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艺术欣赏 >

古玩知识:怎样临习《十七帖》18

时间:2021-08-29 17:45:15 来源:

怎样临习《十七帖》18

3.《远宦帖》的意临及意临的扩展

所谓“意临”,一般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在对字帖不甚了解的情况下进行临习,属于初学状态。这种意临与前文所说的“刻意临摹”是不同的,即虽对字形不做细致的推敲,但对笔法的特征、章法的大致情况应该有所把握。这一过程是由不像到像,是对临本精神的一种把握。另一种是在对字帖的学习有了一定基础之后,对字帖做精神上的刻意追求,如对“三井本”《远宦帖》做意临,应以神采为上,这可以说是临习者与母本作者做心与心的交流。无论在字形、笔画、墨色、章法上,还是在情感的流露、意境的追求上,都应力求达到一种相对的一致,甚而惟妙惟肖、意趣超然。如下图是笔者对“三井本”《十七帖》的意临,基本上依照原帖的感觉,但是中间自主的地方明显增多,以其基本笔法为基础、以宽扁的结构为依托做相对的自由式发挥,有时还按自己行文的特殊状况对原帖字形和笔法做重新组合。

也就是说,我们可依据当今书法的“节奏感”对原帖做相应的调整,这样可以用墨色的变化来加快原帖的节奏感,也可在一些局部地方做两个字的连绵组合,以增加作品的亮点,更可以对字形的大小、笔画的粗细按照自己章法的需要,在尊重原帖笔画和字形的基础上稍做夸张,使视觉效果向着符合自己的审美意趣转换。这种意临不需要有拘谨的思想,大可根据自己对字帖的理解来为自己的创作做相应的准备和尝试。就像一个学走路的孩子,既要按照大人的方法来学步,但也可有相对的自主权。尽管其步伐、步态有着明显的模仿痕迹,但是已经有着很多的“能动”和“自由”,正在为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做铺垫。

不过,为了能更进一步出帖,还需进行多元结合,开拓临帖境界。以字帖本身的意思来临习一件作品,往往很难真正把握作品的原意。为此,我们还得从字帖所连带的更为宽泛的一面来把握。与字帖相关的同类作品,无论是作者所书,还是与作者同时期、风格与字帖相近的作品,都是我们学习的范例。

这对我们更好地把握所临字帖是有极大帮助的,更对丰富我们所临习的作品,使之拥有巨大的时代信息量,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我们经常会看到一些作者对临习的作品有着相当的理解,但是总觉得临出来的作品有些兴味索然,这主要就是临作拥有的原帖以外的信息太少的缘故。

所以,在临习《十七帖》时,应该从多元的角度出发,去寻找与《十七帖》风格相近的、同时代的,或者说是作者本身所书写的其他作品来进行全方位的临摹,这样就能全面地把握《十七帖》的真实意味。比如,在临《十七帖》时,我们还可以学习一下王献之的信札,甚至可以去学习王字系统的唐孙过庭、宋米南宫、元赵孟頫等书家所书字帖。这对丰富《十七帖》的用笔、增加章法的处理经验以及加强对字形的合理把握能力等,是能起到积极作用的。因为,想从《十七帖》本身来直取魏晋意韵是极其困难的,也是不科学的,更是一种狭窄的、闭塞的、不开窍的、最终很难出帖的单一的学习方法。

如米南宫《草书帖》的总体感觉是作者想找《十七帖》的感觉,尤其是最后部分,即最后三行,字形取扁势,一改“刷”风,也就是说米氏对《十七帖》或魏晋时期的草书精研过,即便是他最为得意的“刷”笔也掩盖不了他想“入晋人格”的愿望。在最后三行中,他最为得意的“刷”笔也已经被晋人风韵所湮没了。

blob.png

通过对米氏《草书帖》的临习,不仅能体会到米氏的“刷”笔,而且也能感受到米氏在书写过程中的“晋法”与“家法”的融合和矛盾,以及该帖字形从长形向扁形转化的过程。再如对孙过庭《书谱》的临习,可以充分体会前文所讲的接笔。接笔在《书谱》中出现得比较多,从中也能体会到墨迹本所体现出的柔韧笔性、充满弹性的自然组合、丰富多变的提按动作以及在章法上的处理手法,即重的块面和灵动的线条的有机组合。《书谱》的笔法是最接近“二王”的(尤其接近王羲之),所以临习《书谱》用笔是通向“二王”笔法的阶梯,是一张把不纯正的笔法进行过滤的“网”。(18)


郑重声明: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修改或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