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画作品:记内蒙古画家彭义华
大家好,漫谈书法中的形式和意味作品「从艺术的角度谈谈书法」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漫谈书法中的形式和意味】
书法中包含形式和意味两个美学范畴。
“形式”在中国书法的传统理论上简称“形”,包括点画、结构、章法的“形”,是书法作品的外形式。“意味”传统上一般称为“意”,包括“境界”、“意韵”和“意象”,是书法作品的灵魂,也是衡量书法艺术造诣与美观的终极标准之一。
书法的“形式”和“意味”是不可分割的整体,并统一蕴含与通篇作品之中。
一、“形式”和“意味”的关系
关于“意味”和“形式”的问题与关系,英国美学家克菜夫・贝尔曾经提出一个对艺术评论最著名的美学命题——“有意味的形式”,现在它已成为现代美学界的口头禅和现代派艺术理论的一个基础范畴,“意味”与“形式”也开始进入人们的审美和审美思想的视野。我们知道,西方艺术界在经历了两千年模仿或再现客观物体的自然主义创作方法后,直到十九世纪末,他们才恍然大悟,这种艺术观和创作方法与世界艺术主流相比仅仅是一个小小的支流,而经过特殊的抽象创造出的远离客观物体、动态的艺术,オ是人类艺术最主要的方式。这种方式由“形式”与“意味”所构成,它们紧密相关、不可分割。
“形式”,即艺术品各个部分和素质构成的纯粹关系;“意味”,是一种难以诉说的更深一层的感情。
从理论上说,无艺术修养和审美能力的人对二者是不可能看到和感受到的,因为它们不是再现现实的形式,不是一般人心目中的美,“从这些方面能够得到远比对事实、观念、描述更为深刻、更为崇高的东西。”这种理论虽然脱离了社会实践、含义较为模糊,而其内核却可借鉴于书法研究。
书法艺术正是一种远离了客观物体和动态的艺术,其抽象线条中蕴含着深深的意味,较之当代西方艺术,所显示的形式美更单纯、更抽象,它是一种鲜明体现出“有意味的形式”的艺术。其形式之所以有意味,是因为它与中国人民(包括有书法历史国度的人民)长期历史积淀起的深层心理结构(人的心灵)息息相关。
书法形式体现出的对立统一规律以及节律与心灵相一致时,则将产生出高于人原始情感、对美的浅层次的理解。人们维持生存以及为此而产生出的感情极其有限,而且要服从于自然的一般规律。而书法则是超越生物需要、超越自然控制、超越功利思想、在纯形式中体现出与人类深层文化结构相通的“意味”的艺术形式。所以,无论书写者或欣赏者,都能从中得到与一般日常生活不同的特殊审美情感。
优秀书法家创造出新的书法形式风格,不是单纯的几种形式的相加,而是其情感按照自身的需要自动地进行选择,这是一种质的溶合,是统一的有机的整体,是灵魂和整个生命的自然歌唱。
真正的书法艺术“必定是由灵感完成的,必定是伴随着对形式的情感把握而产生的内心兴奋的自然表露”。研究贝尔这个理论,对进一步探讨书法艺术的本质和指导书法实践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书法的形式与形式之美
古人评书法有这样的话:“有功无性,神采不生;有性无功,神采不实。”书法创作同绘画一样追求“形神兼备”。自然,书法欣赏也应该把“形神兼备”作为书法艺术美的重要标准。所谓“形,指书法的点画、结体、章法等;所谓神,指书法的神采、风静等。因此,我们欣赏书法,包括欣赏点画的线条美、结体的造型美、章法的整体美乃至由此而形成的全幅作品的风格类。
1、点画的线条美
汉字是由点画组成的。点是线的浓编;线是点的延伸。传统所说的点画,就是指书法艺术的造型材料一一线条。这种线条是书法艺术形式美的表现形态之一。问题是点画为什么能人感?我们认为:一切艺术形式美,都可以在现实生活中找到它的根源。
在现实生活中,有各种各样的线条,诸如直线、曲线,折线,斜线、波浪线、蛇形线等。这些线条都能通过视觉使人获得某种相应的感受:水平线使人感到广闹和平静;垂直线使人感到上腾、挺拔;曲线使人感到柔和、流动;斜线使人思到危急和空间变化…“。这是人在长期社会实践中对客观事物外形重要属性的一种抽象。这种抽象本身积淀了丰富的人的观念和情感内容,使线条有可能成为人的审美对象,并在书法艺术中成为具有直观特征的表现语言。书法家便利用线条这种表现性功能和运用笔墨技巧去表现各种复杂的意境和情趣,引起欣赏者产生相应的情感。
