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艺术家 >

中国戏曲的产生与发展「戏曲的演变」

时间:2023-01-21 17:41:09 来源:夏数哎

大家好,中国戏曲的产生与发展「戏曲的演变」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引入:中国戏曲主要是由民间歌舞、滑稽戏、说唱艺术等多种不同的艺术形式综合形成的,所以说起它的起源,我们就不能简单地说出它具体起源于何时,因为中国戏曲是经过很长时间的孕育才形成的。它是由原始社会的歌舞,经过先秦、汉唐时期的孕育、发展,直到宋金时期才形成较为完整的戏剧形态。


原始时期【萌芽】:以祭神的巫舞【巫师在祭祀活动中的舞蹈】为主。在中国原始部族的祭祀仪式中,广泛运用着拟态装扮的歌舞表演【祈求获得丰收和打猎胜利】,这种原始装扮型的表演,在早期的岩画、陶器中可以找到一定的痕迹。

先秦时期:出现了“傩”舞【巫舞发展到高端的产物】。“傩”舞是一种严肃的带有巫术色彩的仪式,先民戴着面具、穿着兽皮,扮成神灵、野兽,手持武器驱鬼除疫。其核心人物商周时期的“方相氏”。

秦汉时期:秦代:开始流行一种“角抵戏”。“角抵戏”是由民间发展起来的一种竞技表演,很受统治者的喜爱。且在汉代得到了更充分的发展。 汉代:将表演艺术统称为“百戏”【也叫散乐,角抵。百戏源自夏商,始于春秋战国,秦代形成,两汉时期广泛发展】表演场面宏大,集音乐、舞蹈、杂技、武术魔术等于一体。汉代的角抵戏不同于一般的竞技角力,已经有了故事的表演,如《东海黄公》【由两位优人分别扮演黄公和老虎进行格斗表演】基本上接近于戏剧范畴了。

PS:优人:春秋战国之后:宫廷宴乐,杂技百戏具有了更多的戏剧元素。中国宫廷中出现了活跃的优戏活动,这是专职的艺人——优人,从事的简单戏剧表演。这一时期,优人模仿各种人生情境来进行装扮,融入调笑性的插科打诨,从而取得某种喜剧效果,以满足人们的快感欲望,其中比较有名的是“优孟衣冠”【优孟扮演楚相孙叔敖对楚王进行讽谏】

唐代:歌舞戏、优戏和参军戏发展起来。宫廷中设有教练歌舞艺人的专门场所,称“梨园”。宫廷歌舞吸收小说、诗歌、舞蹈、讲唱、咏语、表演、音乐、武艺、杂技、美术种种因素,开始以综合技艺来表现人物和故事情节,被称为“歌舞戏”如《踏摇娘》【歌舞装扮的形式,表现一位受到丈夫虐待的妻子的痛苦,出场人物只有两个,情节简单】。

优戏是最早的“滑稽戏”的名称。但这种“滑稽戏”不是真正的戏剧【大概是一种调笑的游戏】。唐代参军戏【一个正角(参军)、一个副角(仓鹘)互相插科调笑的表演形式为主】更具有戏剧性,它是由先秦时期的优伶表演发展来的,但是主要专注于滑稽表演。同时民间又出现了“俗讲”和“变文”等通俗说唱形式,这些都为“戏”与“曲”的结合做好了准备,为戏曲的形成奠定了深厚的基础。

踏摇娘

参军和仓鹘

宋金时期:南戏和金院本。戏曲基本形成。 宋代:南戏是中国戏曲史上第一个成熟的戏曲样式,被誉为“百戏之祖”,成熟于浙江沿海一带。温州一带被称为南戏的发源地,南戏还有温州杂剧,永嘉杂剧,南曲戏文等多种名称。早期的南戏作品有《赵贞女蔡二郎》《王魁》《王焕》《乐昌分镜》《张协状元》等。 金代:民间歌舞、说唱、滑稽戏更趋于融合,出现了“在北方宋杂剧基础上形成了“金院本”。

与此同时,南方的南戏也进一步发展成剧。宋杂剧、金院本和宋南戏可以说是中国古典戏曲的最初的完整形式。PS:杂剧:中国戏曲艺术发展到成熟阶段的最早的传统戏曲种类。以其发展衍变地域和时期的不同,又可分为宋杂剧、金院本和元杂剧。

元代:元杂剧与元南戏。元杂剧(元曲)”:金末元初,在金院本和诸宫调【一种说唱形式】的直接影响之下,形成一种以北曲来演唱故事的戏曲形式,并出现了比较出名的“元曲四大家”(关汉卿、马致远、郑光祖、白朴)。元杂剧是中国古代戏曲艺术的一个高峰,它标志着中国古代戏曲艺术已经发展成熟。PS: 元曲:包括杂剧和散曲,有时专指杂剧

元杂剧的艺术综合性更广,能够较充分地运用多种艺术手段表现生活和塑造人物,舞台艺术水平大大提高,体现了独有的戏剧美学特点。元代还有了比较完整的剧本,形成了“四折一楔子”的元杂剧体制,使得元杂剧在戏剧性、文学性和艺术的综合性上有了很大提高。另外,由契丹、女真、蒙古等少数民族传来的歌曲与汉族北方民间流行的曲调相结合形成的新的音乐体系,也大大提高了戏剧形式言情状物的表现能力。

