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画收藏:蒲松龄画像印章之谜
大家好,儿歌自创该怎么写「儿歌创作」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陈振桂教授出版《新儿童文学教程》《当代儿童文学》《幼儿文学阅读与指导》等98本著作,其中大学教材10本。
学会创作儿歌,把精美的精神食粮提供给孩子们,是一名幼儿教师和小学教师的责任。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能否创作出反映当代幼儿生活、具有幼儿情趣的儿歌,是检验幼师生师范生未来职业素养的一块试金石。
热爱是最好的老师。只要满怀爱心,以一颗童心去观察生活、观察自然、观察幼儿、勤于积累素材并认真揣摩创作儿歌的一般规律与方法,就一定能写出孩子们喜爱的儿歌来。
儿歌作家张继楼先生曾说,一首被娃娃们欢迎的儿歌,必须具备三个条件:一是内容贴近幼儿的生活;二是语言必须浅近、口语化,做到琅琅上口;三是要有童趣。只有从生活出发,用童心感受并掌握创作儿歌的一些规律与技巧,才能写出具有新意与灵气的儿歌来。所以,要写好儿歌,应特别注意下几点:
一、要写出儿歌的样
所谓“样”,就是儿歌的样子、样式,即儿歌的形式。在章法结构上,儿歌没有一成不变的固定形式。儿歌可长可短,短者可只两三句,长者可达数十行。但由于它的特定对象关系,一般不宜过长。一首儿歌可以分节,也可以不分,儿歌一般的结构形式主要有三种:
1.一节式:儿歌比较短小,可以把全部内容一气呵成,只分行不分节。例如《大家都说普通话》:
鸟有鸟的话,风有风的话。
有的像唱歌,有的像吵架。
说话不能猜谜话,大家都说普通话。
一节式的儿歌,好似江河滔滔而下,缓急自如,一泻千里,直到完整地表达全部思想感情为止。它一般都由偶数诗句构成一首,但也有不少是由奇数诗句组成一首的。
2.两节式:把儿歌的全部思想内容,分成两节表达。两节之间,有时采用对比手法,有时采用重复手法,使两节前后呼应。既能充分表达思想内容,又能使结构十分严谨。例如《蛤蟆洼》:
从前蛤蟆洼,遍地碱巴巴;
十年有九荒,蛤蟆怨他家:
“苦哇!”"苦哇!”
如今蛤蟆洼,挂满绿纱纱;
风吹稻花香,蛤蟆夸他家:
“富哇!”"富哇!"
3.多节式:这是指三节以上的儿歌,结构比较自由,可长可短,运用于题材内容,比较丰富的儿歌。如《点豆豆》:
小锄头,竹篼篼,我和弟弟点豆豆。
黄豆金,绿豆银,豇豆是根金丝绳。
点一窝,又一窝,边点豆豆边唱歌。
点一行,又一行,蓬蓬豆苗满山梁。
点一片,又一片,珍珠玛瑙一串串。
从句式看,大致可分为三言、四言、五言、六言、七言,三三七言和杂言等七种。
所谓写出儿歌的样,就是一眼看去要像一首儿歌,形式上排列整齐、规范,要做到每行的字数基本符合儿歌句式规律。
二、要写出儿歌的味
所谓“味”,就是儿歌的韵味。儿歌的韵味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1.节奏。由于儿歌的诗行一般都较短,因此节奏明快、单纯,一般是二拍或三拍,最多不宜超过四拍。一般有以下两种情况:
(1)采用一种节奏,每行字数相等。例如《吃了茄子留盖盖》:
吃了/茄子/留/盖盖,
拿来/当顶/军帽/戴。
见了/爸爸/行/个礼,
见了/妈妈/做/个怪。
这首儿歌共四句,每句七个字,四拍。
(2)节拍不固定,根据内容的需要,灵活运用。例如《送给外婆他老人家》:
张打铁,/李打铁,
打把/镰刀/来割麦。
麦子多,/割一坡,
颗颗大,/晒满坎。
麦子/磨成面,
白得/象雪花,
蒸个/馍馍/簸箕大,
送给/外婆/她/老人家。
2.押韵。从韵脚上看,儿歌押韵可以使声韵和谐协调,增强音乐性。押韵一般有四种情况:
(1)句句押韵
句句押韵的儿歌音乐感特别强,很受幼儿的欢迎。例如《大白鹅》:
大白鹅,头一昂,眼睛生在脑门上。
说这个:“戆,戆,戆!”说那个:“戆,戆,戆!”