点画是这种原始线条的美化和运用。“精美出于挥毫”,点画的线条美又是通过笔墨来表现的。书法家运用提接、顿挫、轻重、粗细、强弱、徐疾等用笔技巧,结合用墨的枯、湿、浓、淡等丰富变化,使点画线条富有力感和情感的美。
构成线条的力感,是线条美的主要因素之一。所谓线条的力感只是一种比喻,指线条在人心中唤起的力量感。“行行如萦春蚓,字字如绾秋蛇”,这是唐太宗批评草书写得没有骨力的话。那么,怎样的线条才有力感呢?晋代卫夫人认为:“多力丰筋者圣,无力无筋者病”“善笔力者多骨,不善笔力者多肉”。(《笔阵图》)所谓“筋,就是点画坚韧遒劲,具有弹性;所谓“骨”,就是点画如铁画银钩,坚实有力。筋和骨都是使线条具有力感的主要因素,“颜筋柳骨”正好符合“骨肉相称”的要求,因而成为书法用笔技巧的重要典范。
构成线条力感美的因素还有“立体感”和“涩感”等。米芾说:“得笔,则虽细为髭发亦圆;不得笔,则虽粗如祿亦扁”。这里所谓的“圆”即“立体感”。具有“立体感”的点画线条深沉厚重,即使细如发丝,也有“入木三分、力透纸背”之妙;扁薄浮浅的线条,写得再粗,也只是像条布带,毫无力感可言。所谓“涩感”,是点画线条似乎克服阻力,挣扎前进的表现给人心理上的一种力感。
刘煕载《书概》中说的:笔方欲行,如有物拒之,竭力与之争,斯不期涩而自涩矣”,便是对涩感这一审美意趣的追求。
线条的情感,是书法的情感的重要基础之一。其主要表两个方画。
其一是线条的节奏感。唐代的张怀瓘《书议》中曾把书法艺术称为“无声之音”,主要是指书法用笔轻重徐疾,抑扬顿挫,就像音乐一样能唤起人们的节奏感;又像心电图上的曲线记录心脏活动一样,反映书法家的心灵的情韵。只不过音乐是音响的节奏与旋律,而书法则是线条的节奏与旋律罢了。人对节奏最做感的器官固然是听觉,但人的视觉也具有一定的节奏感受能カ。在作为视觉ど术的书法作品中,节奏主要是利用既连续又有规律变化的点画线条,引导人的视觉运动方向,控制视觉感受的变化,给人的心理造成一定的节奏感受,并由此而产生一定情感活动。孙过庭在く书谱>中强调“一画之间,变起伏于峰杪,一点之内,殊衄挫于豪芒。”就是为了使点画线条富有节奏感。
其二是线条的呼应。线条呼应是指点画相互之间的关系,这是使书法线条富有情感的又一重要因素。笪重光《书筏》中说:“起笔为呼,承笔为应。”故用笔讲究“笔断意连”。“笔断”使点画有起有止,起止有度;“意连”使点画有呼有应,启承分明。这种或断或连,似断还连;上下呼应,左右顾盼的线的艺术,表现出书法家的种种情绪意志,风神状貌,使作品具有特殊的美感力量。如果每一线条,各自独立,互不关联,只是机械拼湊在一起,那就“图写其形,未能涵容,皆支离而不相贯穿。”(姜夔《续书谱》)
综上所述,点画是构成汉字的基础,也是构成书法艺术的主要因素。因此,我们在书法欣赏时,不能忽视点画线条美。
2、结构的造型美
点画的线条美固然不可忽视,但人们欣赏书法的习惯,一般不会孤立地去看字的点画线条,而是按照作品上的文字内容,以字为单位逐字逐句地看下去。实际上,书法作为线条造型艺术,它的艺术性不光是在于点画的线条美,而是集中表现在字的结体造型上。因为单个的点画线条本身就很美,再按照整齐一律、对称均衡、对比和谐、多样统一等形式美法则组合起来,就更加158美。简单的点画线条在书法家的笔下。直是笔花,姿怎万千变化无穷,含有艺术造型的意趣和暫理。就像画家使用三原色描绘出丰富多采的图画;音乐家巧妙地把七个音阶谱写成美妙的乐章。正如明代陶宗仪在《书史会要》中所说的:“夫兵无常势,字无常体:若坐,若行,若飞,若动,若往,若来,若卧,若起,若日月垂象,若水火成形。倘悟其机,则纵横皆成意象矣。”我们看王羲之在《兰亭序》中写的二十个“之”,尽管该字点画简单,姿态却各不相同,极尽变化之妙,充分表现了结构的造型美。
3、章法的整体美
