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艺术欣赏 >

慧心巧思,化腐朽为神奇的文物修复师李晓光

时间:2021-08-03 11:23:00 来源:搜狐

每一件旧物, 都有一段过往 :一本泛黄古书, 曾入过谁的眼?一段雕梁画栋, 曾为谁遮风挡雨?一件清丽瓷瓶, 曾为谁插过梅?一件陈旧漆盒, 曾装过哪些珠翠?

越美好, 越抵挡不住岁月的洗礼, 纸张易腐, 栋梁易歪, 瓷器易碎, 漆器易裂。风吹雨打, 时光更迭, 沉淀的不仅仅是痕迹, 也有伤害、 破碎, 甚至消失……

想要见到它们最初的神韵, 就必须依靠这样一些人:为修复一个瓷瓶, 他们南下北上, 去故宫找资料, 去景德镇找柴窑, 只为烧出最接近古瓷的瓷片;为恢复瓷釉的光华, 他们变身化学家, 研制出新材料, 甚至观察15年以证明实验的成功……

他善于修复,巧手妙技,

他慧心巧思,化腐朽为神奇,

他, 有一个名字——修复师

修复师:李晓光,北京古瓷修复高级工艺师,从业18年,修复了30余件国宝级的古陶瓷,是中国古陶瓷商业修复领域第一人。

修复技艺:古陶瓷修复(其中最难的是瓷配瓷,是用陶瓷器去补古陶瓷中残缺的部分。)

三彩之艳、天青之净、青花之雅、斗彩之逸、粉彩之润……可这些中国历代工匠以毕生心血烧制出来的绝世名瓷,却又那么脆弱不堪,几千年来的流离颠沛、磕磕碰碰,要么粉身碎骨,要么残缺不全。

为了还原历史,修复便成为古陶瓷的重头戏。

 

北京古陶瓷无痕修复师李晓光是个中翘楚,从业十八年,精心修复古陶瓷上千件,其中一级文物三十余件。

 

令人叫绝的瓷配瓷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的文物馆库房里,曾躺着一件明代成化龙泉窑双耳瓶,器型硕大,但环残、耳残,瓶身残缺,几十年来没人知道它是派什么用场的,一直深锁“冷宫”不得陈列。2009年,香港苏富比拍卖行出现了一件与它类似的明代崇祯龙泉窑双耳瓶,一举拍到4147万港元。

▲明代成化龙泉窑双耳瓶修复前

▲明代成化龙泉窑双耳瓶修复后

 

前前后后两年的反复劳作,终于使这件世所罕见的明代成化龙泉窑双耳瓶再现明代龙泉窑瓷器高峰时的美丽神韵。

这便是古瓷器修复中最难也最具有挑战性的瓷配瓷——瓷器去补古瓷残缺的部分,其中的工艺可谓不可思议。修复人员不仅要熟悉陶瓷器制作工艺,要掌握各个时期、各个窑口的风格、特点,有关瓷器的胎、釉彩的配方,还要掌握成瓷后的收缩比例、器物拼接处的处理、新器接气做旧技术等一系列高难度的技术问题。

越年轻越难痊愈

近20年来,李晓光攻克的难题中有松软易碎的的夏商时期的陶器、碎成数块的元青花花草纹执壶,碎成9块的清乾隆珐琅彩双耳瓶,碎成48块的、拼接后还缺失15处的的明成化斗彩龙纹海象将军罐……

 

 

将军罐.jpg

▲国家一级文物明成化斗彩龙纹海象将军罐修复前后

 

“越是年代长的,越是好修。”谈及修复难度,李晓光说,“道理很简单,年代越近,陶瓷工艺也越精湛,比如明清后期,就不好修了。青花瓷里面,最难修的就是永宣时期优质青花瓷。每一道花纹边缘都是晕开的,用毛笔去笔涂,线条边缘就会很楞。但是这是博物馆修复师经常用的方法。”

作为商业修复师,为了更逼真的复原晕开的青花纹,李晓光创新性地模拟釉面里的气泡,因为青花纹的晕开效果,就是气泡的叠加所产生的。瓷釉在烧造过程中,会产生大大小小的气泡,在显微镜下看,如同你站在冰层上面往下看,越接近表面的气泡,轮廓越清晰,越接近瓷胎的气泡,由于瓷釉的折射,轮廓越模糊。而青花是画在瓷胎上面的,经过瓷釉的乳浊折射,再加上气泡的遮挡,就会产生马赛克过渡的视觉效果,这就是青花花纹的晕开。

不过“年代越长越好修”也不能一概而论,“比如白的、薄的、透的瓷器,也不是那么好修。”李晓光拿出一件哥窑盘,“哥窑也不好修复。”解决瓷器开片(即裂纹)是一个技术难题。修复此类开片时,只能刻划或勾描开片。

颜色较深的瓷器,是相对容易修复的,更难以找到修复痕迹,有时候自己都找不到。

比如国家博物馆藏的清代康熙朝清代官窑豇豆红瓶,国家一级文物,康熙朝官窑的杰作,修复前瓶口残缺,碎成十几块。为保证质量,李晓光用无色透明的环氧树脂黏合,缺失部分用滑石粉调胎色补缺。红色纹理,直接用0号毛笔画出来。李晓光精湛的速写技艺得到展现,修复以后的几天,尴尬的一幕发生了:李晓光在向朋友展示这件作品时,自己转了几圈,也找不到修复的痕迹了。

 

清康熙官窑豇豆红瓶修复前

修复中 

 

修复后

 

经过40天的时间,李晓光完成了对清代康熙朝清代官窑豇豆红瓶的修复。李晓光的修复技术可以说是天衣无缝,文物“完好无损”出现在众人的面前。而且,李晓光还说,他遵循了可逆修复的原则,后人也可以重新修复,而且文物不会受到伤害。

古瓷修复是一项综合造型、雕塑、色彩、书法、绘画、化工等的特殊艺术创作。古陶瓷修复必须一件一件精雕细琢,一条看似简单的青花线条,在修复过程中仍然要做到“色分五彩”。修复一件瓷器一般需要几周、几个月,有的甚至需要两三年。

 

人物简介

李晓光,生于北京油画世家,古陶瓷无痕修复高级工艺师,九三学社中央教育文化委员会委员 。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研究生毕业。陕西省考古研究院文物修复师特聘专家, 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修复工作室特聘专家,北京市考古研究院特聘专家,故宫研究院陶瓷研究所特聘专家。2018年全国文物修复职业技能竞赛陶瓷修复组评委。《文物修复研究》期刊编委,《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期刊编委。2019年入选《中国文物报》中国文博界百位“学术成就显著,具有创新精神”的专家学者。

■中国博物馆学会保管专业委员会理事

■中国博物馆学会藏品保护专业委员会理事

■中国博物馆学会民办博物馆专业委员会专家组组长

■中国收藏家协会顾问

■北大资源学院客座教授

■中国考古学会会员


郑重声明: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修改或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