“咚”一下,撞墙上,头上长出个红囊囊!
这首儿歌每句都以“ang”韵母结尾,响亮有力。值得注意的是,如果采用句句押韵的形式,除了字头歌外,不要总是用相同的一两个字来押韵,要尽量避免单调的重复。
(2)第一、二、四旬押韵
“绝句型儿歌”(即四句为一首的儿歌)采用这种押韵的方式比较多,例如李少白的《小狗》:
小狗小狗,尾巴当手,
一摇一摇,欢迎朋友。
作品由四句组成,每句四言,第一、二、四句分别以“Ou”韵母结尾,读起来琅琅上口、富于节奏感。
(3)双行押韵
一首儿歌超过四句的,一般双行要押韵,这样才会形成儿歌的音乐性。例如《狐狸做衣裳》:
狐狸做件花衣裳,大家都说真漂亮。
小熊上街买来布,照样裁剪忙啊忙。
一样领,一样袖,尺寸大小全一样。
做完新衣试一试,穿了半天穿不上。
量量身体才明白:小熊要比狐狸胖。
这首儿歌共有10行,逢双行均以“ang”韵母结尾,形成响亮优美的韵律。这种形式的儿歌,第一行可以押韵(定韵),也可以不押韵;如果儿歌不是10行(偶数)而是9行(奇数),在遵循双行押韵规律的同时,结束句也要押韵。
(4)第二、三行押韵
这是对三三七言句式的儿歌而言的。三三七言儿歌一般由若干节构成,每节三行,第二、三两行要押韵。可以一韵到底,也可以根据需要隔行换韵,以错落有致的变化美吸引人。例如张光昌的《送苹果》:
苹果鲜,
鲜苹果,
捧在手里乐呵呵。
鲜苹果,
苹果鲜,
一送送到幼儿园。
苹果大,
苹果大,
老师老师请收下。
这首儿歌由四段三三七言构成,巧妙地运用词序的变化来造成韵脚的变化,韵律活泼、节奏明快、表达空间开阔、感情真挚美好,充分体现了三三七言式儿歌丰富的表现力。
总之,只要做到节奏、押韵这两方面都符合要求,使儿歌琅琅上口、富于音乐美,就自然有儿歌的韵味了。
三、要深入生活捕捉新颖的题材
生活是创作的源泉,脱离幼儿生活是写不出好的儿歌来的。例如张继楼的《怎么来》:
怎么来? 抱着来。怎么来? 背着来。
骑在爸爸肩上来。坐在妈妈车上来。
牵着奶奶手儿来。挺着胸膛自己走——着——来!
