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艺术家 >

由一副春联想到的作文「春天可以联想到什么」

时间:2023-01-11 18:45:09 来源:青海日报

大家好,由一副春联想到的作文「春天可以联想到什么」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王贵如

春节期间,我从青海省广播电视局门前经过,看到大门两侧张贴着一副十分醒目的春联,不禁思绪纷飞,感慨万千。这副春联的上联是“追梦犁春,同创大业,全凭牛砥砺”,下联是“挥毫写意,共绘宏图,不负虎精神”,横额是“喜迎新春”。全联明白如话,无一难字,却又内容丰富,不落俗套,写出了新意,写出了个性和时代感,具有较高的思想和艺术水平。它既是对过去一年青海广播电视工作的总结,是对广大广播电视工作者奋力耕耘、砥砺前行精神的颂扬,也是对未来一年工作的期许。牛、虎两个鲜明意象(也是中国农历的两个年份的名称)的融入,更给人留下了巨大的想象空间,提升了联语的意境,增强了联语的形象性和感染力。

楹联是我国独有的一种文学形式。它的历史悠久,相传起于五代后蜀时期,盛于明清,迄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春联,作为楹联队伍中的一支劲旅,一直是中国春节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有钱没钱,贴副对子过年”,说的就是春联对一个家庭的意义。机关单位也一样。春节期间,一个单位的门前,能有一副像样的对联,不但可以浓厚节日的喜庆气氛,鼓舞士气,凝聚人心,而且可以让从业人员通过浏览,感受楹联这一绵延着中国文学传统的艺术形式,感受其高雅的思想境界和独特的艺术魅力,进而增强审美能力,加深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大约是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烫金洒银、制作精良的印刷体春联如“墨染生宣”一般,浸染扩充,成为春联中的主打产品。过去笔酣墨饱、字体优美、气韵生动、文采飞扬、文雅别致的春联则渐行渐远。一到春节,许多党政机关为了省事,要么从街上买一副印刷体春联来装饰点缀,要么随便找一条标语当作春联应付了事。还有的党政机关为了彰显政绩,不按联律“出牌”,所写对联中的词性不对,平仄不谐,丧失了春联应有的艺术个性和文学审美特质。似乎可以这样说,内容上的概念化,写法上的公式化,词汇、意象上的同质化,是我所见到的许多机关春联的通病。它们不仅不能给人带来审美的愉悦,反倒败坏了楹联的声誉和读者的胃口,也让人对一些机关的文化品位产生了某种质疑。青海省广播电视局门前的这副联语,则在很大程度上刷新了我对机关春联的认知。它使我看到,楹联这一传统的文体,又以一种新的方式走进了我们的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回到了我们的生活。

楹联作为一种文学形式和公众艺术,往大里说,它关系到一个单位、一个地方的公共文化氛围和文化形象;往小里说,则关系到所处公共空间中公众的文化感受。欣赏好的楹联是一种享受,读到差的就不仅仅是难受。为此,我希望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都能像青海省广播电视局那样,认真对待,精心构思,带头书写春联,真正写出群众看得舒心,同时又可以展现艺术情采和文化风采的好春联,千万别敷衍塞责地用标语口号代替春联。同时,也要努力营造哺育春联的社会生态,倡导百花齐放,尽可能地自撰和书写春联,以更好地体现春联的个性和时代特色。要求每一个家庭都来自撰和书写春联,在今天的社会、文化条件下(毛笔字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旧体诗不再时兴,等等),显然是一种苛求,实际上也很难做到,但希望机关单位都这样做,则不仅是非常必要的,而且是完全可能的。一个单位乃至一个系统找出一两个国学修养比较好、谙熟楹联创作规律和毛笔字写得好的人,应该不是太难的事。退一万步讲,即便真找不出这样的“秀才”,还可以请人代笔。可以断言,在这件事上,存在的问题只是想不想郑重其事地去做,而不是也不应该是能不能做。

一旦党政机关率先垂范,就一定能对社会、对群众产生极大的带动作用和辐射效应。

愿春联这一瑰丽的花朵,在新时代绽放出新的光华,彰显其强大的艺术生命力!

盼望明年的春节,能看到更多更好的机关春联!

稿件来源:青海日报客户端 声明:以上内容版权为《青海日报》所属媒体平台所有,未经许可禁止转载,违者必究!


郑重声明: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修改或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