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玩赏析:中国李可染书画艺术院理事杨旭尧——“李家山水”经典传承
大家好,什么是美育?简述美育的意义和任务「美育有哪些项目」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虽然我们一直张口就来“德智体美劳”,但究竟为何美育有这么重要?什么是美育?希望今天的介绍能给您对美育的一直初步认识。
以下内容援引自叶朗的《美学原理》(精装版又名《美在意象》)。
(一)美育的范畴
美育属于人文教育,它的目标是发展完满的人性。
席勒在影响很大的《审美教育书简》一书中所展现的核心思想就是:审美对于人的精神自由来说,审美对于人的人性的完满来说,都是绝对必需的。没有审美活动,人就不能实现精神的自由,人也不能获得人性的完满,人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人。
席勒认为,到了近代社会,严密的分工制和等级差别使得人身上的“感性.冲动”和“理性.冲动”这两方面分裂开来了,“人性的内在联系也就被割裂开来了,一种致命的冲突就使得本来处在和谐状态的人的各种力量互相矛盾了"。这样,每个人身上的和谐被破坏了,整个社会的和谐也就被破坏了。他认为,这是近代社会面临的一个重大危机。为了解决这一社会危机,席勒提出他的方案,就是要大力推行美育,使人从“感性的人”变成“审美的人”。
我们今天对美育的性质,可以比席勒有更进一步的认识和更全面的论述。
人不同于动物。人不仅有物质的需求,而且有精神的需求。这是人性的完满性。不满足人的精神需求,人性就不是完满的,人就不是完满意义即真正意义上的人。精神的需求也是多方面的,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人要真正感受到自己活在这个世界上是有意思的,有味道的。这就是蔡元培说的人在保持生存之外还要“享受人生"。这个享受不是物质享受,而是精神享受,是精神的满足,精神的愉悦。审美活动给予人的正是这种精神享受。由于审美活动的核心是审美意象(广义的美,即席勒说的“活的形象”)的生成,所以审美活动可以使人摆脱实用功利的和理性逻辑的束缚,获得一种精神的自由。审美活动又可以使人超越个体生命的有限存在和有限意义,获得一种精神的解放。这种自由和解放使人得到一种欢乐,一种享受,因为它使人回到万物一体的精神家园,从而感到自己是一个真正的人。这就是庄子说的“游”,席勒说的“游戏”。审美活动使人性的完满得以实现,所以席勒说:“只有当人充分是人的时候,他才游戏;只有当人游戏的时候,他才完全是人。”审美教育就是引导人们去追求人性的完满。这就是美育的最根本的性质。
摒弃的几种观念(1)美育是情感教育;
(2)美育是趣味教育;
(3)美育是感性教育;
(4)美育是艺术教育;
(5)美育是美学理论和美学知识的教育;
(6)美育是德育的一部分。
(二)美育的根本目的
美育的根本目的是使人去追求人性的完满,也就是学会体验人生,使自己感受到一个有意味的、有情趣的人生,对人生产生无限的爱恋、无限的喜悦,从而使自己的精神境界得到升华。从这个意义上来理解“人的全面发展"才符合美育的根本性质。
在这里我们要引用一百年前(1907)鲁迅说过的一段话:
“顾犹有不可忽者,为当防社会入于偏,日趋而之一极,精神渐失,则破灭亦随之。盖使举世惟知识之崇,人生必大归于枯寂,如是既久,则美上之感情漓,明敏之思想失,所谓科学,亦同趣于无有矣。故人群所当希冀要求者,不惟牛顿已也,亦希诗人如莎士比亚;不惟波义耳,亦希画师如拉斐尔;既有康德,亦必有乐人如贝多芬;既有达尔文,亦必有文人如卡莱尔。凡此者,皆所以致人性于全,不使之偏倚,因以见今日之文明者也。”
鲁迅在这段话中强调,人类社会需要审美活动,需要有莎士比亚、拉斐尔、贝多芬,这是为了“致人性于全,不使之偏倚”。他认为,如果没有审美活动,人类社会陷入片面性,人的精神需求得不到满足,人就不是完全意义上的人,“人生必大归于枯寂”,人活得就没有意思了。鲁迅的话,对于美育的本质是一个很好的说明。
(三)美育的作用
(一)培育审美心胸
西方美学称为审美态度。这是审美主体进入审美活动的前提。
欧亨利作品《忙碌经纪人的浪漫史》所展现的经纪人就是缺乏审美态度的代表。