儿歌写得朴实而深刻,用白描手法就把孩子们上幼儿园的情景真实描绘出来了,引导孩子们要“挺着胸膛自己走——着——来”。在谈到这首儿歌的创作经过时,作者说,这是我“站在幼儿园门外,观察孩子们上学的情景”所捕捉到的题材。当时“有妈妈抱着来的,爸爸背着来的,爷爷牵着来的;也有骑在爸爸肩上来的,坐在妈妈的自行车上来的;仅有少数是自己走着来的”。于是,我“心里一动,马上摸出记事本,以一位守门老爷爷的口吻写下了这首儿歌”。没有生活的沃土,便不会有像《走着来》这样的优秀儿歌。
四、要用敏锐的眼光选择新的角度
儿歌的题材是丰富的,同时儿歌的题材也要受某些限制,但这并不会影响儿歌创作的多姿多彩,因为即便是老题材,只要能够独辟蹊径、寻找到一个新的角度,依然能让儿歌获得不同的效果。比如要引导幼儿养成爱惜粮食的良好行为习惯,可以从正面直截了当地写,也可以从侧面着笔,激发幼儿去想象、感悟。例如下面的作品:
《宝中宝》
妈妈教宝宝,粮食宝中宝。
爱惜宝中宝,是个好宝宝。
《宝宝乖》
宝宝乖,宝宝乖,
宝宝的桌子不用揩,饿得抹布脸发白。
《小鸡你别看》
刚把饭碗端,小鸡跑来看:
歪着头,瞪着眼,围在身边打转转。
小鸡小鸡你别看,我早改了坏习惯:
不掉菜,不掉饭,你快捉虫去解谗。
《宝中宝》开门见山地告诉幼儿,爱惜粮食的孩子是好宝宝。尽管比较直接,但也不失简约畅达,再加上采用传统字头歌的形式,句式整齐,读起来节奏感很强,是适合幼儿诵读的。但是,这样的题材如果一味从正面落笔,就会因其枯燥单调而破坏儿歌的快乐。《宝宝乖》就找到了一个新的角度,它由侧面落笔,引发幼儿的想象与推理:宝宝乖在哪里呢?原来宝宝吃饭吃得非常干净,一颗饭粒都不掉,桌子自然就不用揩了。抹布吃不到宝宝掉落的饭菜,只能饿得“脸发白”了。儿歌拟人化地把抹布当成一个饥饿的人来写,通过写抹布的“饿”来反衬宝宝不掉饭菜的“乖”,想象奇特,给人耳目一新之感。《小鸡你别看》与《宝宝乖》有异曲同工之妙,而且第一人称的口吻让幼儿易于接受,具体有趣的画面使幼儿更感亲切。作品从侧面着笔,从正面立意,褒扬改了爱掉饭菜坏习惯的好宝宝。
我将学生的儿童文学习作反复修改,编辑成四本书,交接力出版社正式出版。
五、要透过现象开掘积极的主题
儿歌是孩子们的“开心果”,总是给孩子们带去快乐。优秀的儿歌不是板着脸孔的说教,而是在具体可感的形象中、在率真自然而又富于生活哲理的立意中,达到对幼儿进行思想、道德、情感、意志等方面潜移默化教育的目的。因此创作一首好的儿歌更需站在提升幼儿审美能力、培养幼儿道德情操的高度,根据题材开掘积极健康的主题。例如《橘子红》:
橘子红,橘子黄,
橘子像个金铃铛。
金铃铛,树上长,
摘下铃铛大家尝。
比喻新巧,既有色彩、音乐的美,更有“摘下铃铛大家尝”的情感美,一个“大家尝”,体现了作品立意的高度。如果换成“我先尝”,就会因立意的低下破坏儿歌的美感与价值。可见开掘积极健康的主题在创作儿歌中的重要性。
特别要注意的是,儿歌的立意一定要自然,切忌人为地拔高,更不要简单地添加口号式的结尾。比如下面两首儿歌:
《花儿好看我不摘》
公园里,花儿开,红的红,白的白,
花儿好看我不摘,大家都说我真乖。 (选自幼儿园教材《语言》)
《轻轻地》
小兔小兔,轻轻跳,
小狗小狗,慢慢跑,
要是踩疼小青草,我就不跟你们好! (郑春华)
同样是写爱护花草树木,但在立意与情趣上则有较大的差异。前者的立意比较概念化,缺乏幼儿情趣;后者的立意则比较巧妙,通过“我”提醒小兔、小狗不要踩踏青草来表达爱护花草树木的情感,充满幼儿情趣。
