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艺术家 >

插花传统文化「古代关于美的描述」

时间:2023-01-22 11:41:35 来源:木目心言

大家好,插花传统文化「古代关于美的描述」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图片中正在插制的是碗花、盘花、瓶花

今年4月上映的宋代大剧《清平乐》多次出现中式插花,其中第4集四位京城贵族名媛,插花会友闲谈,更是让网友在弹幕大叹,“仿佛穿越到《知否》。”而第54集,公主徽柔广邀后宫众人插花赏梅,暗斗张贵妃,还引得宋仁宗忍不住点评花与花器不搭,插花艺术成了宫斗工具。第68集宋仁宗率众大臣在上元节赏灯,官员们头上簪花的细节,也真实反映了宋朝人生活中的雅致日常。

如果对中式插花没有一定的了解,就会出现疑惑,为什么不管是2018年大火的《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还是今年新上映的《清平乐》,只要故事发生在宋代,总是离不开中式插花?宋代男子为什么要在头上簪花?中式插花究竟起源于什么时候,插花时有些什么讲究,为什么宋代电视剧出现的插花最多?

作者徐文治,中国传统插花研究学者

以上这些疑问在《瓶花之美》一书中,都能找到答案。

那么,什么是中式插花,为什么很多时候会用“瓶花”来指代中式插花?

中国传统插花,萌芽于西周及春秋战国时期,距现在有3000年历史,那时插花主要是为了祭祀,是一种佛前供花的礼仪。到了2000年前的汉代,开始出现盘花,也就是用陶盘作为花器,插入鲜花。陶盘象征池塘或湖泊的概念,以圆或椭圆为主,代表圆满、团圆。

到了宋代,随着瓷器工艺的提升,出现大量精美的陶瓶,人们更多使用造型各异,大小不同的花瓶来插花。那时宫廷重视插花,把中式插花列入专门的机构经营。文人雅士也普通重视插花,创作出大量与插花相关的文学作品。

中式插花在宋代进入了鼎盛期,从那时起一直到20世纪80年代,中式插花就一直约定俗成叫“瓶花”。

图片是《瓶花之美》作者徐文治的瓶花作品

古人插花时,都有什么程序讲究呢?

在中式插花里,唐代罗虬的《花九锡》是目前能见到的,最早的关于插花的理论。文章只有短短77个字,把中式插花分为9个步骤:重顶帷、金错刀、甘泉、玉缸、雕文台座、画图、翻曲、美醑、新诗。

意思是:插花时要把花材花器放入帷幕里,用金剪刀修剪花枝,用甘甜的泉水浸养,洁白的瓷器得配上雕文的底座。插完花就把它画下来,给它作曲,边喝酒边欣赏,还要给它作诗赞美。这也是中国传统插花的魅力所在,插制出一个好的作品,只完成了中式插花的一小半进度,只有用诗词歌赋画,将瓶花的美记录下来,才算真的完成了整个作品。

图片为国画《岁朝集吉》

如此珍而重之的待遇,那花材自然也是有规格要求的。日常提到的插花,很多时候是指西式插花,花材也是我们常见的玫瑰、洋桔梗、扶郞、百合、乒乓菊等,色彩比较鲜艳浓烈的品种。这些花材因为不是是带土盆栽的,又称之为鲜切花。一般在花市就可以购买到不错的花材。西方人讨论这些花材,更多的是从植物学的角度出发,比如怎么分类,什么科,有什么特点,开什么花,长什么叶等等。

而中式插花更多讲究一种“如花在野”的意趣,也就是插制出来的作品,最好就像生长在大自然中一样。所以中式插花更多的是通过“折枝取势”,让作品达到自然的动感。要达到这个要求,花材更多需要从大自然里摘取。

梅花、菊花是中式插花常用花材

瓶花一般用些什么花材?

