身,“她们在散步吗”“天气很好啊”“她们的衣裙很大”,而莫奈也正是选择最宜人的春季来创作的这幅画,颜色明亮的画面中,女人们在花园悠闲地聊着天,穿着最时髦的装束。
8-10岁的孩子,可能会问“她们是谁”“为什么只有女人”“画面为什么模糊不清”“这张画很好看”。画面中虽然有四个女人,但实际上只有两个原型。后面红头发的女士是莫奈的模特,其余三个人都是以莫奈的妻子卡米尔为原型。当时她们并没有真实地穿着这些华服,而是莫奈在创作时参考了当时的流行时装插图。画面中,我们无法分辨出每一朵花瓣的确切轮廓,甚至人物面部也是模糊不清,这是莫奈技艺不精吗?要知道,少年莫奈可是非常擅长精准的人物漫画,而此时莫奈在创作时更喜欢捕捉“形”。如今,这幅作品举世闻名,但在当时却连参加沙龙展的资格都没,评审团认为这么大的画幅却用来画平庸的景色、无名之辈,实在可笑。
而对于11-13岁的孩子来说,“印象派”这个词已经不再陌生,并会感受到印象派绘画中经常出现“花园”。他们可以借这幅画了解到“印象派”一词的命名由来、莫奈与莫奈花园的故事,以及这幅画面中的“阴影”在当时带来的不小震撼。那时的作品中,如果一件物体被阴影“破坏”会令人十分不安,被认为是外部因素对人“本质”的损毁,但莫奈偏偏对真实的描绘充满兴趣。
弗朗索瓦丝·芭布-高尔在《如何给孩子讲艺术》中,深入浅出地解析了许多名家名作,这个过程不仅仅是关乎于如何教孩子们看待艺术,同时也潜移默化地建立起孩子的批判思维,更好地面对未来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