卡西尔说:“在日常经验中,我们根据因果关系或决定关系的范畴来联结诸现象。根据我们所感兴趣的是事物的理论上的原因还是实践上的效果,而把它们或是看作原因或是看作手段。这样,我们就习以为常地视而不见事物的直接外观。”在概念化和功利化的眼光中,世界永远是那么黯淡,千篇一律,缺乏生气。但是一旦你有了一个审美的态度、审美的心胸,那么在你面前,感性世界就永远是新鲜的,五彩缤纷,富有诗意,就是王羲之所说的:“群籁虽参差,适我无非新。”审美态度造成审美主体与生活对象的“审美距离”。“审美距离”不是说审美主体与生活对象疏远了,而是使你放弃了从求知和实用的立场去接近生活对象,这样反而使你亲近了生活对象,于是世间一切都变得新鲜、有味道了。
(二)培养审美能力
审美能力,就是审美感兴能力,审美直觉能力。也就是对无限丰富的感性世界和它的丰富意蕴的感受能力。在瞬间的审美直觉中,情景融合,生成审美意象,伴随着就是审美的愉悦。
陶渊明诗“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真意”就是人生的意味,人生的情趣。
审美活动与科学研究不一样。科学研究是要去发现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科学研究的结果是得到一种知识,或者一个知识体系。例如进行物理学研究就是要掌握物理世界的规律,建立一个物理学的知识体系。而审美活动是对感性世界、感性人生的一种体验,体验人生的意味和情趣。所以审美能力说到底是体验人生的能力。这种能力是包含审美直觉、审美想象、审美领悟等多方面因素的综合能力。它需要一个人的整体的文化教养作为基础,需要通过直接参与审美活动(包括艺术活动)的实践来培育,而且和一个人的人生经历有着十分内在的联系。从这个意义上说,美育不应该孤立起来进行,不仅要十分重视受教育者直接参与审美活动、艺术活动的实践,而且应该和提高一个人整体的文化教养结合在一起来进行。同时,在美育的实施过程中,要十分关注一个人的人生经历对他的心灵的深刻的影响。
(三)培养审美趣味
审美趣味作为审美偏爱、审美标准、审美理想的总和,它制约着一个人的审美行为,决定着一个人的审美指向,并深刻地影响着一个人每一次审美体验中意象世界(美)的生成。而一个人在各个方面的审美趣味,作为一个整体,就形成为一种审美格调,或称为审美品味。审美格调或审美品味是一个人的审美趣味的整体表现。
审美趣味不仅决定一个人的审美指向,而且深刻地影响着每个人每一次审美体验中意象世界的生成。因为意象世界(美)是情感世界的辐射,是情景的融合,是“一瞬间发现自己的命运的意义的经验”。
一个人的审美趣味和审美格调是在审美活动中逐渐形成和发展的,它要受到这个人的家庭出身、阶级地位、文化教养、社会职业、生活方式、人生经历等多方面的影响,因此它带有稳定性。但是这并不是说一个人的趣味和格调永远不能改变。生活环境变了,一个人的趣味和格调就有可能发生变化。教育也可以使一个人的趣味和格调发生变化。我们还讲过,趣味和格调有健康与病态、高雅与低俗、纯正与恶劣的区别。美育的任务是培养受教育者的健康的、高雅的、纯正的趣味,使他们远离病态的、低俗的、恶劣的趣味,归根到底,是引导他们走向审美的人生,使他们的人生境界得到升华。
总之,以上三个方面:审美心胸(审美态度)、审美能力(感兴能力)、审美趣味,综合起来,就构成了个体的审美发展[1)的主要内容。这是美育的主要功能。美育的功能主要就是培养一个人的审美心胸、审美能力、审美趣味,促进个体的审美发展。
(四)现实作用与紧迫性
在当今世界存在的众多问题中,有三个问题十分突出,一个是人的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失衡,一个是人的内心生活的失衡,一个是人与自然的关系的失衡。
我们不能说单靠人文教育、审美教育就可以解决人类社会面临的危机。解决人类社会面临的危机,是一个极其复杂的需要经济、政治、文化以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共同配合的巨大的系统工程,但是人文教育包括审美教育在其中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我们前面说,美育是人文教育,它引导受教育者追求人性的完满,追求精神的自由、精神的享受,因而在各级学校及全社会普遍实施美育,对于重建人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平衡,对于重建人的内心生活的平衡,对于重建人与自然的关系的平衡,都会有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