六、要展开想象的翅膀
想象是使儿歌走向生动有趣、富有灵气神韵的有效途径。有无大胆独特的想象,往往是检验一首儿歌优劣的试金石。例如徐青的《云》:
天上云,一层层,
像小狗,像蘑菇,
像鱼鳞,又像两个小娃娃,
坐着凳儿在谈心。
儿歌通过一系列的比喻句,把天上的云朵想象得那么逼真、形象,尤其是最后两句的想象视角独特,跳荡着童心,充满了童趣。
又如徐焕云的《海妈妈下蛋》:
鹅卵石,睡河滩。
黄的黄,蓝的蓝。
海妈妈,你真好,
下了那么多大鹅蛋。
儿歌的前四句平淡无奇,但结尾句把一个个鹅卵石想象成大海妈妈下的大鹅蛋,立刻给作品增添了浓烈的情趣,这个想象是从事物的形状入手的,入情入理,增强了儿歌的艺术感染力。由于儿歌都比较短小,想象的火花往往在结尾闪射,因此在展开想象的翅膀时,要下功夫写出具有画龙点睛之效的结束句,使作品充满美感。
我结合教学组织学生创作出一万多篇儿童文学作品,交学校并由中文系编印成三本。
七、要运用多种艺术表现手法增强儿歌的趣味性
作者在构思时要充分考虑采用哪些表现手法、选择何种艺术形式能达到更好的表达效果,要避免表现手法与形式的单一化。
要给幼儿以幽默和快活,可向传统儿歌学习那些饱蕴快乐因素的形式,如颠倒歌、扯谎歌、游戏歌、趋韵歌、问答歌等。
要给幼儿以幽默和快活,还可学习传统儿歌的一些常用的表现手法。儿歌常见的表现手法有:比喻、拟人、夸张、起兴、摹状、反复、设问等等。
1.比喻。比喻就是打比方。它借助于丰富的联想,用具体、形象的事物比方说明抽象、隐晦的事物或道理。如传统儿歌《星》:“满天星,亮晶晶,好像青石板上钉铜钉。”它用幼儿比较熟悉的事物(青石板上钉铜钉),来比喻那较陌生的天象(亮晶晶的满天星),就能引起孩子们观察的兴趣,同时也引起他们对儿歌本身的艺术兴趣。又如许浪的《月儿》:“月儿弯弯,像只小船,摇呀摇呀,越摇越圆。月儿弯弯,像个银盘,转呀转呀,越转越弯。”由于把弯月比作摇动的小船,把圆月比作转动的银盘,所以在亲切而动态的描写过程中,使月亮盈亏变化的自然现象变得趣味盎然,鲜明生动。
2.拟人。拟人就是赋予非人的事物以人的思维、情感等,这是儿歌中常用的表现手法,如陈镒康、常福生的《长颈鹿》:“小鹿不会默生字,急得伸脖子。往左看,猴子捂住纸;往右看,小鸡瞪眼珠;脖子越伸越是长,一副怪样子。”这里把长颈鹿人格化了。本来,人类以外的自然界事物,都没有人那样的思想感情,它们的性情和行为也和人不一样。但是在幼儿心目中,往往认为它们也有和人一样的性情和行为。这首儿歌中的长颈鹿,在孩子们看来就是写他们的小伙伴,用了拟人化的手法,就会引起小读者无限的乐趣。列宁说:“如果你给儿童讲童话时,其中的鸡儿、猫儿不会说人话,那儿童便不会对它发生兴趣的。”(列宁:《关于战争与和平问题的报告》)
3.夸张。所谓夸张是指作者在创作时抓住描写对象的某些特点,借助于想象加以夸大和强化,使所描写的对象更为突出、鲜明,这也是儿歌常用的表现手法。儿歌的夸张艺术要带点幻想的色调。如《大青菜》:“大青菜,真正大,篮子里面放不下。我跟弟弟抬回家,切一棵,煮一锅,一家大小七八个,吃了还嫌多,大青菜,哪里来?咱们生产队里栽。”这样带点幻想色彩的夸张,是作者借幼儿的眼光来表现自己对人物、事件的强烈感受,不仅加强了形象性,而且符合幼儿富于幻想的心理特点。因此,如能从丰富的想象力出发,用夸张的手法来描绘并解释那个幼儿感到新奇的客观世界,给它抹上一层幻想的色彩,就能加浓儿歌的趣味性,使孩子们感到兴趣。又如《种葵花》:“大海连青天,山高接蓝天。我来种葵花,种满高山巅。葵花叶,绿油油,葵花瓣,黄灿灿,葵花杆子如竹杆,离天只有三尺三。要砍葵花盘,需乘大火箭,掉下一颗子,渔人当小船。……”可以想见,由于夸张,这首儿歌会给孩子带来巨大的惊喜。