不是所有大自然的花枝都能符合要求,中国文人心中花材分了三六九等。这个传统从《诗经》里有很多关于植物的比赋开始,尤其到了《楚辞》,这种传统全部确定下来。芳草比喻君子,恶草比喻小人,不同的花材代表了不同的等级。文人插花时就会将植物赋予人的品格,所以花材就会选择,他们心目中认为的品性相衬的。

《花九锡》开篇提到“花九锡亦须兰蕙梅莲辈,乃可批襟。”就讲明了兰花、蕙草、梅花、莲花这一类的花材,才可以享受花九锡的待遇。

除了《花九锡》,还有许多关于瓶花的著作,都是关于花材要求的,比如张翊的“九品九命”,就把花分了九个等级,其中一品九命的花最高贵,九品一命的花最低下。明代张谦德写《瓶花谱》,就借用了这个观念。

梅花、菊花、莲花等是中式插花常用花材

“比德观”,是指每种花材有品格高低。“比附观”,是通过什么原则来排定它的次序。“花月令”是讲每个月开什么花,更加侧重花的时效性。

中国文人插花,是以花明志,所以格外注重花的等级品类。像《岁朝清供图》《娴雅如意图》《盆菊幽赏图》等大量关于中式插花的画作,“阶草侵窗润,瓶花落砚香”“禅心已是空诸相,无奈瓶花故故香”等诗句,都是讲插花的意趣。

图片是《岁朝清供》常出现的表现形式

中式插花一般用什么花器?

中式传统插花,既赏花,也赏瓶。用什么花器来插花,也是相当讲究的。既要选择合适的插花器物,还要在插花过程中,真正把器物的美凸现出来。

罗虬在《花九锡》里提到“重顶帷、金错刀、甘泉、玉缸、雕文台座、画图、翻曲、美醑、新诗”。其中花器“玉缸”并不是指玉做的缸,而是洁白的瓷器。当时洁白的瓷器很少,基本都是进贡给皇室使用。罗虬主张用进贡的器具来插花,可见在传统插花里,对花器的推崇。

除了用瓷器插花,在宋代《洞天清录》一书中,还记载了宋代很流行用青铜器插花:“古铜器入土年久,受土气深,以之养花,花色鲜明如枝头,开速而谢迟,或谢,则就瓶结实。”不过用青铜器插花在北宋时期,还是一件很奢侈的事情,所以民间收藏青铜器的时间非常短暂,很快大部分青铜器就被收贮宫中。

除了瓷器和青铜器,北宋张邦基的《墨庄漫录》记录了用竹筒做花器:“西京牡丹闻于天下,花盛时,太守作万花会,宴集之所,以花作屏帐,至于两栋柱拱,悉用竹筒贮水,簪花钉挂,举目皆花也。”

另外,南宋李嵩的《花篮图》也可以看得出,篮子也是宋代很重要的花器。

由此可见,中国传统插花有六大容器:盘、瓶、篮、缸、碗、筒。以此衍生出来的插花类型就是盘花、瓶花、篮花、碗花、锦洞天(竹筒)。

中式插花用什么来管束花枝,达到既有造型,又不会倒的效果?

西式插花可以用花泥来固定住花材,那么中式插花呢?特别是一些瓶口比较宽的花器,要怎么摆放,才能解决花枝不会东倒西歪这个难题?

起初在没有办法解决时,古人用“满插”这个手法来解决。五代陶榖《清异录》中记载:李后主每逢春盛时,梁栋、窗壁、柱拱、阶砌并作隔筒,密插杂花,榜曰“锦洞天”。隔筒,就是指竹筒。密插杂花,就是在有一定空间的竹筒内,靠花材本身互相支撑,达到管束花枝的效果。

图片是占景盘的形式之一

直到五代十国时期,有一个叫郭江洲的人,他发明了“占景盘”。就是在花器中间隆起山形,顶部再开小孔,把花插在“细孔”中,花材不需要再靠相互支撑,就可以直接立起来,还可以做出不同的造型。这样才解决了宽口花器管束花枝的难题。

到了清代,李渔发明了“撒”,就是用一块木头放在瓶口里面,在木头中间开一个或方或圆或菱形的孔,来管束花枝。“撒”是在“占景盘”的基础上,有了新的发展,这样插花就不用再依附器具,这方法沿用至今。

图片为Y字撒和一字撒,实际运用还有弹力撒等方法

瓶花插成什么样,才算是一个好的作品?

