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画收藏:董源的江南水墨山水画派
大家好,为什么假画有生存空间的感觉「时间空间是假象」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随着艺术资本化的到来,作为人类文明载体的艺术品,变身为高额利润的代名词,其高报酬率不断吸引着大量资金投入艺术市场的洪流之中。但艺术品的“真” 与“假”,一直是我们无法回避的问题,决定着艺术品收藏与投资的成与败。在谈“假”色变的今天,重申“假画”的范畴与意义,为收藏家与投资人抽丝剥茧,挖掘其背后的投资潜力。
附庸风雅的市场需求
假画,又称伪作或赝品,是指非画家本人实际创作,却谎称是其所作,署其姓名或采用其他方式表明其身份的美术作品。根据假画制作方式,造假一般分为四种形式摹、临、仿、造。假画自古就有,如同顽症、绝症,人们通过多种努力试图杜绝假画,但结果往往适得其反。
“有需求,就有市场”大一部分购买者是揣着明白装糊涂,他们明知这幅作品不是艺术品,就是一张自己都不愿意挂在自己家中的画作,也会去购买。原因是,他们需要,他们选择的大部分画作,并不是以艺术性为准绳。而是这幅画的作者身份适合他送礼。而这样的作品,基本与艺术无关,因为,要么是高仿假画,要么是有一串唬人的头衔,要么就是有一个可以在网上查到的拍卖记录。符合这几个条件的,还要具备购买价格符合自己的心理价位,都要有收藏证和作者与作品的合影,高仿假画是必须要有合影与收藏证的。
名家仿名家最具收藏价值
北故宫博物院的唐寅《溪山鱼隐图》卷,以及辽宁省博物馆的张萱《虢国夫人游春图》卷,它们或是宋代摹本,或是师友代笔之作,皆属假画的范畴,却都进入博物馆并成为镇馆之宝。这些旧时名家高手的仿品及代笔,谁能说它们没有收藏价值呢?
对某些画家的画,仿其风格去创作,然后签其名款印鉴,这种仿制现象,仍属于假画的一种。在过去,往往某书画家的作品行情特别好时,大批仿制者就蜂拥而至,专仿这一家笔法,如清代的王石谷等,就会出现专仿其画笔法的仿制者,他们不但临制这些名画家的画,而且也能根据这些画家的笔法自由发挥去创作。一般这种情况,以儿子学父亲、门生学老师居多,也有作坊中的徒弟在师傅的指点下专学某人的。但在众多传世仿作之中,从投资的角度看,最有投资潜力的赝品当属名家仿名家的“精品伪作”
被视为真迹的代笔之作不容忽视
代笔,是造假中一个比较特殊的现象。代笔是在本人授意的情况下产生的艺术作品,有时甚至是本人参与的参半代笔。一般情况下,画家因太忙而无暇应酬,或不愿意应酬、应酬不了而请人代笔。历代的画家们多是学生、故旧、家人为其代笔。
明代画家董其昌,因身处松江画坛主帅位置,加上礼部尚书的显赫官衔,公务十分繁忙,当求画者络绎不绝时,为了应酬需要,不得不让他的学生及弟子、画工们代笔。徐邦达的《古书画伪讹考辨》一书和启功的《董其昌书画代笔人考》一文中都明确地指出,董其昌的代笔人大约有十几个之多。
由此可见,代笔下产生的艺术作品,其价值虽不能以真迹而论,但作为艺术家本人认可的代笔品,与真迹之间的价值差距也不会相差太大,不会影响其收藏价值。需要说明的是,名家仿名家、旧时名家高手的仿作和代笔之作虽然都属于假画的范畴,但从它们产生的原因和制作质量来看,其历史及美术史上的价值和意义都不容忽视。至于那些今日以高科技产品进行临摹的专业化、集团化的伪作及假借收藏家的名声,利用着录作伪的新型赝品,则不但毫无收藏价值,扰乱书画市场,还侵犯了艺术家的知识产权,最终贻害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