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艺术家 >

当代艺术的嬗变「Z世代是什么」

时间:2023-01-30 19:41:09 来源:ArtPlusSH艺术上海

大家好,当代艺术的嬗变「Z世代是什么」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营销大师菲利普•科特勒认为:


“年轻人作为数字时代最具影响力的群体尚未被充分挖掘,他们是新产品和技术的最早试用者,又是弄潮儿,但其追求的潮流趋势是碎片化的,最终,他们还是变革者。”



01后浪猛烈袭来新圈层正在集结



Z世代(Gen-Z)一词,最早流行于欧美地区,用以指那些出生于1995-2010年间的人。Z世代又称网络世代、互联网世代,意指受到互联网、即时通讯、短讯、MP3、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等科技产物影响很大的一代人。他们是曾经的我们,也是新一代的“后浪”。


在中国,人们用“90后”和“00后”替代“Z世代”这种表达方式。第一批Z世代人群已经26岁了,即便最小的年龄也迈入了2位数的关卡。


如今,Z 世代的用户规模已达3.2亿,约占据中国四分之一的人口。


如此庞大的新一代年轻人正在陆续集结,正逐步站上这个时代的“C位”。


02拒绝标签不设限百变风格 活出精彩


像曾经流行于美国的“千禧世代”,以及流行于日本的“宽松世代”那样,人们渴望用一个简单的词,去概括当代新青年的群体特点。


区别于传统的生长大环境,这届“互联网原住民”有点难搞,因为我们无法用标准化的单一风格来对他们进行统一概括。


「中二」、「短视频种草一代」、「小众氪金」、「精致扣」……一个个新型标签扑面而来,但似乎这些标签也无法完全定义他们。



生于互联网最高速发展的时代,Z 世代拥有更广阔的世界观,更加包容的心态,肆意无畏,野蛮生长,特立独行在他们身上被体现的淋漓尽致——上一秒身着汉服诠释东方静雅韵味,下一秒却可能高能出街迎战极限运动。为直播一掷千金,为偶像疯狂打榜,向宠物寻求治愈……新青年给想尽力看懂他们的人一个回音:想用一个单一标签定义我们,不是件容易的事。



他们拒绝定义,拒绝模式,拒绝套路。


敢发声,敢拒绝,敢行动。


追求自由,show出真我,重视内心真实感受,不再惧怕”成人世界“。


Z 世代用他们身上独特的人格魅力正无声无息的改变着这个社会。



03Z世代 PK 当代艺术碰撞出更绮丽的火花


作为与新世代联系最密切的文化形式之一,艺术在传递新青年的态度和声音方面发挥着举足轻重的重要作用。通过视觉映像这种最直白最直接的方式,各类艺术创作首当其冲地成为了Z世代表达自我的最佳路径。同时,新生代的强势登陆也让现代艺术和当代艺术家避无可避的产生影响,努力寻找“迎合”他们的最佳方式。


1、打破束缚,偏离常规


或许是与Z世代们成长于这个纷乱缭绕的时代有关,忙碌且压抑的生活和无处释放的情绪让他们身体中躁动因子比任何一代都活跃,这导致新青年们极力想挣脱现状,打破束缚,逃往另一个平行空间。


作为当下最流行的“网红”艺术家草间弥生和其代表“波点艺术”很好的诠释了这一切。




密集的波点,混淆了真实空间的存在,给人一种眩晕和不知身处何处无所适从的迷惑,这对从小就身处于花花世界中的Z世代有着切身的体验。


然而巧妙的是,这些圆点仿佛具有的生命,给人一种仿若无限延伸的梦幻宇宙空间感。



艺术家本人也称,这些原点是细胞和分子,是属于生命的最基本元素,是来自宇宙和自然的的信号。


正是这种打破传统、偏离规范但又从密集波点爆发出的倔强顽强的生命力的艺术表现形式,让生活在各种条条框框下年轻人找寻到了共鸣点,以草间弥生为代表的“非传统”艺术家得到了越来越多年轻人的青睐。


2、无潮流,不艺术




潮,是Z世代的代名词!


酷,是坚持自我的意识形态!


这一届年轻人对潮流带有与生俱来的敏锐感知力和比以往更强烈的追求和崇尚,于是潮流艺术在这个时代开始风生水起、遍地开花。


潮流地标:街头艺术→城市艺术


自 2018年起,随着街头艺术在当代艺术图景中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从街头艺术逐渐演化而来的城市艺术迅速在各大一线城市落地生根。




越来越多的城市公共艺术被精心设置,打造成热门网红打卡点和旅游圣地用来吸引年轻人的目光,用他们所钟爱的潮玩IP装点街头,赋予城市年轻时尚的生命力,意图用巨大的装置让所有人一眼就能看到独属于这个群体的潮流特质。



流行经典:波普艺术(Pop Art)



Pop Art在国内常被翻译为“波普艺术”,似乎很是高大上的样子,但其实“波普艺术”的命名是来自“流行”(Popular)一词,它也本应该被理解成“流行艺术”。


波普艺术出现在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兴起于英国波及欧美,它有着前卫而且面向大众的设计,代表着流行与大众的结合,反映了二战后成长起来的青年一代的社会与文化价值,以及自我表现和追求标新立异的的设计心理。



而波普艺术就是如此,它摆脱了传统,有着新的时代特点。大多数青少年群体喜欢这一风格,因为波普艺术迎合了现代青年的桀骜不驯,玩世不恭的生活态度以及消费心理。



酷炫拉风:赛博朋克



既然追求潮酷,怎么能少得了科幻感十足的赛博朋克?


