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画作品:记内蒙古画家彭义华
中国书法的布局和笔法3
秦律简预示着汉代隶书的诞生。马王堆一号汉墓竹简大部分线条的笔法与侯马盟书极为相似,只有少数笔画被夸张了。这些夸张的笔画经过发展,成为隶书的主要特征。
太初三年简的撇捺已经具有明显的挑脚,横画亦出现显著的波折。这些笔画形态富有变化,说明运笔已渐趋复杂。太初以后,波拂明显的简书不胜枚举,如天凤元年简、元康四年简、五凤元年简等等。从这些竹木简中,我们可以看出隶书趋于成熟的过程,也可以看出运笔轨迹从简单弧形变为波浪形的过程。
为什么点画形状会出现这种变化呢?诚然其中包含有审美的因素,但绝不是主要的原因。波状笔画的出现是摆动笔法发展的必然结果。毛笔沿弧形轨迹摆动,即带有旋转成分;当手腕朝某一方向旋转后总有回复原位置的趋势,如果接着朝另一个方向回转,正符合手腕的生理构造,同时也只有这样才便于接续下一点画的书写,于是运笔轨迹便由简单弧线逐渐变为两段方向相反而互相吻接的圆弧。转笔的发展促成了隶书典型笔画的出现。
波状点画是隶书最重要的特征。
从《居延汉简甲编》所收2500余枚木简来看,点画轨迹大致可分为三类:第一类为波状曲线(~)(见图一),第二类为简单弧线,第三类为平直线。
《居延汉简甲编》
第三类点画数量很少,仔细观察它们的运笔轨迹,大部分点画仍然隐约见出微妙的波状变化。如图二中“甲”“渠”“侯”“官”“亭”等字的横画,看似平直,实际上都隐含波折。
《平复帖》
第二类点画又包括两种情况:其一,为波状点画的省略,如图三中各字的捺脚,圆浑的起端笔触中已经压缩进了波状点画的第一段弧线;其二,保留了盟书弧形摆动的笔法,在向章草和今草演化的过程中,这一部分简书促使转笔发展到一个崭新的阶段。
居延汉简、武威医简等留下了向章草演化的痕迹,其他木简中已经变为弯折的笔画,此处仍然保持弧形,因此转笔的运用比前一类简书更为频繁。
《平复帖》(见图四)是章草的代表作,它与居延汉简保持着亲密的血缘联系,只是《平复帖》大大增强了点画的连续性。如“口”形,汉简中用三笔,《平复帖》用两笔。帖中还有不少字把许多点画连为一笔,显示了用笔技巧的长足进步。点画连续意味着笔锋运动轨迹的弯折增加,绞转能很好地适应这种频繁的弯折,同时,频繁的弯折又促使绞转获得了充分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