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艺术家 >

建筑人的出路在哪里 「学建筑以后可以从事什么工作」

时间:2023-01-31 15:17:08 来源:UniDesignLab

大家好,建筑人的出路在哪里 「学建筑以后可以从事什么工作」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联合策划

《城市 环境 设计》(UED)杂志社

远届 InVision

城市环境设计UED《城市 环境 设计》(UED)期刊坚持专业、时尚路线,关注中国建筑、景观、规划,报道人物、作品、思想。360篇原创内容

公众号

远届 InVision远届在各个设计相关及分⽀学科的覆盖范围内,集结世界范围内最具能量声量的团队,以原创课题研发实现、作品表达核心方法论、限招与责任制教学模式为出发点,用思辨方式重新定义教学与研究的最优结合途径。555篇原创内容

公众号


这是一个特别的时代。对于建筑人来说,这是一个充满风险,也充满机遇的时代。


建筑设计行业市场式微,对学生和年轻从业者而言,升学和就业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激烈竞争。行业情形的变动,改变了大家对自己职业发展的预期,“内卷”、“劝退”、“沉没成本”、“转行”等等,成为热词。更糟糕的是,对行业的悲观蔓延至对个人的悲观。


但实际上,不管是仍在行业内还是跨转行业,建筑背景带给我们的远远不止是一种职业技能,我们正是希望通过这个系列的讲座和论坛,给大家分享依然存在的诸多机会和可能性,以及建筑背景在嘉宾们的经历中所发挥的作用。


「非典型建筑青年,和他们的实践」系列讲座和论坛关注那些从建筑学出身并跨向其他领域的青年们,以及其他学科领域出身又以自己的视角看建筑的青年们。他们不仅分享在各自当前所从事领域的实践,亦分享建筑、建筑学教育和从业背景在他们当前所从事领域的投射。


我们邀请参与本活动的16组分享人,不论他们仍然在设计一线,还是在建筑的跨行业领域甚至彻底离开了建筑,都是在各自所从事领域获得一定程度认可的「非典型建筑青年」。


我们邀请大家来听听不同的声音,其实建筑人的可能性还挺多!


参与方式


你的转发会让分享者的经历启发更多迷茫建筑人

把本文分享到朋友圈并截图

截图发给远届小助手,即可进群

▲扫上方二维码加远届助手好友

即可获取直播链接



分享嘉宾


王子一

神经城科技NEURO CITY/创始人

分享时间:2022年5月1日(周日)


我们创业到目前,可以分成2015-2019的[ 野建筑 Yeah Archkids ] 和2020-现在的[神经城NEURO CITY ]两个阶段。


野建筑时候,我们研究空间模块化开源和虚拟现实叠加的赛博空间和赛博城市,为百度地图/新世相/远大科技/英特尔创客大爆炸等科技/互联网公司提供虚拟城市与赛博空间架构设计服务;现在的神经城时期,我们融入并发掘原生互联网一代自下而上涌现出的鲜活新生活状态,创建了一个可以自定义空间和生活场景的年轻生活元宇宙。一个新生活“神经”乐园。


神经城会和神经世代一起,虚实融合,开源共建,持续迭代。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彭俊熙&刘力权

位型空间ConfigReality/创始人&联合创始人

分享时间:2022年5月2日(周一)


嘉宾自述:

彭俊熙:我的创业经历起始于本科校内,数数到今天已经过去了10个年头。从建筑系学生到多年的创业者,虽然环境和业务都发生和很多的变化,但是不变的是对技术和创意的不断追求,那些激发人心的非日常和好的体验是我们不断向前的动力。而建筑学和计算机的跨学科背景成为了向前最好的养分。


刘力权:如果说本科学建筑的时期,脑中想的是如何做出好的建筑设计,那么研究生在巴特莱特建筑学院,想的更多的是我适不适合或者是不是只能做建筑设计。在接触了VR后,开始思考在另一个世界里做设计会给现实有怎样的增益。对我个人来说,过去的学习和职业生涯很像是一场自导自演的即兴表演,你永远不知道下一场戏你会演什么,和谁一起演,如果过早给自己定义,时间会慢慢把自己套牢。可以说,VR这个媒介给我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不确定性,却也开放了更多可能,在重新探索自我认知之外,也让我们这群人有机会通过展示另一种现实的可能性,而潜在地让更多人从认为“现实不过如此”到“现实不止如此”。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王子乾&常炜晗

远届InVision/创始人&合伙人

分享时间:2022年5月8日(周日)