4.起兴。是一种联想,即托物起兴。它是通过某一事物的描绘而引起对另一事物的联想。常常用在儿歌的开头或某一个章节起始,用以造成一种气氛。如刘饶民的《摇篮》:“天蓝蓝,海蓝蓝,小小的船儿,是我的摇篮。海是家,浪做伴,白帆带着我,乘风到处玩。”开头两句好似与后文没有什么必然的关联,但仔细品味一下,下文描绘的像“摇篮”一样的小船儿,在海上飘荡,有着极为微妙的关系,不仅为整首儿歌的思想内容和节奏起了提示的水天一色的辽阔壮丽的情调和气氛。增强了作品的艺术吸引力。
5.摹状。摹状就是用语言文字把所要描述的事物的外形、色彩、声音照样摹拟出来。由于幼儿往往是借助于客观事物的外形、色彩、声音等进行思维活动的。儿歌中如恰当地运用这种手法,就会增加儿童的吟唱兴趣。例如江西儿歌《我的马儿真正好》:“我的马儿真正好,我的马儿不吃草,得儿!驾!马儿跑的快,马儿跑得好,底底得得,底底得得!马儿真会跑。”短短的八句儿歌,却有三句是音响的摹拟,这一来不仅增强了作品的音乐性,而且这样一经摹拟,加强了作品的趣味性,使孩子们更有兴趣吟唱它。又如丁曲的《冬瓜》:“冬瓜,冬瓜,地上躺;呼噜,呼噜,睡得香;一个一个长得胖。”既有对形体的摹拟,也有启发联想的对声音的摹拟,增添了作品的情趣。
6.反复。反复为了突出某个意思,强调某种感情,有意重复某个词语或句子。它的主要作用是运用在儿歌中,起到反复咏叹,表达强烈的情感。同时,反复的表现手法还可以使儿歌的格式整齐有序,而又回环起伏,充满语言美。表现的方式有两种,一是连续反复,中间无其他词语间隔。如郑春华的《排好》:“排好,排好,小狗,小猫……”,“排好”连续反复两次,强调“排好”。二是间隔反复,中间有其他的词语。例如黄庆云的《摇篮》,在每一节的结尾“是摇篮”,间隔四次反复,一咏三叹,把读者带进一个宁静而又深远的意境中。
7.设问。设问是为了引起别人的注意,故意先提出问题,然后自己回答。
它的作用是:引起注意,启发读者思考;有助于层次分明,结构紧凑;可以更好地描写人物的思想活动。同时也能使儿歌的抒情状物有起有伏,生动别致。如杨子忱的《雨滴滴》:“天上落下雨滴滴,浇得红花开一地。多少雨滴在飘落?一滴两滴三四滴……天上落下雨滴滴,浇得草儿绿又绿。滴滴雨滴落在哪?落南落北落东西……”这首儿歌,如果没有两个设问句式的穿插,就会显得平板。
八、认真修改,去粗取精
文章不厌千回改。好作品是“改”出来的,儿歌的创作也一样,写好儿歌后,一定要进行反复的推敲、修改。例如,一位作者写了一首叫《螳螂》的儿歌:
一只螳螂,举起两把大刀,
走了三步路,要去割青草。
幼儿文学作家圣野对这首儿歌作了修改:
一只螳螂,举起大刀,
一跳一跳,去割青草。
修改后的儿歌更加简练,突出了螳螂爱蹦跳的特点,准确生动地表现了螳螂活泼的模样;同时句式更工整,节奏感更鲜明。
儿歌写好后,还要多读几遍,读给同学听,读给小朋友们听。通过诵读检验其是否具有音乐性和节奏感,通过小朋友的反应检验其是否具有幼儿情趣、是否简洁通畅。
下篇更精彩 敬请您期待
2020年10月1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