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艺术鉴藏:书画名家沙俊杰作品欣赏
大家好,中国画画家常将诗书画印融为一体扩展了画面的艺术境界「中国画讲究诗书画印」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王维《山居秋暝》
昨日秋分,对着秋雨,想起王维的《山居秋暝》:空旷的群山沐浴了一场新雨,夜晚降临使人感到已是初秋。皎皎明月从松隙间洒下清光,清清泉水在山石上淙淙淌流......品王维的诗,就如苏轼所言“诗中有画”。
“画中有诗,诗表达画意”,可引申到我国古代绘画的一种形式,这就是题画诗。题画诗发展于魏晋,形于唐,兴于宋,元明清时期更是大放异彩,可谓流传其广,作品丰富繁多。其是文学、美学、美术史、文化史、比较文学的融会贯通,这种文字与图画的结合给予我们不一样的审美感受,其把文学和美术二者结合起来,在画面上,诗和画妙合而凝,契合无间,浑然一体。文学的魅力为画作提升价值,画作承载着诗的无穷意蕴,而诗与画的潜在对应关系体现了作者当时一种怎样的心境是值得我们反复玩味的。
01、以画抒情
画以“空间”的形式展现于世人面前,给人予视觉冲击的同时,也是以颜色和形体这种特殊的魅力向观者叙述其意境。画既是情感的渲泄,也是一种文化符号的传达。图像这时是心境的最好诠释,笔墨的浓淡重轻,或远岸疏林,或古木修葺,构建出清旷平和,娴雅淡远之画境。画家以空灵虚静的心,深解大自然无言之美,也透视生命之根源,在万象自在的脉络中,生者自乐其生,化者自安其化,在这天人默默相通的时机里,画源便潺潺的从文人心坎中流出来。
雪景寒林图
如董源《潇湘图》、荆浩《匡庐图》、巨然《万壑松风图》、范宽《雪景寒林图》、关仝《关山行旅图》、李成《茂林远岫图》等。这些画作多以“平远”“高远”“深远”的“三远”形式来描绘壮美山川,时空在一幅画中多角度转换,给观者以不同视觉的冲击,作品构图宏大,视野开阔,境界邈远。而受到画作的影响,诗人所题写的诗歌往往也是长篇歌行的形式,写得笔墨纵横,淋漓酣畅。
万壑松风图
到了明朝,画家的画与诗更是摇曳多姿,嬉笑怒骂,亦庄亦谐皆成趣。如明人徐渭自题《墨葡萄》:“笔底明珠无处卖,闲抛闲掷野藤中。”;唐寅的《纨扇仕女图》原题:秋来纨扇合收藏,何事佳人重感伤,请把无情仔细看,大都谁不逐炎凉;元王冕自题《墨梅》诗:“我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还有清郑板桥在自家画册页上题:“国破家亡鬓总皤,一囊诗画作头陀,横涂竖抹千千幅,墨点无多泪点多。”等等,多是借题发挥,内涵深刻,令人咀味无穷。
匡庐图
02、以诗应景
在题画诗中,诗无疑是对画的最好表达,诗歌的情感迸发赋予绘画更深层次的诠释。图像虽带给我们更多的感官享受,但是没有文字的解读只是一味的图像也是不可取的。中国画历来就有虚实之分,而语言和图像的关系又有实指与虚指之论。历史演变逐渐使文字脱颖而出,文字的出现也确立了语言与图像的分工,也是“虚”与“实”的分工,图像之间的相似性与局限性迫使文字的出现,文字出现的过程也是不断克服这一局限的过程。时代的发展历史的进步,让人类创造了文字,文字的意蕴已不局限于记录与表达,而是图像的再体现形式。题画诗中相似题材的画作有很多,如“潇湘”图、“渔隐”图、“竹林七贤”图、“归去来兮”图、“阳关”图等。这些图像多少都有些许的“相似性”,而“诗”的出现,使画作本身不再单调的同时赋予绘画新的含义。
潇湘图
如“潇湘”图中诗歌结合绘画意象可从思乡之情、谪迁之怨、渔隐之乐三个方面来看:浓郁的望归之情移入画中景物,则心理的“期望”“愿望”之外,还有视觉上的“观望”“眺望”,这种何处是归家的诠释也只有在诗歌这个载体中体现得淋漓尽致;“仕”与“隐”的矛盾心理在他们身上表现出的谪迁之怨;还有的就是,生活的不如意没有磨灭怡然自乐的心境,政治的不如意,给生活带来另一片广阔新天地,宁静的烟波江面,渔夫撑杆独游江中,充分体现了“潇湘”文学中“和美自得”的生活写照。
墨葡萄
03、诗画对应
题画诗、诗意画、戏曲插图以及连环画的出现使诗画融为一体,呈现出图文同在一幅界面上的语图交错关系。而“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语图合体是中国画写实走向写意的必然过程。宋代以后写意画迅速发展,写意的出现必然催生语言的发达,画意的“朦胧”需要语言的阐述。图画的勾勒与渲染在无形中影响着语言的走向,“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兴起已带动着题画诗这一审美时尚的兴起。
墨梅图
可以说,文学与图像的关系就是“语象”和“图像”的关系,他们是语言文本与图像文本的衍生体,簇生了文学与图像密不可分的关系。诗人在题诗之前是画作的鉴赏者,然后才是诗歌创作者,诗人对画作艺术想象是否把握到位直接影响诗歌与画作的风格是否一致,这就在无形中强调诗人与画家的意象的契合是否融洽。不期而遇的自然体现也最能体现两者的默契及心灵的沟通。
纨扇仕女图
画作的长短不一,画面的浓墨淡彩,画内容的差异,都影响着题咏的创作。巨幅山水画的恢宏大气,小景画的清淡秀雅,给观者不同视觉感官的同时,也影响着诗歌创作者的思维。可以说诗是画的再创造,诗境融入画境之中,把朦胧梦幻的画境演变成具体,逼真的诗境,诗画合一,如梦似幻。从而为中国画披上了浓厚的文学色彩,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便成了赏析文人画的一种创作追求和审美理想了。
艺术是带着气味的记忆,在诗中,在舞蹈,在画里,在乐声,在影像,如果没有生命的气味,如何能动人感己呢?本公众号以中国传统文化为主导,其中涵盖了中国传统艺术、非物质文化遗产等诸方面内容。从一个小物件或一张古画追寻着古人的足迹,用平凡的文字挖掘旧时的物事,与更多人分享这些旧事旧物所承载的中国人的生活轨迹和精神痕迹。期望读者可在其中品味其趣 ,并于此找到自己的友人,就如明人陈继儒《小窗幽记》所言:“怪石为实友,名琴为和友,好书为益友,奇画为观友,法帖为范友,良砚为砺友,宝镜为明友,净几为方友,古磁为虚友,旧炉为熏友,纸帐为素友,拂尘为静友”。期待与你为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