嘉宾自述:

王子乾:过去十年,生活过八个城市,做过职业建筑师也尝试过各色机遇,曾困顿于进步之路现今也开始学会专注于一事。现在终于发现,情感能有所寄托之事永远是最好的,从落地第一个实际建成项目到品尝努力的收获,与Archigram合作完成VI(N)AW到实现去中心构想,从提出“补完计划”再到创立“远届”,一切刚刚开始。总结:高楼还未平地起,因而大厦难崩塌。


常炜晗:回国和子乾一起办远届之前,意识和职业状态上的游离和对这种状态的反抗让我常常“逃离”——从彼时相对传统的天大逃离到AA做以自组织机器人和算法为工具的设计研究;毕业之后为了不进入传统建筑设计领域,选择在伦敦Pilbrow&Partners事务所做建筑和城市相关的数字平台项目开发;数月之后就又去到了伦敦LDA事务所做起了商业建筑设计师,为的是逃离开发者的“后台”身份。回归的转机在于远届。虽然离开了职业建筑实践,但目前所从事研究工作对建筑语境横向维度上的宽度和纵向维度上的深度让这种回归显得意外但自然。总结:逃离过,回归了。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图一:神兽之间“再造之梦”论坛

图二:常炜晗曾参与项目:奥斯陆 Bispevika North, Leonard Design Architects

图三:郑飞、王子乾、常炜晗与David Greene合作项目Vision is (not) a Dirty Word

图四/五:郑飞、王子乾、常炜晗研究项目:Soul of Pyramid



赵潇潇

独立设计师

分享时间:2022年5月13日(周五)


建筑设计师和研究者,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和纽约库伯联盟,曾赴挪威奥斯陆建筑设计学院交换。曾就职于纽约Rockwell Group, 上海行之建筑设计事务所等,参与项目包括迪拜市中心规划设计、策略与叙事设计等。个人创作涉及建筑、室内、空间研究、艺术装置、可穿戴设计等多种媒介。作品曾于中国美术馆,威尼斯双年展, 深圳海上世界文化艺术中心等展出,并发表于e-flux期刊等。曾参与Cooper Union、Architectural Association的设计工作室与工作坊教学,以及加泰罗尼亚高等建筑研究院、中央美术学院的研究项目。研究领域涉及环境感知技术与身体政治,城市社会学,赛博格与女性主义、气候响应与空间交互装置等。详情可访问:xiaoxiaozhao.art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陈太中

扎哈·哈迪德计算机设计研究组/设计师

数字化专家

分享时间:2022年5月15日(周日)


嘉宾自述:

对于建筑师的定义本身蕴含着多样性。我理解的“非典型建筑师”大致可分为两类人;一是从建筑师或预备建筑师转变为其他身份的人,二是在其他学科吸取养分再助力自己成为不同于“典型建筑师”的人。我属于后者。在从0到1成长为“典型建筑师”的道路上,总是存在主线之外的学习机会X。这些机会是藉由个人兴趣和求知欲为驱动力而创造,并通过在其中的学习和沉淀,对设计、思维甚至世界观造成转变。第一类“非典型建筑师”是在探索过程中持续发展下去的人;第二类则是将沉淀部分映射回建筑设计的人。我将分享自己建筑师的成长经历,希望能给大家带来些许启发。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图一:Liberland Metaverse | ZHA

图二:Sandbox Metaverse | Jianfei Chu & Taizhong Chen

图三:Digital Futures 21 | ZHACODE & UCalgary

图四:3DP Vase | Ai SpaceFactory



乔沙维

三磊设计/合伙人

分享时间:2022年5月21日(周六)


工作生活于北京,本科毕业于华南理工大学,后就读于AA建筑联盟学院建筑,取得历史与批判性思考专业硕士学位(HCT,Distinction)。曾任职于BIAD, OPEN,WoodsBagot等设计公司,现任Sunlay Design合伙人,Sunlay Lab设计总监。


曾任AA-Dip4(PART2)在校评委,AA-Aalto Seminar学术交流主持。参与推荐多位建筑领域国外学者文章在国内的发表和出版。作为特约与谈人参加国内著名学术平台“政治宪法学”发起的“法律与空间”学术公益传播,同时担任武汉大学网络治理研究院“科技创新与法治”研究中心“法律与空间”研究组专业顾问。