戏曲的发展自然和戏曲艺术家分不开,它们是相辅相成的。也许就是艺术家们造就了中国戏曲,抑或是中国戏曲造就了艺术家,总之,当时涌现出了空前众多的戏曲作家、演员及大量优秀作品,如王实甫的《西厢记》、关汉卿的《窦娥冤》、马致远的《汉宫秋》、白朴的梧桐雨)、纪君祥的《赵氏孤儿》郑光祖的《倩女离魂》等。

元南戏:元南戏吸取了杂剧的长处,在元代后期涌现出许多优秀剧本,如“四大南戏”【四大南戏是南戏在元末明初的代表作品,传世剧本都经过明人的修改加工,已非原貌】和高明的《琵琶记》【汉代书生蔡伯喈与赵五娘悲欢离合的爱情故事】

明清时期:中国戏曲的代表样式是传奇。从戏曲文学史的角度来看,传奇创作是继杂剧创作之后的又一高峰,出现了许多名家名作,如明代:苏复之的《金印记》、王济的《连环记》、徐霖的《绣襦记》李开先的《宝剑记》梁辰鱼的《浣纱记》、汤显祖的《牡丹亭》【官家千金杜丽娘对梦中书生柳梦梅倾心相爱,竟伤情而死,化为魂魄寻找现实中的爱人,人鬼相恋,最后起死回生,终于与柳梦梅永结同心的故事】、高濂的《玉簪记》、周朝俊的《红梅记》等。

明末清初时,传奇创作出现了又一高峰,主要作品有《乾坤啸》《艳云亭》《十五贯》《翡翠园》《渔家乐》《精忠谱》《一捧雪》《占花魁》《如是观》《秣陵春》“南洪北孔”的《长生殿》【前半部分写唐明皇、杨贵妃,长生殿盟誓,安史乱起,马嵬之变,杨贵妃命殒黄沙的经过。后半部分大都采自野史传闻,写安史乱后玄宗思念贵妃,派人上天入地,到处寻觅她的灵魂;杨贵妃也深深想念唐明皇,并为自己生前的罪愆忏悔。他们的精诚感动了上天。在织女星等的帮助下,终于在月宫中团圆。】和《桃花扇》【侯方域、李香君的悲欢离合】。等。

清代:清代前期,因为戏曲的民间化和通俗化,戏曲舞台不再为传奇戏独占,先后出现了昆曲、高腔折子戏以及地方戏,戏曲的表演场所也由厅堂变为了茶肆歌台。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为庆祝乾隆的八十岁寿辰,徽班进京,给京城观众带来了徽调。与昆曲截然不同的徽调,以其通俗质朴之风气让京城观众耳目一新,受到京城观众的欢迎,并在京城扎根落户。随后,在道光年间,同徽调艺人一样唱皮黄腔的湖北汉调艺人进京。徽、汉皮黄在京城合流经过数十年的发展,终于形成一种独具北方特色的皮黄腔—京剧。

PS:花雅之争:明中叶到清初昆曲以唱腔优美和剧目丰富,在剧坛占有几乎压倒一切的优势。从康熙末至乾隆朝,地方戏似雨后春笋,纷纷出现,蓬勃发展,以其关目排场和独特的风格,赢得观众的爱好和欢迎,与昆曲一争长短,出现花部与雅部之分。但地方戏不登大雅之堂,被统治者排抑,昆腔则受到钟爱,给予扶持。花部诸腔则在广大人民的喜爱和民间艺人的辛勤培育下,以新鲜和旺盛的生命力,不停地冲击和争夺着昆腔的剧坛地位。乾隆末年,四大徽班【三庆、四喜、和春、春台】进京,花部取得最终胜利。

全部讲学可到此结束

京剧发展

在清同治、光绪年间,京剧迎来了它的第一个繁盛期。当时,一批优秀的京剧演员深得宫廷贵族及官僚的喜爱,不但能够进入皇宫贵族的门庭,还能得到丰厚的物质回报,这无形中促进了京剧的发展和在艺术上的成熟。

到20世纪初期,在新的思潮的影响下,京剧更有了长足的发展,京剧流派纷呈,优秀演员层出不穷,并且每个流派都有各自数量可观的代表剧目,这个时期也可以说是京剧文学的繁荣期。

当时的著名京剧流派有:旦行的梅派、尚派、程派、荀派;生行的余派、马派、麒派;净行的金派、郝)派、侯派:丑行的萧派等。京剧发展到20世纪60年代,为了适应新的意识形态的文化生活需要,又进行了改革,在音乐上、内容上都进行了创新,还加入了西洋乐器的伴奏。当时的著名剧目有:《红灯记》《沙家浜》《智取威虎山》《杜鹏山》等。

除了京剧,各种民间小戏、地方戏也有了不小的发展。这些地方戏进入城市后,不断吸收京剧、梆子等老剧种的艺术营养,表演上更加成熟。到20世纪初,越剧、评剧、黄梅戏等开始出现在戏曲舞台上。


郑重声明: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修改或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