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书画鉴定专家
大家好,唐山艺术节评剧宣传「唐山评剧」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唐山是一方历史悠久的土地
人文荟萃的民间非遗
在这里得以传承创新
100多年间
评剧艺术在这片土地上
一直延续不衰
因为
这是属于唐山人的声音
——罗慧琴
艺术的繁荣与兴旺,离不开一代又一代传承人的默默奉献。在评剧艺术的广袤土地上,罗慧琴已深耕40多年,她用青春与生命承担起“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评剧传承人”赋予的时代重任。从少年拜师到现在桃李满园,一万多天的日子里,她对评剧艺术潜心研究,兢兢业业;对学生春风化雨,孜孜不倦。评剧,在她身上得以薪火相传,因为评剧是她的根,也是她的魂!
热爱戏曲 根植唐山
7月的唐山
天空明澈,草木峥嵘
在唐山戏曲文化园的荷塘边上
透过杨柳轻拂的堤岸
“春季里风吹万物生......”
清澈甜美的戏腔阵阵传来
那是著名评剧表演艺术家罗慧琴
用自己独特的方式
诉说着对这座城市的热爱与感恩
罗慧琴
土生土长的唐山人
12岁开始
专攻京剧刀马旦
学有成就的她
已准备好
在京剧行当大放异彩
可是,由于当时家乡评剧事业对人才的需要,罗慧琴面临转行!看着同学们因为转行的艰难而离开舞台,倔强的罗慧琴难舍对戏曲艺术的热爱,毫不犹豫地选择了进团转行改戏路!
评剧和京剧
发声完全不同
评剧是大嗓真声
京剧是小嗓假声
这就等于
重新学一个剧种
转行时夙兴夜寐的刻苦
罗慧琴至今记忆犹新
“那时候我每天早晨5点就去喊嗓子,经过老师的耐心指导,加上自己的勤学苦练,一年多的时间才找到正确的发声位置。”当年的“京改评”,罗慧琴毅然决然,艰难玉成,这也成为她艺术道路上一个重要的转折。
技艺精进 感恩有你
“我母亲年轻的时候特别喜欢看戏,怀着我的时候,来什么好戏她都去看。洪影老师到家乡去演戏,她就抱着还没满月的我去看”。罗慧琴12岁考入地区京剧团,学唱腔是最快的,她把这些归功于母亲给她的胎教和幼年时的耳濡目染。
而能从戏曲道路上取得成就,罗慧琴心里最感谢的就是恩师新凤霞。1992年4月23日,罗慧琴正式拜在著名评剧表演艺术家新凤霞的门下。更重要的是,她从师父那里不仅学到了艺术,更学会了做人。
师父当年坐在轮椅上
一字一句地指点我唱腔
教我做人
看到她从不识字到出版几百万字的书
那种坚韧不拔的毅力
和上进的精神
非常值得我佩服和学习
在和新凤霞学习后
罗慧琴对新派艺术的造诣
又有了一个质的飞跃
也埋下了她日后要把评剧艺术
发扬光大的雄心壮志
唐山是评剧的发源地
家乡的评剧艺术根基
是罗慧琴竿头日上的成长基石
评剧创始人成兆才先生
一生创作改编了120部剧目
罗慧琴这代人
除了唱精传统剧目
这么多年在新剧目的创新上
取得的成绩也有目共睹
她说
自己是踏着评剧节的台阶
一步一步成长起来的
2000年至今,评剧节已有11届。其中,罗慧琴主演了7部大戏,塑造了众多生动精彩的角色,描摹了样板式的唱腔,在技艺上日益精进,不断提高。
一台好戏,需要编剧、导演、演员、乐队、灯光、舞美、服装、化妆各个部门一百来人合作,每个人都要付出很大努力。我非常感谢唐山演艺集团这个优秀的团队,感谢各级领导多年来对我的关心、培养和支持,不仅把我培养成一名优秀的评剧演员,还给予我诸多荣誉和不断前行的动力!