建筑实践涉及建筑,规划,室内,展览等多个领域,其中以公共建筑设计为主。其主持和参与过的项目在国内外多家刊物、书籍及媒体报道。近期项目获2019 德国Iconic Awards-Winner, 2020英国 WAN Awards 金奖,2021英国WAF Ageing第一名等国内外知名奖项, 并作为康养类别项目代表Sunlay受邀参加2021WAF future Week论坛。


目前的兴趣在于探索文本,图纸,影像等媒介与空间形式间可思辨的联系,弥合学术和实践的间隙,探索多维度多语境下不同尺度的设计解决方案。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图一:重庆龙湖U城商业综合体-版权归属WoodsBagot

图二:分钟寺学校项目-版权归属三磊设计

图三:首钢二通厂改造项目-版权归属三磊设计

图四:长沙湘江财富中心-版权归属WoodsBagot

图五:泰康桂园项目-版权归属三磊设计


苏奇

群核科技/副总裁

分享时间:2022年5月22日(周日)


前建筑师,南加州大学客座教授,中欧创业营第七期校友,2017年被快公司FastCompany评为中国100位商业创意人士,2016年被评为南加州大学Generation X杰出校友。


苏奇拥有哈佛大学计算机设计科技与南加州大学建筑学双硕士,他是哈佛设计学院历史以来唯一一位同时得到结构设计奖与数字创新奖的获奖者。


2014年,苏奇在美国创立了Modelo(中文:模袋云),并于2018年底进入中国市场。模袋云是面向建筑工程行业的云设计协同平台,致力于赋能建筑设计行业,极大地提升了建筑产业工作效率和设计体验。模袋云的客户囊括众多海外知名建筑,工程事务所,并被包括哈佛大学,卡内基梅隆大学在内的多所美国名校征用为官方教学软件。2020年4月,模袋云被群核科技收购,并与群核科技主品牌酷家乐一起独立运营。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邓鸿浩

Butlr Technologies Inc 佰络科技/

CEO及联合创始人

分享时间:2022年5月27日(周五)


嘉宾自述:

我是一位参数化设计师和在在智慧建筑领域的创新者,我致力于研究和设计IoT,AI构建的智能建筑环境以及开发相关的产品。我在哈佛大学取得设计技术硕士学位,在这之前我于天津大学取得建筑学学士学位。我之前在麻省理工学院媒体实验室的城市科学研究室做研究员,也曾在硅谷的Airbnb爱彼迎工作过。我现在是Butlr的首席执行官。现在Butlr 是一个在旧金山,波士顿,和深圳都设有办公室的全球性科技公司,目前有接近五十位员工,服务多家世界五百强。


我和我的联合创始人曾佳旎在智能城市技术领域获得了多个奖项,包括美国Time时代杂志2021全世界最杰出的100个发明,智能建筑技术类的Architizer A奖,红点Best of Best,Core77奖,白金A’设计奖,iF设计奖,Fast Compay创新设计奖(Innovation by Design)。我们被wallpaper杂志共同评委2021新时代的21位创新设计师, 2022年被福布斯美国Forbes评为北美区30岁以下精英。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图一—三:2020 Architizer A智慧建筑设备Winner, Smart Building & Technology

图四/五:The 100 Best Inventions of 2021 | TIME Magazine




苏哲维

存在建筑-建筑摄影/创始合伙人

分享时间:2022年5月29日(周日)


嘉宾自述:

我从建筑师转行全职投入建筑摄影有9年了,从决定拍建筑那一刻起就是全职,我认为只有专注才能做到更深的程度。在辞职做建筑摄影师之前,我在设计院做了8年建筑师,设计院的时间状态和方案创作状态都毫无自我可言,我受不了这种状态,就改行拍照了。拍照很自由,很适合我的个性,也很容易掌握主动性,因为厌倦了之前做设计的"服务"状态,存在建筑的拍摄从一开始就很注意一定不能让自己陷入服务的陷阱,这反而成为了存在建筑的特色。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图一:亚布力论坛会址-mad-存在建筑

图二:朝阳公园-mad-存在建筑

图三:重庆来福士广场1-Safdie Architects-存在建筑

图四/图五:漂浮总部-直向建筑-存在建筑



陈海亮

Creative Prototyping Unit/

创始人,设计总监

分享时间:2022年6月3日(周五)


毕业于英国伦敦建筑联盟学校 (AA School of Architecture) AA Diploma的陈海亮先生,为英国皇家特许建筑师,曾任职于海外多个著名建筑事务所,包括威尔金斯艾尔(Wilkinson Eyre Architects),博普乐思(Populous)以及福斯特建筑事务所(Foster Partners)。有着20多年的从业项目实践经验,在超高层、城市综合体、体育建筑、酒店以及大型房地产开发项目领域有着非常丰富的设计及管理经验。重点项目包括:伦敦2012 年奥林匹克主体育场(伦敦碗)、广州IFC国际金融中心、苹果电脑美国加洲总部及二代苹果店研发。


