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画展览:徐雪村和他的《溪山访友图》长卷
书画网教你临摹《西狭颂》22(完)
(5)习气显露
原碑精彩之处未能展现,夹杂了很多个人习气,如杨岘、伊立勋、汪鋆、汤涤等。
杨岘(见图一)比李瑞清的临作格调更差,变成竹节鹤膝,点画干巴巴的,转折和收笔处形成生硬的圭角。伊立勋(见图二)比起先祖伊秉绶来说,相差悬殊,缺少变化,千字一面,过分拘谨。
汪鋆的临作(见图三)显得有一些小家子气,保守机械。清代的篆隶书家太多了,有名字的就有六百多人,代表性的书家仅仅数人而已,所以平庸也很正常。这些小名头的作品往往保守有余,创新不足,但有一点值得肯定,路子正,不会出现大的偏差。现在理解古人,强调个性,大多是站在了今人的角度,难免存在歧义。汤涤之作(见图四)已非纯正的隶书,夹杂了草率的成分,行笔动作显然过快了。
为什么同样一种碑刻不同的人临摹起来结果大相径庭呢?除了各自功夫与才情的差异之外,主要是“底色”不同。所谓“底色”,就是个人的取法、经历,由此而形成一定的思维模式、审美惯性、技法路数,存在很大差异。为什么要培养良好的书写习惯,提高个人审美眼界,原因即在于此。
临摹是书家的必经之路,如何临、临什么是其中关键。首先是选取经典、解读经典,其次是领略经典,而后是创造经典。《西狭颂》属汉隶中的经典之作,进行分步解读和细节把握,精确到点、横、竖、撇、捺等笔画,不过最终结果如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体性》中所言“各师成心,其异如面”。要想“取法乎上”且最终“得其上”,就必须在读、临、赏、创等四个环节上相互配合,不断体验和感悟,领略和掌握《西狭颂》之精髓,学会举一反三,逐步融会贯通。(完)
郑重声明: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修改或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