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艺术家 >

刺绣是中国艺术的一颗璀璨明珠「中国传统工艺刺绣」

时间:2023-02-05 11:17:18 来源:弘毅国学

大家好,刺绣是中国艺术的一颗璀璨明珠「中国传统工艺刺绣」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发源】

中国是丝绸的发源地。距今5000年的原始时期,就开始利用蚕丝。考古工作者先后在山西、河北、河南、辽宁、江苏、浙江余姚等新石器时代遗址,发现过蚕茧、陶蚕蛹、石蚕蛹、黑陶蚕纹装饰、骨器蚕纹装饰等史迹。1958年在浙江吴兴钱山漾新石器时代遗址发现了经纬密度每厘米达四十八根的丝绢,这都表明了中国丝绸的历史源远流长。

【商、周、秦时期】

瑞典远东古物博物馆保存的从河南安阳出土带有回纹绮痕迹的商代铜钺和故宫博物院保存的带有雷纹绮残痕的商代青玉戈,更可证明商代已经揭开丝绸织花的序幕。到了周代,朝廷已对丝绸手工业设立专官和专业作坊进行管理和生产,当时织锦和刺绣已经具有较高的工艺水平。公元前770至公元前221年的春秋战国时期,中国衮、青、徐、扬、荆、豫等州都有丝绸的特产。丝绸的品种已有帛、缦、绨、素、缟、纨、纱、穀、绉、纂、组、绮、绣、罗等等。高级的丝绸已成为诸侯朝见天子以及诸侯间互聘、会盟必用的礼品。

在湖南长沙烈士公园、左家塘,河南信阳长台关和湖北荆州八岭山等地战国楚墓出土的锦绣,有的被贴裱在棺木上作装饰,有的用来做被褥衣服,有的成匹地用来殉葬。荆州八岭山出土的战国织锦,织法精细,配色清雅,锦面龙凤图案穿插重叠,非常美丽。长沙左家塘出土的战国织锦,花纹格式多变,工艺上已采用牵彩条及增牵特殊挂经等各种方法。长沙烈士公园和荆州八岭山出土的战国刺绣的图案,龙游凤舞,猛虎瑞兽,活跃于穿枝花草之中。这些图案的形式及题材内容,还与60年代在苏联巴泽雷克公元前5世纪时期,游牧民族部落贵族墓中出土的中国丝绸地凤鸟穿花纹刺绣鞍褥面纹样近似。中国丝绸在先秦时期,已由秦国运往北方,与北方游牧民族交换战马。通过巴泽雷克出土的中国丝绸刺绣,更足以说明中国丝绸刺绣,在公元前5世纪时已经通过北方草原运销到欧洲地区。

【汉、唐时期】

公元前138年,张骞出使西域,开通了从中国通往西域的南北两条大路。中国的丝绸就源源不断的运到欧洲,为东西方物质文化的交流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从此中国就被誉称为“丝绸之国”。由中国西北通往西域的道路,也被历史学家称为“丝绸之路”。汉、唐以来,中国的丝绸品种不断丰富,工艺技巧不断提高。例如汉代的起绒锦,在织物表面织有由经线织出来的绒圈形浮雕状的花纹。汉代的经锦,以多组彩色经丝起花,能织出构图十分复杂、色彩庄重富丽,带有吉祥含义铭文的山脉、云气、动物图案。唐代创造了纬丝起斜纹花的绫、锦、双面平纹锦、印经绸、夹缬、蜡缬、红线毯及缂丝等新品种。纹样构图宏伟,形象丰满,色彩鲜丽。

