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艺术家 >

数字化时代 为什么我们还要学书法呢「行书数字化」

时间:2023-01-12 08:53:10 来源:澎湃新闻

大家好,数字化时代 为什么我们还要学书法呢「行书数字化」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澎湃问吧

“如果说汉字是中国文化的源泉,书法就是中国艺术的源泉。”

现如今社会上兴起“书法热”,书法也被列入义务教育阶段的教育纲要之中,全民热情高涨地练字固然是件好事,但是缺少了文化底蕴、单纯追求技法的用功,有可能会不得其法。本期问吧邀请书法家、北京语言大学教授朱天曙,一起聊聊学习和欣赏中国书法。

漫漫书法学习路

@其乐戎戎:学书法从何入门?楷书、行书、草书学习顺序是怎样的?

朱天曙:学习书法从篆书和楷书入手都可以,关键是理解它们字形之间的关系和用笔方法。楷书是“今体”的基础,学好很重要,但最好从篆书入门,有助于了解汉字的早期字形和基本的用笔方法,体会字的古意。掌握了篆书,对学习隶书、楷书、行书等都有重要的作用。初学篆书可先了解篆书基本笔画的组合和笔顺。篆书的基本笔画组合和笔顺虽没有绝对的法则,却有规律可循。一些看似很复杂的结构,只要分解开来,也就不那么复杂了。

学习完楷书之后,可以学习行书。行书脱胎于隶书,萌生于东汉,形成于魏晋,至东晋趋于成熟。东汉时期,楷书、行书、今草都在隶书的简化和快写的嬗变中出现了,并且相互作用。刚开始学习行书,可以选择和楷书较接近的行楷。

草书的难度最大,最不易学。行书的书写速度加快,连笔增多,并用简省点画的方法来书写部首,逐渐转化为草书。学习草书,要注意用简省点画符号和连笔的方法加快书写的速度。学草书先要识草字,过技法关,才能运用草法进一步创作。学习草书,一般以王羲之《十七帖》、智永《草书千字文》、孙过庭《书谱》或怀素《小草千字文》为临摹范本。小草技法纯熟后,可再学习狂草。

汉字部分字体的变迁

@lalalahappy:我的作品很不稳定,有时候想写好就怎么也写不好,反而当我对作品毫无期待的时候恰恰能写出出乎意料的好字,请问该如何改进呢?

朱天曙:这是学习书法必经的状态。唐代孙过庭在《书谱》中说:“初学分布,但求平正;既知平正,务追险绝;既能险绝,复归平正。初谓未及,中则过之,后乃通会。通会之际,人书俱老。”学习书法的起步阶段,就是一个学习“分布”、追求“平正”的过程,不是一成不变的直线,而是不断反复的交叉历程。从“平正”到“险绝”,再从“险绝”回到“平正”,循环往复,不断提升学习的境界。坚持练习很重要,临摹和创作就是在这样反复循环的过程中进步的。

我认为书法是个遗憾的艺术,不必追求完美,几乎每一张优秀的作品你都能找到“瑕疵”,好作品就应该看它好在哪里,为什么精彩,哪里精彩。在学习实践中,我个人主张书写形式要和内容相结合,自然不刻意,不全为创作而创作。我觉得“风格”是“养”出来的,不是做出来的。

@刺豚:现在帖子太多种类,您能推荐一些适合新手模仿的书法样帖吗?

朱天曙:初学者要选“共性”较强的帖,换句话说,选一些比较“平和”的帖,有利于掌握规律,举一反三。选择经典和能通变的字帖,大体有以下标准:一、用笔清楚、字形雅正的经典法帖,早期篆隶用好的拓本,魏晋以后多用墨迹本,少用刻本;二、收字多的帖和字少的帖结合,注意用笔的规律。

总之,初学者要选规律性强、容易入门的帖,注重雅正,不求奇求怪。古人说“蒙以养正”就是这个道理。如篆书不要选字形不规则的,隶书不要选波折装饰过多的,否则容易养成习气。学习书法要先掌握规律,了解共性,再追求个性和风格,探索内在的变化和奇趣。比如学习篆书选《石鼓文》《泰山刻石》《大盂鼎》,学习隶书选《礼器碑》《石门颂》《封龙山颂》《史晨碑》,楷书选《雁塔圣教序》《智永真书千字文》,行书选《兰亭序》《集王羲之书圣教序》等,都是入门的好范本。

李斯泰山刻石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明拓本

书法还有必要学吗

@asabfb:您认为在当今科技发达电子产品层出不穷的情况下,再专门学习书法的意义有哪些呢?

朱天曙:古人的书法创作是生活的一部分,既有艺术的一面,也有生活的一面,对他们来说,诗书画印就是日常雅趣的一部分。而我们生活在现代社会,书法已经成了一种非日常性的艺术形式。然而,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国的一切艺术都是书法的延展。汉字是中国人的符号和记忆,全球各地,有华人的地方,就有书法。宣纸上的横竖撇捺,最能在异国他乡激发中国人的亲切感与乡愁。以汉字为表现对象的书法,追求形与神的统一,笔法丰富而灵活,渗透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观念。学习者可以在习练的过程中,不断地实现自我的变化、调整、完善、巩固。

@熊:在目前这种教育环境下,书法能作为中小学生的必修课吗?

朱天曙:了解中国艺术的第一步,就是对汉字发生兴趣。以汉字为表现对象的书法,追求形与神的统一,笔法丰富而灵活,渗透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观念,区别于其他民族的文字和艺术,蕴涵丰富。书法应当是中小学生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部分。

然而近代以来,由于西方美术的冲击和现代教育体制的限制,中国艺术走向了“美术化”,缺少笔墨上的“中国精神”。现在的书法创作多为技术书写。很多人技术上是没问题的,用笔的方法,作品的布局,都已经很好了,但书写仍然停留在技术层面,缺少文化品格。

我曾应国家汉办之邀,给孔子学院的汉语教师学员上课,我给他们的建议是:在传播中国文化时,不要把中国书法等同于剪纸、舞狮子等类似杂耍的技艺。拿着一支笔,行走江湖,吆喝几声就写,这实际上就降低了书法的文化品格。作为一个传播中国文化的工作者,应该重视传播书法的审美品格和人文品格。在中小学教育中也是如此,书法不仅是一种展示性的才艺,更是了解中国文化和艺术的鲜活的载体,学习者可以在习练的过程中,不断地实现自我的变化、调整、完善、巩固,获得艺术的滋养,文化的滋养,思想的滋养。

责任编辑:黄雅竹

校对:张艳


郑重声明: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修改或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