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说收藏:老年书画家作品确实包含财富,只是财富是属于经营者的
大家好,非遗文化皮影戏「皮影戏中国非物质」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灵台皮影戏又名“牛皮灯影”戏、“牛皮娃娃”戏,系灵台地方剧种之一,是灵台历史悠久、形式独特的一种民间艺术。在漫长的历史长河里,它像许多深入民间的艺术一样,虽经几度兴衰,但一直受到广大民众的喜爱。皮影本是用兽皮借助灯光投影表演故事的民间戏曲形式,是我国古老的传统综合性艺术,它包括戏剧、音乐、美术、民间文学以及宗教艺术等。皮影戏又是中国戏剧的祖先,可算的上是电影电视的鼻祖。据《灵台县志》、《中国戏曲志》、《灵台戏曲志》和《灵台灯盏头志》记载,可靠历史可上溯至距今500年以上。
明清时期,灵台就有专业演出的戏剧班社,剧目及演出场所,县城的城隍庙、什字的太白老庙等都是戏曲活动的中心。皮影班社的老艺人农闲从艺,利用城乡庙会活动于民间乡村,加之灵台是丝绸古道的一条支路,利用交通上的便利,陕西的演员、剧目直接流入灵台,灵台的班社经常去千阳、陇县、麟游等地演出。在演出的过程中,通过互相交流、借鉴、充实、更新,使皮影戏逐渐成为人民喜闻乐见的特有剧种。
进入清代康熙时期,灵台民间皮影艺人将灯盏碗碗腔引入皮影戏表演之中,这既为皮影演唱提供了可以选用的腔调素材,又为培育新兴灵台皮影声腔提供了丰厚而肥沃的土壤。这种产生于民间、扎根于民间、群众喜闻乐见的唱腔和表演形式很快被群众接受并迅速普及开来。在普及传承的过程中,皮影艺人将灯盏头碗碗腔与秦腔剧目结合,丰富了皮影戏的演出内容;与戏曲音乐结合,发展了皮影戏的戏曲板式,增强了皮影艺术的感染力。灵台皮影戏熏陶感染了一代又一代人,培育和滋养了一批又一批民间皮影艺术家。民国初年,灵台朝那镇皮影人巩万林,在皮影戏灯盏头碗碗腔的基础上加以改进,形成了自己的演唱风格。他唱皮影戏一人挑线,同时扮演几个角色唱,人们都叫他“戏油子”,一直唱到七十多岁。多年来,他的演唱风格入火纯青,久经不衰。建国以来,灵台的皮影艺术更是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国立灵台皮影剧团和众多民间皮影演出团社常年走村串户活跃于乡村民间,有的还多次参加省地汇演并获奖。如一九六五年十月原平凉地区第二次皮影戏观摩演出期间,灵台曾组织一百二十五人的队伍参演,有十一人获奖。
灵台皮影戏有500年的孕育成熟和鼎盛期,文化底蕴十分深厚,是中国戏曲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未来的电视、电影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借鉴。皮影戏的成熟、传播、传承,是中国皮影艺术史和皮影戏发展史的珍贵遗产,特别是灯盏头和皮影戏的嫁接与传承,是灵台皮影戏史上独一无二的创举。它的丰富内容、基本特征、传承历史,对丰富和完善中国音乐史、中国戏曲史,都产生了一定的推动作用。发掘、整理、抢救、保护灵台皮影戏,对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促进和谐社会建设,都将产生重要的促进作用。
2019年3月,皮影戏被公布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