从B站过亿的视频播放量和相关话题搜索量就能看出,这届95后新青年对于新充满科幻与新潮的赛博朋克有多钟爱,虽然看起来自带潮范的赛博朋克不算“新”,相反有点“旧”(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但它却是在这届年轻人中开始真正流行起来,机车风、动感科幻与他们追求的“潮酷”完美契合。




新锐艺术:新媒体艺术



另外,习惯了被时常给予惊喜和新潮的Z世代已不再满足传统的传观展模式,他们渴望更多颠覆想象的“意料之外”,这为艺术家及策展人带来了不小的难题。


不断颠覆观念、突破想象,利用新媒体互动装置和AI技术实现2D往3D的转换,沉浸式展览在近年来频频出现在各大展览馆和美术馆,艺术的呈现方式因为新人群的出现变得越来越多种花样。




走出美术馆的艺术



当然,除了在形式上的创新外,观展场地也是不容忽视的,因为近些年Z世代专门拜访艺术馆的频率有所下降,越来越多的艺术品正走出美术馆。


Z世代追求叛逆与多元文化融合,承载单一艺术欣赏功能的“老艺术馆”自然不能满足需求,更受Z世代欢迎的艺术应该是融入生活的,不仅可以满足视觉饕餮盛宴,还能与购物消费、娱乐生活相融合的“艺术精品购物中心”,或许就是属于Z世代的“新艺术馆”。




未来艺术:数字艺术



对于潮流的理解,除了以上这些形式上的变化,我们还应该看到其背后所蕴藏的新发展。


在一场国外NFT亿级拍卖狂欢后,数字艺术进入大众视野。(NFT:非同质化代币,一种应用区块链技术验证的数字资产。它最容易理解的外号,是数字艺术品。)


数字艺术家Beeple在佳士得拍卖行以非同质化代币(NFT)形式拍卖的数字艺术品《每一天:前5000天》,以超6934万美元(约4.51亿人民币)的价格成交,被认为是“数字艺术史的里程碑”。


这股浪潮将如何发展现在尚未可知,但不可否认的是,NFT的出现拓宽了艺术的边界,预示着未来艺术随着新技术、新人群的发展出现了新的分叉点。



3、燃烧欲望,野蛮生长


结合Z世代的生长环境和群体特征,当代艺术的表现内容变得更加丰富和“狂野”:暴力、变态、同性恋、七情六欲、政治……以往那些讳莫如深的敏感话题如今已不再是禁忌。


文明进程的加快进一步推动思想的解放,Z世代艺术家们毫无顾忌地赤裸裸的展示内心欲望和真实情绪,以画笔为媒介传递他们对世界的态度,批判和揭露凡是一切“看不惯”的行为。


中国CG画师@乌合麒麟针对BCI抵制中国棉花的行为所创作的作品——《Blood Cotton Initiative》 (译为“血棉行动”),画面下方配文:“能告诉我们你遭受了哪些不公平的对待吗, 稻草人小姐?”,以此来抵制这种歧视行为。


2月17日,缅甸最大城市、旧都仰光街头出现2月1日以来最大的一次集会。据报道有数十万人聚集在市中心,高举着海报和标语。在夜晚,一些艺术家将抗议标语投射到房屋上。在社交媒体和街头,也有一些图片来自缅甸各地的艺术家。这些艺术家中有不少是非常年轻的Z世代缅甸人。


艺术家钦梭拉(Khin Zaw Latt)组织了由120名艺术家参与的团体绘画活动


“领导这场革命的人来自Z世代,”缅甸的行为艺术家莫·萨特(Moe Satt)写道,他是缅甸当代艺术协会(AMCA)的成员。“他们是在高科技环境下长大的。Z世代非常聪明。Z世代很清楚,普通的革命是没有效果的。”



4、人人都是艺术家


艺术是什么?恐怕连艺术家都不能精准回答,只要是有人喜欢、有人认可的创作,在某方面来说它就具有艺术性,所以艺术品也并不是专职的艺术家的专利,再加上本时代去中心化的特征明显,艺术品的创作权被进一步下放,任何人都可以参与其中,创造艺术。


德国艺术家约瑟夫·博伊斯也曾说过: “人人都是艺术家”。z世代显然意识到这一点,他们的需求不仅仅停留在欣赏和购买艺术作品,更看重的是参与感,即“我在,我看到,我参与”过程中获得的满足感。


DIY、艺术联名、共同创造……不一定专业,但一定要留下自己的影子,哪怕痕迹并不明显。


这是艺术的下沉,下沉到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艺术生活化。


某短视频平台上,95后壁画师佳佳用水泥、画笔在墙上勾画富贵牡丹、山水田园、动漫卡通......账号目前已有600多万粉丝,一条视频的播放量可以达到9000多万。但佳佳说:“我觉得更重要的是,能通过自己的努力,让越来越多的人看到壁画的美,并把美留在自己家里,留在自己的生活里。”



“在未来,每个人都有 15分钟的成名机会。”


波普艺术大师安迪•沃尔霍精准预言了当今95后年轻人的属性:他们从被动的接收者变成输出者,成为自我创作故事里的主人公。他们会毫不怯场的抓住一切机会参与其中,表达自我。


如果有一天你在逛展时碰巧听到旁边有位年轻人说:“这是我创作的/这个我有参与”,请不要100%认为他/她在吹牛,或许未来某天,他/她的名字和照片会出现在你手机社交软件的热搜榜单上。


郑重声明: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修改或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