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画作品:记内蒙古画家彭义华
大家好,「每日一星」蒲建民“把戏演活”是戏曲的精髓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回荆州》剧照
《廉吏于成龙》中饰演于成龙 李超摄
《出五关》饰演关羽
《金沙滩》剧照
《轩辕大帝》剧照
蒲建民,汉族,1973年5月出生,陕西省陇县人,现任甘肃省兰州市戏曲剧院院长。主攻须生、武生、红生。
代表剧目《廉史于成龙》主演于成龙、《清风亭》主演张元秀、《金沙滩》主演杨继业、《辕门斩子》主演杨彦景、《回荆州》主演刘备、《大登殿》主演薛平贵、《忠保国》主演杨波、《出五关》主演关羽、《铡美案》主演韩琪、《出棠邑》主演伍员、《生死牌》主演黄伯贤、《临潼山》主演李渊、《柴桑关》主演周瑜、《南阳关》主演伍云召、《放饭》主演朱春登。
曾先后荣获中国首届秦腔艺术节表演奖、中国第二届秦腔艺术节优秀表演奖、中国第七届秦腔艺术节优秀表演奖、甘肃省第一届红梅大赛一等奖、甘肃省第四届红梅大赛红梅大奖。
近年来,兰州演艺集团及戏曲剧院推出了多部广受好评的戏曲精品,其中,于2016年首演的秦腔版《廉吏于成龙》广为人们所知,这部戏根据上海京剧院同名京剧移植,是一部大型新编历史剧目,并引起很多戏迷朋友的强烈关注。本期采访的就是于成龙的扮演者蒲建民。
记者曾在兰州音乐厅看过《廉吏于成龙》,舞台上蒲建民扮演的正是于成龙,他将一位年逾古稀且刚正不阿的官吏演绎得入木三分,没想到当记者见到他本人却发现他是个中年人,可见他对老年人体态和步伐刻画入微。说起自己钟爱的秦腔,他侃侃而谈:“我出生在陕西陇县的一个小山村,从小每逢过年过节就喜欢看戏,虽然不懂唱的是什么意思,但从那时起,我的脑中就朦朦胧胧的意识到自己将跟戏曲结下不解之缘。”
据蒲建民回忆,他上小学的时候课文背不下去,但是唱词和念白却朗朗上口。“那是因为我一有机会就听戏曲广播,着迷一般地跟着唱,久而久之就朗朗上口了”。于是,他就上了当地的戏曲学校。因为台风比较成熟,蒲建民一上台就从扮演角色开始,而不是从跑龙套开始。这样高的起点并没有让蒲建民觉得骄傲,他说:“那时候年纪太小,只是比同龄的孩子更会模仿师父的言传身教,师父怎么教自己就跟着怎么做,简单来说就是一个复制的过程,我那时候把四功五法做的很到位,四功,是指唱、念、做、打四项基本功;五法,是指手、眼、身、法、步。现在想来,当时并没有糅合自己对角色的体会。那时我意识量多看书籍多听a到戏曲跟历史故事有关,于是就尽、评书,利用业余时间补充自己对角色背景知识的了解,让自己更好地理解角色。记者问他作为一个戏曲演员,如何从模仿到加入自己对角色的理解和创新。他说,对于每个演员来说,表演加入自己的思考是一个很漫长的过程,要达到真正的理解并懂得刻画人物,恐怕到要到35岁之后了。因为戏如人生,很多角色要经过一些生活的磨练,到达一定阅历才能理解,只有这样才能“把戏演活”。
多年来,蒲建民一直擅长扮演须生、武生、红生等角色。他对这些角色的体会颇深,他说,比如关羽这个角色就是典型的红生,脸谱以红色为主色调,辅以细小而且错落有致的蓝黑线条与花纹,脸颊方正,鼻梁楞整,眼睛炯炯有神,下方吊着长长的黑须,上面配以英武的夫子盔,夫子盔以红、蓝、白三色为主,其花样装饰酷似富丽堂皇的中国传统建筑,盔上缀满红色绒球,绒球密布而又高挑,顶部大火焰两侧特饰以卷曲的珠须,向左右两边呈放射状,起到张扬外放的作用。这是勇武的儒将典型的脸谱装饰,把一个忠勇强悍的大将军风度与神态表现得淋漓尽致。红色是积极向上的色彩,象征着正义在中国传统的戏剧表演上总是与忠臣联系在一起,关羽对以刘备为代表的皇室的忠诚是尽人皆知的,他内在方面有一颗赤胆忠心,外在形象以红色基调为主,加上生动活泼的脸部表情,真正达到了传神的艺术效果。秦腔脸谱这种“传神”的表现形式,反映了创作者特有的英雄价值观和对这类人物突出的审美评价标准。
对于戏曲角色的划分。蒲建民也有自己的理解。他说,不管是秦腔还是其他戏曲类型,它们的共同特点是褒贬分明,注重细节。在形象创造上,不但要求形神兼备,而且寄托着创作者对人物性格和品德上的评价。这种贬褒,常常通过人物的动作神态乃至化妆打扮等外部造型而得到鲜明的表现,分寸掌握得准确,手法也多种多样,有时直截了当,有时则较为委婉,在形象处理上,表现了创作者的道德理想和审美理想的一致。比如秦腔舞台上的关羽,红脸、绿蟒,长长的三绺美髯,以浓重的色彩烘托出庄严威武的气势,唱腔高亢激越,虎虎有生气;动作很洗炼,不动则已,动则令人震惊,有时一个亮相,连夫子盔上的珠子都刷刷作响。这种艺术处理,突出了关羽的神勇和威严,也熔铸着历代民间艺人对关羽的崇敬和歌颂。
2016年以来,《廉吏于成龙》的鲜活演绎让蒲建民在戏曲方面有了更深的体会。他说,《廉吏于成龙》在移植的过程中让我尝试了很多新的表演方式。这部戏不止是音乐弦律上的彻底转换,甚至于将民族戏曲的秦腔秦音与西洋音乐“交响”联姻;表演行当上的变化也是非常艰难的一种转换。对于习惯了戴髯口和水秀的蒲建民来说,这部戏的排练过程并不轻松。“这是一部清朝戏,官服中没有水袖和长须,我要极力克制自己数十年的表演习惯,每一颦一笑我都用心琢磨,着实不易,但是我乐此不疲,因为对戏曲演员来说,这是一个艰难的尝试。”后来的演出获得了观众的强烈反响。京剧版的花脸变成了秦腔版的老生,京剧版的老生又变成了秦腔版的花脸,这种表演行当的变化并非刻意为之,而是依据本团演员的艺术特点以及兰州观众对须生、净角欣赏的传习而进行改变。
从13岁第一次上台到现在,蒲建民的戏曲人生已经走过三十多年,正值壮年的他仍然孜孜不倦地追寻着戏曲的美和灵魂,戏曲表演中有一句话,叫做“把戏演活了”,有经验的演员能够将自身融入角色中,在扎实基本功的前提下,注重细节,将表演完美到极致。举手投足,一颦一笑,眼神、招式都在人物情境中,让观众区分不清演员与剧中人。“总之,集文学、音乐、舞蹈、美术等艺术形式于一身的戏曲表演,运用‘以虚带实、以形传神’的写意化风格,在一方舞台,呈现万千世界。而深究戏曲的意蕴,将戏曲的美感淋滴尽致地加以表现,是我们每一位戏曲工作者为之奋斗的目标。”蒲建民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