【宋、元时期】

宋代织锦,将花纹组织与地纹组织分开,并开始运用小梭管挖织局部彩花的新技术,使得锦缎纹地清晰,花纹色彩更加富丽。当时还创造了具有写生风格花式的“宋锦”。例如:如意牡丹纹锦、宜男百花纹锦、穿花凤纹锦、百花撵龙纹锦、大百花孔雀纹锦、天下乐锦等,都是形象写实、生动的宋锦典型纹样。宋代织锦图案向来以典雅优美而称著,写生风格的图案,多为后代织锦所仿效。明、清时期苏州所织著名的“宋式锦”,就是在这个传统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宋代的刺绣和缂丝技艺已发展到能够仿制画院工笔绘画,并足以乱真的高超水平,而且此画更有质感和光泽。史称宋绣针路多变,用线细于发丝。宋代缂丝则出现了像朱克柔、沈子蕃、吴煦等著名艺人。元代是金银线织物高度发展的时期。元代统治者最喜欢的“纳石失”,就是文质富丽的织金锦。明、清两代在江南三织造所在地区南京、苏州、杭州生产的高级丝绸,如各种织金锦、妆花锦、织金妆花锦、重锦、宋式锦、匣锦、闪缎、织金缎、暗花缎、两色缎、妆花缎、加金妆花缎、遍地金妆花缎、孔雀羽织金妆花缎等等,花色品种更是多不胜数。

缎是宋、元时期新出现的品种。明、清时期在缎组织地上提花的技术有高度发展。明代生产多为五枚缎。明末新创、到清乾隆时期大量生产的人丝缎,缎面莹洁光亮,质地柔软,美观实用。在此基础上再以数种甚至数十种不同颜色的小管梭,用“挖花”技术织出绚丽多彩的花纹,这种织物就是妆花缎。并可按服装款式、床椅铺垫、或幔帐等成品的形式规格,生产“织成”料。有的更在原料中加入片金、片银、捻金线、捻银线、孔雀羽线等,使织品更加高贵豪华。

【明清时期】

明、清时期的缂丝,常常制织复杂的巨幅作品。织工细巧,戗色技法也有更多的变化。为了艺术效果更加逼真,有时也在某些主体花纹上加绣,或局部用彩笔加绘。刺绣自明代以来,在一些大城市出现了商品性生产的绣画。崇祯(1628一1644年)时上海露香园韩希孟摹绣名人书画,以精巧著名,称为“顾绣”。和“顾绣”特点成对比的山东“鲁绣”(俗称“衣线绣”),常在暗花绫缎上用双股捻合的花线绣花,有厚重朴实的感觉。北方还流行用衣线在纱地上满地纳绣的“洒线绣”和用钉线法绣花的“缉线绣”及用捻金捻银线盘钉绣花的“平金绣”。这三种绣法在北京定陵出土的文物中有大量发现。

清代大部分宫廷御用和上用的刺绣品,均由宫廷如意馆画工绘制花样,发送江南三织造管辖的织绣作坊照样绣制,无不工整精美。同时在民间先后出现了以商品生产为目的的地方绣。最著名的地方绣,有以北京为中心的“京绣”,和以苏州、成都、广州、长沙为中心的“苏绣”、“蜀绣”、“粵绣”、“湘绣”,它们各具地方艺术的特色。后来苏、蜀、粤、湘四种地方绣,称为“四大名绣”。

京绣,图案结构严谨,装饰华丽,绣种多样,包括戳纱绣、铺绒绣、钉线绣、网绣、平金绣、堆绣、穿珠绣,十字挑花等等。苏绣,继承和发扬了宋代绣画的传统,讲究以针代笔,突出针法效果。绣工细密不露针迹,丝理圆转自如,绣面平服。配色采用同类色或含灰对比的退晕方法,色彩沉静雅洁,并发展了一次绣作过程中完成双面图案的“双面绣”的技艺,而且针法、色彩都相同。

蜀绣,是在当地民间绣的技艺基础上吸收明代“顾绣”艺术的长处,而发展成为著名的商品绣产区。绣品以厚重工整、色彩鲜丽、又有针工的装饰见称。

粤绣,又称广绣。构图丰满,形象逼真。施针简快,针线重叠隆起。配色鲜丽明朗,光泽眩目,并常用孔雀羽线、捻金线配合绣花,生动活泼。

湘绣,擘丝细,所擘之丝,用荚仁溶液蒸后裹竹纸揩拭,以防丝绒起毛,故光细胜于发丝。这种绣品,当时称为“羊毛细绣”。湘绣设色素净,要求适合物像本色。针法吸取苏绣的特点,渲染阴阳浓淡,晕色如画。

中国织绣源远流长,闪烁着东方文化艺术的光芒。故宫博物院收藏的传统织绣珍品非常丰富,是包括了织绣工艺各门类中的极精品,有的还是举世无双的艺术珍宝。


郑重声明: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修改或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