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画艺术:王问草书七言古风卷
大家好,宋代的说话艺术包括「宋代说话四家名词解释」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宋朝前承封建王朝发展巅峰唐、后接幅员最为辽阔的少数民族政权元,是被史学家公认的中国封建历史王朝中一个极其重要的节点,而在宋朝,便有这么一种特殊的艺术形式,它形式新颖独特,受得宋朝几乎社会上下、各个阶级的青睐与追捧。
这种在宋朝得到极大传承和发展的艺术表达方式就是——“说话”。宋朝的“说话人”也被看成是另一种形式的文艺工作者,也就是一种职业,而他们的工作,便是讲尽古今惊奇趣事。
一、“深扒”宋代“说话人”宋代“说话人”所说内容并非我们现代语义一般多理解的意思,其叙述内容多为“市人小说”,本为古代都市中的一种说书艺。
宋代人民广义上指的“说话”内容,大多都是由现实生活经验丰富的创作者写出,包含历史、俚语、寓言、奇闻、志怪等多种文学内容形式,可谓是“凡古今之事悉有囊括,庙堂田野具有之”。
1.宋代“说话”以及“说话人”在宋朝发展的时代背景
“说话”的雏形产生于唐朝,宋朝的大致形式与内容几乎别无二致,但是宋朝人民对于“说话”这种娱乐方式的追捧却要远远超过唐朝时期。
这背后的主要原因,有两点。其一,宋朝统治者因为政治原因自建国以来就“重文轻武”,所以格外重视科举教育以及平民教育,教育制度也得到了极大完善和发展,教育的普及使得民众对于精神生活的需求渐趋旺盛。
另外,这种宋朝时期,仁宗时期开坊设市,取消宵禁,宋朝人民可以在街道上进行买卖和夜生活之后,自然就催生了各种娱乐方式。
而“说话”从唐朝到宋朝历经百年发展,不仅内容丰富并且表达方式颇具一格,自然成了宋朝人民“偷得浮生半日闲”的极佳的消遣方式。
2.宋代“说话人”的时代作用以及职业特性
“说话”其实和相声这个表演形式颇为相似,但它比相声更加高级一些,涉及的知识面也比较广。“说话人”在表演节目时,不仅可以做到所述内容丰富,还需要保证“说话”的方式的优雅性和观赏性。除了说话时要做到绘声绘色,说话人一般也是学识渊博、博古通今。
他们所讲述的书里面大多包罗万象,书里面各种不同的人物,故事中出现的人名、风俗等不仅都要记得一清二楚,还要做到表演时模仿的惟妙惟肖。如此这般,可以说是在满足宋朝市民阶级观赏休闲目的的同时,“捎带”地也做了文化普及。
“说话人”在最早时大多为侏儒,以此博得喜剧观感,但是发展到了宋朝便更为高雅,“说话人”大多为受教育程度良好但名落孙山的科举落第考生。
“说话人”群体在宋朝的社会地位也随着其主体知识素养以及本领的提高而得到显著改善,由此正向扩大了“说话人”的队伍以及影响力。
二、宋代“说话人”对后世的影响无论任何朝代,文化的软作用力永远都是统治者无法避免且极其重视的问题,毕竟文艺工作者以及文化产品对于同时期的政治、经济乃至统治者政策方针的制定都有着直接影响。
正如“说话人”职业在宋朝的出现和发展和宋朝当时商品经济发达、平民经济得到发展、政治等因素有着极其紧密的关系,并且也很大程度上对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产生反作用力。
1.宋代“说话”以及“说话人”对于宋朝的影响
如今我们提起宋朝的精神气质,第一反应应该就是含蓄雅正。宋朝整个社会上下崇尚含蓄雅正,将风格和气节置于首位的原因,是由多个方面合力作用的,但社会思想的最主要影响因素最终归结到文学上,其实还是宋朝“说话人”起了直接且重要的作用。
于文化普及、价值观表达等方面的巨大作用,宋代统治者以及民间社会组织往往会对其施以各种形式的帮助,而这无疑更加强调了它的文化传播作用。
2.“说话”和“说话人”之于后世的影响
宋朝“说话人”所留下的话本小说俨然现在已经成为了现代史学家了解宋朝社会风貌、文化习俗的重要工具,并且宋朝“说话人”的“市人小说”作为中国小说发展史上的一个崭新阶段,在整个中国乃至世界文学史上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在北宋时期已发展为成熟体系的“说话”,通过明末清初时一位文士柳敬亭对“说话人”脚本的改编、创作,以及对于“说话”表演方式的创新,将其变成了一种新的、更有审美价值的艺术形式。
后来甚至因为其艺术性和趣味性一度引入宫廷,对后世的说书艺术乃至中国戏曲的形成和白话小说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性作用。
毫不夸张地说,宋朝的“说话”艺术影响了中国传统文化体系中的半壁江山,是多种艺术表达方式的基本雏形。
结语在宋朝使得万人空巷的“说话人”,其最早雏形其实出现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唐朝时随着社会风化的开放以及经济的发展,开始出现了在酒肆等地方讲述市井小说的说书人,这便是最早的“说话人”。
由此我们看到,无论是从出现还是到后来的渐具雏形,“说话人”作为一种特定时代下的文化产物,都和时代的政治经济以及发展方向等多种因素有着紧密的联系。
即使在千年后的今天,“说话”已经不再和娱乐项目挂钩,但是宋朝的“说话人”以及“说话”的精神气质、文化内涵等不仅对当时的时代审美以及文化追求产生了直接影响,至今也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中华文化体系中的每一部分。
参考资料:
1、《皇朝编年纲目备要》
2、《续资治通鉴长编纪事本末》
3、《建炎以来朝野杂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