2017年创立Creative Prototyping Unit设计事务所,其专注于研究课题为主的设计应用以及寻求在艺术、科学、技术与文化自觉的融合过程中进行跨学科的对话与合作。在广泛的设计工作领域,致力于以跨学科一体化的设计方法挑战常规,提供创新解决方案体现项目的重要价值以及全方位创造力的可能性。项目从小的家具、产品设计到艺术装置、室内空间设计至大型公建项目。其项目作品获得过许多国际重要奖项,包括意大利设计邦(Designboom)及韩国光州设计双年展(Gwangju Biennale Foundation) 联合举办的‘Bright LED’ 国际竞赛一等奖,欧洲A’ Design Awards 灯光类项目金奖, 美国IDA铜奖以及 香港的A&D Trophy Awards, Asia Design Prize 以及Architizer AAwards等。2022年4月被评为Architizer伦敦21个最佳建筑事务所之一。(中国分部:北京源型建筑设计咨询有限公司)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图一:共鸣网及共鸣亭系列作品(其中、北京白塔寺胡同以及上海思南公馆共鸣网)

图二:西安国际足球中心及周边城市设计

图三:暮光火塘



潘晖

潘晖建筑设计工作室

分享时间:2022年6月5日(周日)


1987年出生于浙江绍兴。南京东南大学建筑学学士。瑞士意大利语区大学门德里西奥建筑学院建筑学硕士(dipl. Archi. AAM USI )。瑞士学习期间师从瑞士著名建筑师 Quintus Miller (Miller & Maranta) 与 Valerio Olgiati, 并取得Valerio Olgiati教席硕士学位,成为瑞士注册建筑师。他曾实践于多家中国和瑞士著名事务所,包括北京标准营造和苏黎世Christian Kerez事务所。并广泛地开展建筑考察,所到之处包括中国大陆、日本、印度、埃及、巴西,以及包括瑞士、意大利、葡萄牙在内的大部分欧洲大陆国家。2017年他回国成立潘晖建筑设计工作室,开始在国内的建筑实践。2022年他受聘为设计课程客座导师执教于东南大学建筑学院。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图一:江苏靖江滨江新区垃圾转运站(建成)

图二:南京迈皋桥行人桥设计(方案)

图三:湖州茶主题展馆(方案)

图四:绍兴北海桥直街个展




沈佳记

ROOI Design&Research/合伙人

分享时间:2022年6月8日(周三)


嘉宾自述:

十三年的空间设计职业生涯,我的“空间维度”在不断的放大与缩小。从央美建筑系毕业之后,直接转型在邱德光设计事务所聚焦豪宅室内设计。后赴英国皇家艺术学院学习室内设计专业,去进一步拓展对商业、居住、实验性空间的视野。回国加入隈研吾先生的工作室,重新聚焦日式商业、文化建筑的实践,并将东方美学风格与现代建造技术运用到设计当中。两年前我和我的合伙人共同成立了ROOI Design & Research工作室,开始了对更多“新类型”空间的设计与探索。凭借优秀作品我们斩获了美国Architizer建筑大奖,英国Dezeen设计奖,荷兰Frame设计奖,伦敦设计奖,法国开云集团可持续发展奖,等一系列国内外重量级奖项及荣誉,并受邀参与威尼斯建筑双年展。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图一:午后封闭式中央舞台West Facing Concealed central show stage during afternoon©金伟琦Weiqi Jin

图二:中央展示区内部半开放式Semi-opened central Displaying Area©金伟琦Weiqi Jin


图四:大型店铺

图五:广州未来社装置艺术




肖泽恒

造么工作室/创始人

分享时间:2022年6月10日(周五)


嘉宾自述:

从大五开始和三个同学创办造么工作室。最初造么工作室做了和多和现在不相关的事情,比如写过su插件,招募过一批同学进行一些制造技术的研究,找人制作过3D打印机,最后机缘巧合之下,开始了混凝土相关的一些实践。


从混凝土DIY开始,我们在混凝土这种材质上逐渐有了积累,开始制作首饰、文具、模型、纪念品,做到大尺度的文创、建材。目前和混凝土相关的,从小到大各种尺度的项目,基本都可以完成。