高濂在《瓶花三说》中提到:“令俯仰高下,疏密斜正,各具意态,得画家写生折枝之妙,方有天趣。”也就是说,瓶花是没有格式的,“以意巧取裁”。

因为文人插花更讲究的是意境,所以中式插花很少有史料记载怎么修剪枝条,怎么固定花枝。相对于日本花道严格的比例,西式插花固定的三角形、圆形、T形等技法,中式插花没有固定的方法。

所以初学者往往会认为西方花艺,或者日本花道更容易上手。毕竟主花和配花的长度、数量、颜色等,都有比较细致的比例要求。

那么,瓶花要插到什么样子,才能算是不错的作品呢?有两个原则可以参考:首先是趣,生趣、意趣、艺趣;其次是适,适其境、适其趣、适其道。如果一件完整的瓶花作品,能做到这两点,它就会像一幅折枝花一样,算得上是好的作品。

从效果上来看,如果是插两种不同的花材,就要做到让它们“凑簇像生”,把花丛聚在一起,像自然生长的一样,有“一枝生两色方妙”的效果。更直白一点,就是本来是两种不同的花材,但插完后,并不会显得突兀,仿佛它们本来就是一体的,就像是一个枝条上长出来的一样。

图片中用了4种不同花材,却仿佛是一体的

古代的瓶花一般是谁在插?

从南宋宫廷插花来分析,吴自牧《梦梁录》卷三五月提到:“五月重午节,又曰‘浴兰令节’”,内司意思局以红纱彩金盝子,以菖蒲或通草雕刻天师驭虎像于中,四围以五色染菖蒲系围于左右。”由此可见,南宋宫中端午插花排办由内意思局担任。

而《武林旧事》《哲宗正史》《东京梦华录》《宋会要辑稿》等史料还显示,另有“后苑”“修内司”和“意思局”一样,在插花方面承担了排办的主要工作。而修内司主要由太监充任。

宫廷插花耗费巨大,需要专人来执行,加上受官方影响,民间百姓也十分流行插花,所以就有了专门的假赁机构,提供日常的租赁服务。而插花也就成了一门独立成熟的技艺,不断有人拜师学艺,将中式插花传承了下来。

除了宫廷和民间插花,另外就是僧侣出于佛前供花的需要,以及文人通过插花修养心性居多。由于文人能诗会画,他们追求清雅生活,常常在厅堂、书斋插一瓶花,所以留下了许多传统插花的史料、画作、诗词。

图片为宋剧《清平乐》中大臣头上簪花

现代人研习瓶花的意义在哪里?

善法古者,不法其法,法其所以为法之意而已。——宋徽宗《政和五礼新仪》

瓶花是文人综合修养的一小部分,明代李日华在《味水轩日记》里,以日记的形式,详细记录了每天的生活。我们可以通过它了解到,文人是怎么看问题的,他们怎么鉴定书画,怎么赏盆景,怎么喝茶。文人在这样的生活状态下,插出来的花才有它的境界。

比如袁宏道,他在写《瓶史》前后,思想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自己希望归隐山林,却又被他父亲逼着出来做官。于是他通过插花,来代替归隐的修行。

由此可见,瓶花并不是为了表演技法,它更像是把一个人的思想、情怀、审美等等很多内在,糅合在一起,变成一件作品。这是把感情、情绪、审美这些内在的东西,外化出来。

中式插花并不是以花材为主的形式美,而是以花传情,借花明志,让花成为表达情感意趣的传递者。插花就不仅仅是完成一件作品,而是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整个插花的过程,就是一个人不断修身养性,寻求内心平静的过程。

研习瓶花就是把我们带回这样的氛围里,通过插花,走进中国传统文化。我们研习的目的也不是为了刻意复制过往的东西。而是提升自己的审美,把内心对植物、对花器、对环境的理解呈现出来。研习瓶花更像是我们对内心情感的抒发。

图片为盘花

结语

《瓶花之美》的作者徐文治,原本从事空间陈列、茶席布置等工作。随着工作的深入,从茶席花开始,逐渐接触了解瓶花,并对中国古代插花文献进行大量阅读和剖析,《瓶花之美》既对中式插花史进行梳理,也对前辈们的一些观点提出合理质疑和推断。

想要更进一步研习中式插花,不妨多参考此书。


郑重声明: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修改或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