书法欣赏同绘画欣赏一样,往往首先注意的是作品的整体效果。因此,作品的整体美也是书法欣赏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方面。
一件优秀作品,必然是一个多样统一的整体。构成书法艺术整体美的重要因素是章法。如果说字的结体是线条的组织,那末,作品的章法则是线条更复杂的组织;组织得是否适当,是作品成功与否的关键之一。
章法之所以也称为“布白”,是因为章法实质是对空间虚实的艺术处理。“实处之妙,省由虚处而生,”“虚”与“实”,“白”与黑”,相依相生,相映成趣,给欣赏者留有审美想象的广阔天地。
成功的章法集中体现了虚实结合的美学原则,邓石如的“计白当黑”,便是这一美学原则的具体运用。也就是有笔墨处重要,无笔墨处也重要;字里行间均有笔墨,有情趣。字的空间的匀称、布白停匀和字形点画具有同等的审美价值。既然所有空间都是作品的有机部分,对线结构、对空间的感受,自然也应该包括在内。
书法章法还讲究承上启下,左顾右盼,参差变化,以及落款合理,钤印得宜,并注意局部美与整体美的和谐统一。如《兰亭序》全篇324个字,分28行,字字相映带,行行相呼应,若行云流水,气势连贯、浑然一体。清包世臣说:“古帖字体大小,颇有相径庭者,如老翁携孙,长短参差,而情意真挚,痛痒相关。形象地说明了书法作品整体美的艺术效果。
4、全幅的风格美
何谓“风格”?用马克思的话来说:“风格是人。”( 《马克思评普鲁士最近的书报检査令》)说具体一点,“风格在这里一指的是个别艺术家在表现方式和笔调曲折等方面完全见出他的人格的一些特点。”(黑格尔《美学》)历代对书法艺术美的鉴赏,实际上是对书法风格美的品评,如周星莲评书说:“坡老笔決风游,天真烂漫;米痴龙跳天门,虎卧风阙,二公书绝一时,是一种豪杰之气。黄山谷清雅脱,高古绝伦,超卓之中资托深远,是名贵气象。凡此字如其人,自然流露者。”中国书法艺术,流派繁多,风格週异;或沉雄豪劲,或清丽和婉,或端庄厚重,或倜傥俊拔,或浑穆苍古,或高逸幽雅……“,真是百花齐放、绚丽多姿。不同的风格给人不同的美感。王羲之的书法平和简静、遒丽天成,“如清风出袖,明月入怀”。欣赏这种优美风格的书法艺术,往往使人联想到天朗气清、鸟语花香、湖光山色、小桥流水在生理和心理上产生一种亲切自然、轻松愉快、心旷神恰的心境。而颜真卿的书法,“点如坠石,画如夏云,钩如屈金,戈如发弩。”( 《张晏评颜真卿刘中使帖《》)那雄强豪迈、气势磅礴的书风,充分显示出书者刚正忠烈的性格和“立朝正色、刚而有礼”的风度。欣赏他这种壮美风格的书法艺术,往往令人联想起广袤的太空、浩激的大海、巍峻的群山、透迤的长城……由此产生景仰、尊崇、悲壮、豪迈、胜利感等心理情感反应。由于书法能表现书者人格的一些特点,所以,刘熙载在《书概》中说:“书如也,如其学,如其才,如其志,总之如其人而已。”
由于书法的非摹象性质,欣赏书法作品较欣赏其他艺术更难一些。要提高书法艺术欣赏水平,不仅要具备这些基本的欣赏常识,还要勤于临池实践,并加强文化及其他艺术方面的素养,不断积累审美的经验,正如马克思说的,“如果愿意欣赏艺术,你必须是个有艺术修养的人。”
三、有意味形式的的三种形式,包括“境界”、“意蕴”和“意象”。
“境界”说是近代著名学者王国维在评论文学、尤其是诗词中提出的一个新的美学标准。他说:“境界非独谓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他所提到“物境”与“心境”,借用到书法上,可化做“意境”。“意”者,主体人之心境也;“境”,乃书法所显示出的情绪、格调,如雄强、衰壮、奔放、犷逸、峭跋、凝迟、端庄、沉着、淳厚、稚拙、奇古、险峻、跌宕、妍美、道媚、绮丽、疏澹、高远、神健、潇酒、舒和、宽博、肃穆、深邃、纤劲、婉妙等。这些属于书法这一客观存在的“境”,已不同于王国维那种客观中的景物之境,它们本身就是主客观结合的产物。这是由于书法艺术独特的美学特征所决定的。不能把书法中的境误认为客观实景,书法没有再现客观世界的任务,也没有这种本领。书法是一种高度宏扬主体精神的艺术,人们欣赏它,是由于欣赏者的心境去感应书法艺术所体现出来的种种情境,这种情境会将人们带入到一个更高的现实中去,即精神的境界、艺术的境界、美的境界。人们的心理由此得到升华,人格得到高扬,审美经验进一步深化。