从混凝土定制开始,逐渐有了其他材质,比如3D打印、金属、水晶等等材质的文创定制业务,之前不务正业积累的一些设计制作经验,也派上了用场。


从2016年至今将近6年时间,我逐渐从建筑逐渐跨界到产品,现在算是做着自己比较喜欢的工作。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葛宇路

艺术家

分享时间:2022年6月17日(周五)


嘉宾自述:

当前是2022年,年底就满32岁,身体代谢能力逐渐变差,脂肪堆积开始超过知识储备。虽不以此为荣,但也没有太以此为耻。得过且过,吊儿郎当大概是对自我生活状态比较准确的描述。


专长方面按理说基于这次活动邀请应该多介绍一下自己对于建筑,空间之类的理解,但又觉空泛且毫无目的,所以写到现在这个自我介绍很明显是在凑字数。


当然也很期待这次活动能够产生一些交流,不仅仅是分享我那些乱七八糟的艺术实践,更期待大家能提出基于各自视角的评价,理想状态是希望可以一起进步,或者至少也可以收获一些有别于当下网络媒体上的所谓真相。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图一/二:葛宇路 _ GE YULU,2013-2017 _ 行为

图三:无题 _ Untitled,2019 _ 布面数码喷绘,喷漆,木框,行为

图四:吹往北京的风 ,2019 单频录像

图五:在东湖捞东湖 ,2018 单频录像

图六/七:COOL,2018 单屏录像

图八:对视 ,2016 单屏录像



孙宁卿

《城市 环境 设计》(UED)/媒体总监

分享时间:2022年6月19日(周日)

嘉宾自述:

雷姆·库哈斯给中国的建筑界带来建筑和传媒有关的信息的时候,正值我在求学阶段。在德绍包豪斯建筑学院的研究生课程中,和麦克·卢汉有关的知识给我打开了新的、媒体世界的大门。我不仅喜爱场景,也喜欢有场景感的文学——这主要意味着诗歌。新闻、历史和社科的知识,丰富了我作为建筑师的观察能力。这些都为我走向媒体工作铺垫了道路。建筑媒体工作,是对今天建筑学科市场生态的一个有价值补充,好的建筑媒体工作可以修正大众对建筑行业的视角和误解,亦可以修复长期以来被破坏的、下沉中的建筑师执业环境。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图一—三:建筑设计(合作事业)

图四:服装设计(合作事业)

图五:知识和媒体(合作事业)



罗珂

朗读建筑/创始人,四川大学/讲师

分享时间:2022年6月22日(周三)


朗读建筑设计事务所 (OutRead Architecture Office)于2018年在成都创立, 事务所致力在艺术、文化、旅游、居住、酒店等多元业态中 探索边缘的、前瞻的创意解决方案。并为行业贡献独特的高水准设计作品。朗读建筑的作品主要集中在中国西南地区,服务于地产商、政府、文化机构以及个人, 涵盖中小型公共建筑、景观以及艺术装置。同时,作为朗读建筑设计事务所创始人和主持建筑师,罗珂的实践创作和思考一直致力于城市公共空间的营造以及基于知觉体验的形式建构与意义的研究。


嘉宾自述:

在经历过近15年的建筑师职业生涯后,我对自己惯常使用的设计方法产生了越来越深的质疑,因此决定停下手上的所有工作重新思考什么叫好的房子。我去到了欧洲访问教科书中那些如雷贯耳的经典建筑,也去拜访一些不一样的事务所。2017年又去美国做访问学者,在这期间除了读书,就是去梳理现代主义在美国的发展线索,去拜访那些有趣的建筑。2018年回到国内,我开始准备把这些年的观察和体会整理出来,于是决定开始一个博士论文写作的计划。在我看来,所有的建筑理论尽管都提供了有价值的知识,但它们可能都存在哲学思辨层面的缺陷,因此,我想从一个新的角度来切入建筑的问题,希望解答我的疑惑,并且可以形成我自己的设计哲学的基本立场和研究方法。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图:朗读建筑事务所作品


参与方式


你的转发会让分享者的经历启发更多迷茫建筑人

把本文分享到朋友圈并截图

截图发给远届小助手,即可进群

▲扫上方二维码加远届助手好友

即可获取直播链接

联合策划


《城市 环境 设计》(UED)杂志社

远届 InVision



合作媒体


ArchiWorld世界之旅、archrace(www.archrace.com)、CA当代建筑、匠山行记、建筑手账C、建筑学园、建筑学长、OCF 牛津中国论坛、offset建筑偏移、青年建筑、设计气象台、设计胶囊、Transaxis 设计坐标、UniDesignLab、UrbanNetworkOffice、一筑一事、ZaomeDesign


