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画作品:新的审美 现代与传统经典的碰撞—中国青瓷全新的呈献
叶晓山与他的书法艺术
我和军旅书画家叶晓山相识已有四十多年了。1964年,我是师司令部军务科小打字员时,叶晓山已是师政治部文化科的大干事、颇有名气的军旅诗人。叶晓山不仅写诗,还爱好书法,我记得他每次送到打字室的文稿都是用毛笔书写的。
后来,叶晓山和我都调到铁道兵机关工作。虽说都在一个机关,但大家都忙着自己的事,相互了解并不深。真正对叶晓山刮目相看,是在他离休以后。他曾多年被《诗刊》杂志社聘为旧体诗词函授教师和《新诗人》杂志社编委,同时因为有了充裕的时间潜心创作,其书画作品频频在全国、全军大型展赛中得奖。
叶晓山钟情于诗、书、画,并非只是为了打发离休后的时光。他对书法和美术的热爱是有其家族传统教育渊源的。他出身于书香门第,其祖父不仅是书法家,而且还是诗人。少年时代的晓山得到祖父的关爱,口诵唐诗,背临名帖,幼小的心灵深处,已萌生攻习书法并获得这门学识的强烈愿望。
叶晓山工于诗词,他的书法作品大部分内容是写自己创作的诗词。他认为,写字要有字外功,书法家应是一个“胸藏万卷”的学者。叶晓山说:“我作书既不厚古,也不薄今,而是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变他法为己法。似曾相识是前贤,呼之欲出是自己。”
叶晓山的书法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力求有所创新。他牢记“师古不能泥古,承法贵在变法,知他法是为了效法,效他法是为了己法”和“有法之极,归于无法”、“无法之极,是为至法”的名言,在笔墨通融、形神合一、读写结合和广涉博取等方面做出不懈的努力。
叶晓山作书常中、侧锋互用,线条方圆相济,结构力求严谨,下笔张弛有度。其挥毫落墨,洒脱快捷,秀美俏丽,独具风格。叶晓山在多年的笔耕中体味到,无论从实用方面还是审美方面看,行书都很有价值。在社会实用方面,行书特征是务从简易、临事制宜;在审美风格方面,它风行雨散,润色开花,行云流水,秾纤间出,被认为是各类书体中“最为风流者”。叶晓山的行书,呈现一种动态美。而这种动态美,不是急流飞瀑,而是一泓清溪,缓缓流,徐徐淌,行于其所当行,止于其所当止,是一种激而不厉的流动美。
叶晓山以自己的睿智和对传统的深刻领悟,大胆借鉴古今书法艺术成就,锤炼着自己的线条。他行笔较快,折角处用圆转之笔;有些笔画之间,或连绵挥写,或牵丝萦带,或笔意呼应,而很少有直硬的线条、分明的棱角、倔强的转折。这一切,都是情的泼洒、意的流泻、诗的墨化。所有这些,都增加了其线条的轻快感、流畅感。
夜深人静,叶晓山临窗挥笔,潇洒地抒写着自己的艺术人生。最后,借用叶晓山的一首诗作为本文的结尾:“窗前明月已西移,笔底波澜伏又起。书到兴浓无倦意,墨香沁我醉如泥。”(下图为叶晓山的书法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