书法艺术中的“有我”、“无我”之境,是指艺术创作与欣赏中的审美心理迹化与感知。“有我”的书法作品,主观色彩非常浓厚,即是临暮古代作品,也表现出了鲜明的个性特征。何绍基临汉碑十种,除保持原碑中的意味外,全是个人艺术审美心理的发挥。“无我”,虽无明显主观色彩,但可能更为含蓄,其感染力并不亚于“有我”之作。“意境”可望不可求,它是书法家整个气质、素养的自然流露,是书法艺术重要的审美范時之一。
“意象”是中国古典美学中的术语。它表现在艺术家的头脑中、艺术作品中以及欣赏者的头脑中。书法艺术家以自己主体的审美态度去感受作为书法的造型文字,这种文字便在书家的头脑中形成了“意象”,它是主客体结合的产物。这种“意象”已不同于书家所看到的文字了。书家又摄录了其它书体及生活中的形象,经过书家的分析、综合,于是把这新的形象,物化为书法作品,这作品便是书家的审美意象。书法欣赏者不可能将作品所蕴含的一切都感受到,他只是以自己的主观情意去把握作品,定向选择使欣赏者又产生了不同于创作者和作品的新的“意象”。“意象”的变化与组合,是一切艺术创造的重要一环。
清・刘熙载在《艺概・书概》一开头便说:“圣人作《易》立象以尽意。意,先天,书之本也;象,后天,书之用也。”所谓立象以尽意,即以客观之象表达主体之意。他在结尾时又说:“学书者有二观:日观物,日观我。观物以类情,观我以通德。如是则书之前后莫非书也,而书之时可知矣。”这个物,包含着书法作品及万事万物:“我”,则是主体精神。总之,在古人那里,将“意象”渗化在书法的创作、欣赏全过程中,从而在书法实践中对“意象”的概念赋予更深的函义。
“意蕴”是通过书法家的创造后,由欣赏者体验出来的一种深层境界,它是主客体共同创造的结果,是整个欣赏的内核。
首先作品中必须具备“意蕴”的种种特征,即要有一种内在的情感、生气、灵魂、风骨和精神,这是数千年历史积淀在书法家心灵中的高能反映,它即体现在线条中的微妙之处,可以超越国界、民族、阶级及一切人为的障碍,成为历代欣赏者心中的象征形式,它或优美,或壮美,都显得极为深沉,给人以无限的遐思。历史对书法的严格选择,此为其重要因素。书法欣赏者则应大致具备与书法家共同的修养,才能调动全部感情去体味作品的这一切,发现并补充更内在的精神,从作品中发现“自我”,感到是心灵的象征。他的痛苦、欢乐与一生的追求、希望溶合在一起,通过对作品的关照,感到自己的欲望、潜力已经发泄,这时,情感和整个的人都在对作品的把握中得到升华。一幅作品包含的历史、心灵内容越巨大,欣赏者就越能够从中感受到意蕴的充实,二者交溶在一起,则使欣赏者陶醉其中,心灵为之颤动,生命感到充实。这就是书法欣赏的极致。
四、书法具体实践中的“形”和“意”的先后问题。
学习书法和临摹练习实践中,关于这个问题,的答案是先形后意。实际上对于初学而言,能够注意到书法的形,已经非常不错了这个阶段还无暇顾及书法的意的问题。在我们对书法的形的问题逐步深入,技法知识越来越丰富,理解的也越来越深刻,这时候,意方面的问题不其然而然就会进入我们的视野从而成为关注点重点。在能够读懂行然后得意的情况,往往又是二者兼顾的,因为形与意可以说是“孟不离焦,焦不离孟”的。只有我们在技法达到娴熟如斯,随心所欲而不逾越规矩的时候,能够运用书法来表达个人性情和美学思想观念时技法和形就已经化为无形,惟见其意和神。这时的形的问题不是不存在而是因已入化境,似入泥牛入海,抽刀断水,不见痕迹而已。到了以意挥洒之际,书法造诣也就渐至炉火纯青的化境了。注重形是基础,注重意是目的,因此学习书法必先注重形然后才能得意。
对于初学来说,得意,一般是看不明白的,就是根据理论知识能够注意到这些问题,也是模糊的。再由于初学的关注点不同,对于意的认识也比较粗浅。因为意比形更见微妙,甚至只可意会难以言传。这种情况还包括书法中的“势”、“韵”、“神”、“气”等等。
我们学习书法无论是得形和得意都是首先通过读帖获得的,也是和实践的临摹练习密切相关。在读帖和临摹练习的实践通过不断体悟而获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