媒体、高校、商务合作请联络:

[email protected]


关于远届

远届 InVision,是针对设计潜能整合与学术课题探索的教育研究组织。


远届在建筑、规划、景观、空间、人文与艺术等设计相关及分⽀学科的覆盖范围内,集结最具能量声量的团队,以原创课题研发实现、学科研究和作品表达方法论,用思辨的方式重新定义教学与研究的结合方式,为青年设计师找到实现功利目标与提升学术能力的最优平衡点。作为行业内最受好评的组织,远届团队拥有上百个原创课题及其成果的实体和数字资产归属权,所有课题内容以当代设计语汇的边界探索为核心,兴趣点表现且不局限在:新的城市适应性、历史、图理化表达、表述与解构的空间政治、模糊学科边界后的建筑可能性、环境气候与技术哲学等。课题及成果曾受邀于库茨艺术中心、K11艺术购物中心、AA Gallery、神兽之间等参展。


远届持续在消解学术壁垒、课题深度探索、职业方向指引、专业方向的可能性探索以及与知名设计师、学者或者组织的合作上投入精力,远届与专业内人士、学者、研究者和学生产生学术探讨与观点共融。远届在实现内部教学运转外,始终与外界对接并输出优质内容,并持续在院校交流、方法论分享、软件教学、绘图经验方法等方面进行公开与部分公开对外分享,至今已与AA建筑联盟学院暑校项目、卡内基梅隆大学城市设计硕士项目、伦敦艺术学院中央圣马丁学院建筑系等组织、机构和个人在访校项目、成果分享和课题研发等领域达成合作。此外,远届推出的学术内容板块「UrbanDigest 都市文摘」「ArchiPedia 建筑百科」「Vision 视野」等栏目已在学生和青年建筑师群体中颇具认可度和影响力。


关于UED

《城市 环境 设计》(UED)创刊于 2004 年,由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天津大学建筑学院主办。UED 杂志曾被人民网研究院评为中国媒体百强,是唯一入选的建筑设计类媒体,并荣 获中国期刊交易博览会评定的“中国最美期刊”称号。


作为中国第四代建筑媒体的代表,UED 坚持专业、时尚路线;关注城市规划、城市设计、城市学、建筑学、人居环境、双碳未来、设计学、传媒、工业及产品设计等多个领域。重点眼于中国建筑、中国建筑师;报道人物、作品、思想。以敏锐的视角探寻全球著名的建筑、 城市、景观设计作品,聚焦当下的全球设计实践现场,挖掘国内外优秀的建筑师、设计师人才,关注国内外城乡环境变迁。是集刊物出版、新媒体、学术活动、策划于一体的中国建筑设计行业全媒体平台。从具有专业学术高度的视角,以设计、技术与艺术为切入点,参与当代中国的城市发展、老城复兴、乡村建设。


至2022年2月,UED 已经出版了 131 期,每期发行量在 1.2 万册左右,读者覆盖全球40多个国家和地区。迄今为止,UED 杂志已经(或正在)为全世界几十位最优秀的建筑师、建筑事务所出版 了作品专辑(特辑),可谓群星璀璨:蓝天组、FOA、程泰宁、马里奥·博塔、安托内·普雷多克、福克萨斯、何镜堂、多米尼克·佩罗、GMP、斯蒂文·霍尔、CCDI、山本理显、OMA亚洲、姚仁喜、丹尼尔·里伯斯金、李兴钢、福斯特、WOHA、张雷联合事务所、ANMA、德包赞巴克、大舍、MVRDV、托马斯·赫尔佐格、伯纳德·屈米、UNstudio、汤桦、马岩松、都市实践、OPEN、董功、TAO、承孝相、BIG、朱小地、原地建筑、墨菲西思、周恺、张利、赵春水、刘家琨等等。


与此同时,UED 作为拥有ISSN和CN专业期刊刊号的学术刊物,还为行业各界提供了一个高层次的专业平台,长期举办设计竞赛、项目合作、展览展示等活动策划项目,旨在打造全新的建筑类新媒体平台,以专业、先锐、科学的视角报道国内外建筑设计、城市规划、乡村 建设的实践现场。



撰文|各嘉宾,远届,UED

海报|李春蓉( BAP泊间设计)

编辑|孙宁卿,沈子臣,王爱茜


远届 InVision


郑重声明: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修改或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