执着追求 艰辛研学
罗慧琴精心塑造每个角色
让观众看到舞台上她的光鲜亮丽
可她在台下的艰辛付出
却是常人难以想象的
拍《红星谣》的那个夏天
她从不敢穿裙子
因为每天在排练场练习跪步
腿上都是伤
好多地方都磨破了
提到这些,罗慧琴却淡淡地说:“戏曲演员在排练场流汗、流血、流泪都是常事。”拍《香妃与乾隆》那部戏时,一次走跳跃勒马的动作,落地时她不小心把脚崴了,当时就肿了起来,为了不耽误演出,她把演出的旗鞋剪个口子,把脚塞进去坚持演,直到现在阴天下雨还会疼。
精益求精
刻苦排练
在评剧艺术上,罗慧琴总是精益求精,力求把人物完美地展现给观众。但作为一个母亲,她却满心亏欠。女儿考大学那年,正赶上她评剧节排练,当突然接到女儿晕倒进了医院的消息时,她的眼泪当时就流下来了。
现在提起这件事罗慧琴还是会泪眼婆娑:“为了忙这番事业,我觉得特别亏欠家人和孩子。但能把戏表演好,给观众带来美的享受,我认为值得,家人也会理解我、支持我。”
薪火相传 发扬评剧
无论每天的日常工作有多忙,罗慧琴都不会放弃基本功的练习,也会定期抽出时间培养学生。她对评剧的热爱根植于心,在众多的光环和荣誉中,她最看重的,还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评剧传承人这个身份。
“我从12岁开始从艺,到现在已有40多年的艺术生涯。我一定要把评剧传承下去,培养更多的接班人。看着孩子们能传承这门艺术,我感到很欣慰。”
对于新凤霞老师当年的谆谆教诲
她也一直牢记在心
师父教导我
台上认真演戏
台下踏实做人
演更多的优秀剧目
把评剧传下去
师父说
唐山是评剧的发源地
振兴繁荣评剧事业
你们这一代人责任重大
句句深情的嘱托
一直激励着罗慧琴
坚持把评剧事业发扬光大
△培养接班人
戏曲是集大成者
评剧能够发扬光大
更要致敬每一位评剧大师
和每一份匠心之作
作为当今评剧界金字塔尖上的艺术家之一
罗慧琴一直努力寻找
评剧与现代社会的结合点
希望薪火相传
能让评剧在新时代
得到传承创新、焕发生机
发扬家乡文化、中华文化
除了培养出一些优秀的骨干青年评剧演员,作为根植唐山本土的艺术家,罗慧琴早就把评剧艺术带进了校园,陆续培养了大批的评剧爱好者,一些留学生甚至也师从于她。
2016年
罗慧琴创办了
冀东文艺三枝花传承基地
从垂髫小儿到古稀老人
这几年在基地接受评剧教育
受到评剧熏陶的人数
已达两万多人
我们经常搞研学游、演出,也会给孩子们量身定做优秀的传统剧目,参加每年的“小梅花”比赛,让孩子们有一个努力的目标。
2019年中秋节之际,传承基地的孩子们应邀,和中国戏剧小梅花艺术团一起赴新加坡交流演出。孩子们把评剧真正地带出了国门,不仅展示了中国文化,更向世界递交了一张唐山名片。
现在我们的基地
已经有十几个孩子从事评剧专业了
我觉得这个基地
办得非常有意义
将来希望有更多的年轻人
热爱评剧,喜欢评剧
让评剧这棵参天大树枝繁叶茂
目前,罗慧琴正在精心筹备第十二届评剧艺术节的作品《相期吾少年》。“这部戏谱写了李大钊、赵纫兰这对患难夫妻兼革命伴侣相濡以沫、相携以行、相期以知的青春诗篇,能出演李大钊的夫人赵纫兰,我很荣幸,也非常感恩,希望能打造成一部精品。”
只有把评剧唱出去
唱给家乡
唱给下一代
才是对家乡
对评剧艺术的致敬、感恩
说到情深时,罗慧琴正襟安坐,嘴角微扬,深邃灵动的眼眸里,那期许的目光投向远方,又娓娓地唱起了她最挚爱的评剧......
文|燕都融媒体记者 刘丁
视频拍摄|少宾 青峰 刘昀 宝强
视频剪辑|邢少宾
部分视频由罗慧琴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