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说收藏:老年书画家作品确实包含财富,只是财富是属于经营者的
大家好,没有滤镜就没有真实的自己「伪艺术家」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现在,影视剧创作中使用滤镜技术,基本成为标配。但过度使用,也引来不少诟病。一些偶像剧、古装剧更是将人们对于滤镜过度的反感刺激出最大效果。在一些宫廷剧中,由于滤镜开得特别大,演员的五官轮廓都是云里雾里的,人的脸部构造天生具有的“棱角感”都给“滤”不见了。在一些剧中,当老中青三代同框时,那种皮肤均为“吹弹可破”级的既视感,不是让人惊喜,而是让人惊吓。
影视剧的“美颜”考量可以理解,这么做的好处是,镜头更柔润,人物更精神。但一旦滤镜过度了,也会适得其反。毕竟,我们打开电视机不是来寻找“天山童姥”的。
众所周知,景物的真实再现、人物恰到好处的“表情管理”,是影视剧表现人物内心、塑造人物性格、体现演员功底的关键元素。好的影视剧中,景物的逼真呈现、面孔的清晰有“型”,是“标配”。关于这一点,回头看看上世纪八十年代著名影片《追捕》和电视剧《红楼梦》,就能得到直观感受。真实的面孔会说话,基于真实基础上“面部元素”的调动,烘托了主题、情节和氛围。或者说,它本身就是剧情乃至影视剧艺术的一部分。
但是,过度滤镜之下,不分男女老少清一色的滤出“婴儿般”皮肤,这除了极大损害了艺术表现的张力,还很可能造成“笑果”。一位曾在某部剧中客串的明星曾发微博解释,自己消失的眼袋是后期技术处理的原因,并非整容。这种“假面孔”的出现,并不符合人们对于角色、人设的客观要求,就好像我们欣赏着倪大红的高超演技,却少有人指责他的大眼袋。
影视剧过度滤镜现象,不仅让观众看不下去,监管部门也正在出手。近日,在国家广电总局召开的一次电视剧创作座谈会上,管理部门的一位负责人就强调,要坚持清新质朴、刚健有力的健康审美情趣,坚决抵制病态整容、“娘炮”审美、过度化妆、过度使用滤镜。这当中,就包括了对使用滤镜的规范。就连今年3月山东省公务员面试题也予以直击:有些剧组过度使用滤镜,存在失真现象,影响了口碑,谈谈看法。大多数答题者会“包容”这种现象吗?笔者有充足的信心说“不”。
“过度滤镜”现象,不止存在于影视剧领域。直播界、摄影界、广告界……也不乏其例。人们尊重市场化下的“滤镜自由”,但并不意味着所有的“过度滤镜”问题都可以被熟视无睹。作为网民个体,例如六七十岁的人,用“18层滤镜拉皮术”把自己带回短视频里的“青葱时光”,只要不违规,爱咋用咋用。但影视剧“过度滤镜”成灾,对艺术造成戕害,对文艺创作的风气也造成负面影响,让观众难忍。一些“滤镜景区”在现实中给游客带来的巨大落差,也让人大失所望,影响景区口碑的可持续塑造。本质上,此类行为是对受众的误导甚至欺骗,应予规范。
作者:伍里川
来源: 浙江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