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艺术家 >

中国传统审美范畴中的意境「中国艺术意蕴之美」

时间:2023-02-03 09:01:05 来源:美学之路

大家好,中国传统审美范畴中的意境「中国艺术意蕴之美」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今天的小朋友们学画画,都是蜡笔开始,

然后到铅笔,彩铅,水彩笔,

再大点就是水彩,水粉,油画,

学习透视法,建筑结构,人体结构,

学习光影,学习色彩。。。

等等等等,一整套的西方艺术体系,

让人叹息的是,好像传统的国画,已经离我们的审美越来越远了


为什么大家现在都喜欢学习西方绘画而不是传统国画?

这不奇怪,

中国画画得不像,不好看,不美;中国画的工具也不方便,不容易上手。

甚至可以这么说,

中国画无论是在技法,工具,题材还是理论体系都跟西方艺术有相当的差距。


我们的传统国画有着几千年的发展历史,说不如西方绘画,当然让人很不服气。

如果因此就纠结于从像不像,美不美,技法是否高超等等方面去论证国画的优越性,就会陷入这样一个陷阱:

似乎无论从各种理论角度去审视解析,越是深入对比,就越觉得中国传统绘画几乎都是完败。

这很让人沮丧。


什么散点透视,移动透视,用各种西方的体系方法研究国画,并冠以各种“专业名词”试图证明国画技法的先进性,

有些道理,更多的是无奈的扯淡。

总之,艺术这个东西,并不一定是单纯的追求好看,像,精细,技法高超;

文化,艺术,都是很主观的东西。


比如下面这幅,画得完全不像,更谈不上美。

但是恐怕没人质疑它的艺术性吧?


我们去欣赏来自世界各地,各个民族,或者不同的历史时期的绘画,

会有这样的感受:绘画,或者说审美,并不是一个统一的标准,跟人们的文化价值观,哲学观是息息相关的。

而我们中国民族的传统文化观是内敛的,我们的审美追求的是简洁美,

契合我们的哲学观——大道至简。


我们欣赏唐宋时期和满清入关以后的文物,

也会感受到画风的巨大差异。

我们的工艺也可以做到艳丽精美,雍容华贵,

比如清代宫廷器。


然而我们的老祖宗们就是要故意追求不像,追求简单。

这不是吹牛,

这正是传统中华审美的精髓——意境。

国画追求的是内在的神,而不是外在的形;

大音希声,大相无形 。


与西方哲学理念的系统性应用性不同,

中国的传统哲学讲究一个字:“悟”。

于是我们看到中国画并不注重繁复的细节,反而注重的是留白,

——给我们留出“悟”的空间。


国人喜欢喝茶,我们叫做品茶,品茶论道,禅茶一味;

品的是茶,静的是心,参的是人生,悟的是天道。

苏东坡在《汲江煎茶》诗中写道:

活水还须活火烹,自临钓石汲深清。

大瓢贮月归春瓮,小勺分江入夜瓶。

雪乳已翻煎处脚,松风忽作写时声。

枯肠未易禁散碗,卧听山城长短更。

这就是一种意境。


古印度的佛教传入中土,经过本土的融合,便有了一个很有意境的名字

——禅

老子说: 道可道,非常道。

庄子说: 道物之极,言默不足以载,非言非默,义有所极。

佛说: 空不可说,非空亦不可说。

如果我们看懂了传统哲学,也就看懂了传统审美的精髓

——意境。




美学之旅

发现美,拥有美,享受美

让我们一起构筑我们的美丽人生


郑重声明: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修改或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