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艺术家 >

每个动物都是表演家「没有艺术品只有艺术家」

时间:2023-01-10 18:29:18 来源:芭莎艺术

大家好,每个动物都是表演家「没有艺术品只有艺术家」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le《蜂巢》,英国皇家植物园(《The Hive》, Kew Gardens)

约瑟夫·博伊斯(Joseph Beuys)曾说:人人都是艺术家。每个人以充满生命力的态度独立思考,拥有自由自在的创造力与想象力,每个人都可以成为艺术家,那动物呢?

《Drei Klavierstucke, Op.11》

猫&科里·阿肯吉尔

在纽约,700只猫随机踩下钢琴键发出的音响被排列组成了一件先锋音乐作品——《哥德堡变奏曲》。事实上,这段音乐视频由艺术家科里·阿肯吉尔(Cory Arcangel)耗时六个多月重编剪接。每只猫踩出的音效都能精确地与阿诺尔德·勋伯格(Arnold Schoenberg)所作的三段长达15分钟乐曲音符一一对应,且和不同人物的片段视频结合构成一帧,最终这些帧和音符组成了艺术作品。

阿肯吉尔以其重编游戏程序和对过时技术和作品的再创作而出名,被称为“数字媒体艺术家“。基于他从小就在视觉艺术和视频创作氛围下成长,阿肯吉尔认为:“一段录像放到网上,人们趋之若鹜,但放到艺术语境下,有些人甚至根本不会去看。我越来越发现一些很聪明的项目只有在网上才能取得最好的效果,而不应该放到艺术语境中去。”这也是在《Drei Klavierstucke, Op.11》创作时选择整个网络中点击率最多、最受欢迎的网站之一“Youtube”作为视频剪辑来源的主要原因。

“我在做任何作品时,相信它可以被放到不同的背景下。”将小猫的无意识行为制造出的音响剪辑成一个有节奏韵律的音乐作品,对阿肯吉尔而言是对互联网功能的艺术延伸。我们站在动物“艺术创作”的角度上思考:这些猫科动物完成了一场近乎完美的演奏,而这场演奏恰恰就是用那些不成调的音符组成,而这也是观者所感兴趣和在意的。对于观者而言,可能更感兴趣的是“动物”这个“创作者”。动物原来也能成为艺术家?

《52赫兹的歌声》

世界上最孤独的鲸

作品《52赫兹的歌声》来自于世界上最孤独的鲸鱼Alice。它52赫兹的歌声频率不同于一般鲸鱼15-40赫兹的频率,这意味着Alice可能永远也得不到任何同类的回应。

1989年,美国海军在执行监听北太平洋水下潜艇的任务时,无意之中捕捉到了Alice52赫兹的特殊歌声。科学家们相信这类动物可能是一头长须鲸,也不排除是一头蓝鲸或是二者之间杂交个体的可能性。之后的十几年,科学家们多次录下“52赫兹”的歌声,却没有录到过任何其它鲸类对它的回应。由此,它被人们称作是“世界上最孤独的鲸”。

海洋哺乳动物学家威廉·瓦特金斯(William Watkins)从上世纪90年代就开始一直追寻和研究“52赫兹”,并对其进行了更加细致的研究。瓦特金斯的团队最终得以采用三角测量的方法大致圈定出繁殖季期间这一声音来源在海洋中的位置。2004年,瓦特金斯去世前几个月,他的团队发表了这项研究成果;为了更好地了解这头孤独的鲸鱼,来自美国洛杉矶的电影摄影师乔西·泽曼(Josh Zeman)在众筹网站Kickstarter上发起了一项倡议,希望能够找到它。人们开始打算回应Alice的歌声。

2015年2月21日,据英国《每日邮报》报道,它20多年来一直在歌唱,试图寻觅一个朋友,但孤独的歌声却没能等到任何回应。“也许,等待另一头鲸的出现,需要的不过是时间而已。”很多音乐家和小说家围绕它的故事进行创作,英国乐队Dalmatian Rex and the Eigentones的《世界上最孤独的鲸鱼》、陈绮贞的《52赫兹》、德国作家AgnieSzka Jurek的儿童绘本......太多人被它灵性的存在所打动,“52赫兹”人格伴随着Alice的故事传播开来。

《52赫兹的歌声》是来源于大自然的创作,它为我们阐释了悲伤的向往,也让我们看到了孤独中的希望,“原来我们都一样”。也许Alice并不孤独,它正唱着自由的歌,不寻求也不逃避,感受着自然的洗礼,正满心欢喜地自由游弋。

