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艺术欣赏 >

古玩知识:张芳邨 “BZ” 艺术试论——面对颠覆者和开创者的批评言说

时间:2021-06-17 15:46:12 来源:

现在很多小伙伴对于古玩很有兴趣,收藏爱好者也越来越多,关于张芳邨 “BZ” 艺术试论——面对颠覆者和开创者的批评言说的问题,西北艺术网小编也在网上查阅了很多资料,不要走开,我们一起来了解张芳邨 “BZ” 艺术试论——面对颠覆者和开创者的批评言说。

文/邓平祥(著名艺术批评家)

现代艺术自杜尚的《泉》一出,现代艺术的魔瓶就被打开了,从此一发不可收拾。但是从艺术的本质上说《泉》和它之后诞生的各类现代艺术形态,都没有脱离二维和三维的形制,虽然在艺术品的图像形态完全打破了艺术和非艺术的界限,并以一个非创造性的“现成品”挪用而转换成艺术品,在这里艺术家只是一个挪用物体并改换其功能的观念创造者。不要小看这种“挪用”和“观念创造”的革命性和颠覆性意义,从此西方艺术完全脱离传统形态而走上离经叛道的道路。之后各种新艺术竞相登堂入室,从此装置艺术、大地艺术、声光艺术和影像艺术等等,如洪水猛兽充满了艺术领地。

在这个过程中,艺术理论和艺术批评也推波逐浪地为新的现代艺术鼓噪并寻找和杜撰理论支点和合法性。虽然至今论争并没有完全终结,没有象古典艺术那样形成权威的公立性结论,但这些现当代艺术形态,最终还是稳住脚根,赢得体制和市场的接收。

自《泉》以后,不仅造成了各类现代形态的新艺术的出世,还向人们提示了这样一个逻辑和信条——现当代艺术是一个有无限可能性的艺术形态。

曾经在中央美术学院主修古典写实油画艺术并显示才情的张芳邨应该是带着这个现代启示录而开始自己新艺术探索之路的。

酷爱科学,对化学、新物理学、相对论、量子力学很有兴趣,并有很丰富的信息阅读和信息渠道的张芳邨,最终选择并决定了自己的方向和突破口。

他的灵感来自于前苏联的两位科学家別罗索夫和柴波廷斯基,基于1959年共同发现并以他们名字的第一个英文字母缩写——“BZ反应”而命名。BZ艺术追求的是物质的本原及精神,即“BZ艺术就是赋于最小物质颗粒以智慧的能量所做出的创世纪运动,其运动产生的轨迹,就是一幅幅如同宇宙大爆炸形成万事万物般的引力画面。”于是BZ艺术的创造者受到启示(这可以说是一种天启和神旨)——BZ发明之门就被开启了。

科学家的发现和对未知世界的破解、发展到今天似乎是无所不能、无所不知,但欧洲的科学哲学并不满足,他们提出了超越科学的认识论范畴的新问题,上个世纪末欧洲的科学哲学提出“上帝与新物理学”的类似终极理论的问题,这就是物理学和神学的问题,或者是科学家与造物主上帝的关系问题。

宗教或者说造物主和艺术的关系一直是一个很难作理论界说的问题,爱因斯坦曾说:当人类对现实世界不满足时,我们就进入了科学和艺术的领域。在这里爱因斯坦将科学和艺术置于同一精神意识层面,也就是说科学和艺术对人的生存和经验的超越性是同一的,于是我们是否可以说,艺术和科学在超验的神性上是相通的呢,进而言之,张芳邨先生是否以BZ艺术的方式窥见了神性造物的某种密码呢。

看张芳邨先生的BZ艺术作品,一幅幅充满神奇美感的作品,总使我想到是造物主上帝和试图破解上帝创世秘密的科学家(包括艺术家)的关系问题,我同时也联想到:张芳邨先生创作BZ艺术的原动力应该和我此时的念头是接近的。但是,他和我是有差别的,差别在于他以思想的发现出发而开始了艺术的探险,并且做出成果——君不见,张芳邨先生近些年创造了这么多的作品,以及作品得到的广泛赞誉和影响,就是最有力的证明和回报吗,并且这个回报是不可言喻和神启性的,进一步想,这也许是神性之手给于他的勇敢探索的馈赠。

当然,BZ艺术的特殊性和神奇性是在于人力和物力的结合,张芳邨先生的贡献在于他找到和破解了这一解决方式。在这里他既是一个科学的发现者,又是一个艺术的创造者。就科学的发现者而言,他以用科学者的发明和理解,天才性认识到了它和艺术创造的关系;而就艺术的创造者而言,他在科学物质材料性的选择上、配置上、化合过程(时间)上的掌握,找到了每一件作品的“方程式”。

张芳邨先生的BZ艺术创造难度,还在于作品创造过程中的“方程式。”是随机的、偶然的、差异的,使其成为一件作品,需要艺术家的介入、控制和调节,这样问题就被提出了,——即介入、控制和调节的依据如何实现,如何得到合乎审美法则和经验的及意图的形式画面,结论只有一个,就是张芳邨先生作为艺术家的资质,他的形式美学的才情、美术造型基础、精神格局、文化涵养等等,只有认识到这一层,我们信服张芳邨的“BZ 艺术”作品和作为艺术作品的品质及性质就是顺理成章了。

于是,我们可以这样认为,张芳邨先生的BZ艺术在现代艺术与科学联姻的方式上,开启了一个新的领地。

邓平祥

2017.9.28

邓平祥:著名艺术批评家、策展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油画学会理事,湖南美术家协会名誉副主席,天津美术学院客座教授,一级美术师职称。曾进修中央美院油画。《二十世纪中国画研究丛书》编委。擅长油画和美术理论。油画《苏区的老桥》入选第六届全国美展优秀作品展,《沉舟》为中国美术馆收藏,《小桥春月》参加首届中国油画展。发表有《思考八题》、《论陈丹青》等论文数十篇。


郑重声明: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修改或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