天生“建筑师”

人与动物在艺术能力方面具有相关性,这为我们研究人类艺术的起源提供了进化的依据。印度教中的一位神——达塔特瑞亚(Dattatreya)(梵天、毗湿奴和湿婆三神合一)曾说:“人类可以从动物和自然世界中学习,应保持开放的心态,在所有生物中看到可以学习的价值。”

动物们种类繁多,是人类发明和智慧的重要源泉:科学家们由飞鸟而造飞机,由鱼类而造船只;人们从动物的肢体动作中感悟瑜伽,寻觅通往心意止息的道路;艺术家则从中吸收灵感,激发创作思维。

鸟巢

动物界的“建筑师”们,其行为源于天然的智慧表达,同时也为人类的艺术创作提供了启发和灵感。众所周知,鸟是造巢的高手,有些更是有“建筑师”之称,它们织巢不是单纯为了居住,更重要的是向雌鸟求爱,最终它们会跟雌性伴侣一起完成爱巢,繁衍后代。

北京国家体育场(《鸟巢》)一角

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主体育场——北京国家体育馆又名“鸟巢”,体育馆整个场馆结构的组件相互支撑,形成网格状的构架,犹如树枝织成的鸟巢。

北京国家体育场(《鸟巢》)内部一角

此外,蜜蜂建造的蜂巢内部是严格的六角柱状体,由三个相同的菱形组成。同时,蜂巢整体横看成行、坚看成排、斜看成条,规律性令人惊叹。

蜂巢外部

蜂巢内部结构

作品《蜂巢(The Hive)》于2015年米兰世博会荣获多项大奖,目前落户于伦敦皇家植物园。该建筑结合了艺术、科学、音效和景观等元素,打造了一个丰富奇妙的体验空间。

《蜂巢(The Hive)》,英国皇家植物园(Kew Gardens) ©谷徳设计网

《蜂巢(The Hive)》是自然界中蜂巢的抽象化表达,其建筑结构犹如盘旋于空中的蜂群,动感深邃。这件作品反映了蜜蜂种群数量不断下降的趋势,以及授粉过程对于人类食物链的重要性,呼应了世博会“滋养地球,润育生命”的主题。

在《蜂巢》内部由下而上仰视

蜂巢&艺术装置

蜘蛛具有高超的结网本领,它以自身为测量仪器进行编织,丝网经纬分明并坚韧有弹性。当有外物袭来,蜘蛛网会通过形变来分散由于撞击而产生的破坏力。

结网中的蜘蛛

“蜘蛛”&建筑

“蜘蛛丝具有独一无二的机械强度和弹性,这令它成为人们所知道的最牢固材料。”亚利桑那州立大学化学生物系教授杰弗瑞·亚格尔在研究蜘蛛时说道。部分建筑师选择将蜘蛛的结构和功能运用于建筑设计中,简约、轻盈和坚固被融为一体。

“蜘蛛”&艺术装置

艺术家路易丝·布尔乔亚(Louise Bourgeois)选择用具有视觉冲击力和神秘感的黑蜘蛛来表达她眼中的母亲,在不断地成长和对母亲逐渐理解的认知中,她的蜘蛛也演化出了多个版本。“我最好的朋友是我的母亲,她就像蜘蛛一样聪明、耐心、灵巧,她也懂得保护自己。”《蜘蛛》已成为布尔乔亚标志性的作品,其强大的力量感和睿智在各种场域中被阐释。

人类自命为“高级动物”,在文明的进程中已渐渐忽略自身本质上也是动物这一事实。大脑更高级的我们,本拥有更高的艺术理解能力,但在沉重而频繁的压力和焦虑中,身体很多本能的觉知被阻断。相反,动物可以按照原本而自然的意图去“创作”,释放天生拥有的本然智慧。

艺术家陈丹青曾说:“弄艺术的时候要有点动物性,感觉最要紧,本能最要紧。”接近动物,也许会帮助我们发掘更多身体中蕴含的艺术本能。

精彩回顾:

史上最全!3分钟了解整个艺术圈!艺术小白进阶指南

荒木经惟×许晴:我们像谈了一场刻骨铭心的恋爱

温馨提示:以下艺术内容会引起不适,敬请观看!

[编辑、文/谢晓玉]


郑重声明: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修改或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