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艺术欣赏 >

艺术百科:让心灵走读在历史与现实之间

时间:2021-09-05 17:45:10 来源:

让心灵走读在历史与现实之间

画家简介

单应桂,1933年生,山东高密人,1956年考入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系,受业于叶浅予、李可染、李苦禅、蒋兆和、刘凌沧诸先生。单应桂从事美术创作、编辑和美术教育工作至今已近60年,任山东艺术学院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中国美术家协会年画艺术委员会委员,山东省女书画家协会主席,山东美术家协会顾问等职,享受政府特殊津贴。她的代表作品有《湖上婚礼》、《山村妇女组画》、《春风》、《高原组画》等,作品十余次入选全国美展,先后获国家级及省级奖励11次,多件作品被中国美术馆、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等单位收藏。从20世纪50年代起,作品先后在瑞士、芬兰、德国、伊朗、美国等20余个国家展出。出版有《单应桂国画选》,传略被编入《当代世界名人传》、《中国妇女500杰》等书。

无法忘怀历史。
当历史已成为时代中被渐渐淡漠的记忆,她,是无法忘怀历史的:那个年代里的诸多感悟、伤痛,以及那个年代里成长起来的诸多艺术形式的积累,成为她画面上强烈个性色彩的语言符号。这就是单应桂先生的绘画语言,一种可触摸聆听心灵的声音······
单应桂艺术的魅力,是她悲苦着的记忆中,完美的艺术符号的叠加,是她挣脱艺术表现形式的枷锁,释放心灵的一次又一次全新的解读及建构。她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创作的一幅《逃亡—童年的回忆》作品中,用一种夸张变形的处理手法,重现那个特殊年代里人们的困顿、流离以及他们的挣扎。
单应桂的画面线条多是柔和的,即使是愤怒的主题,却依然在笔墨之间自然流露出一种母性的温柔,在墨块所渲染的氛围里给你些许视觉上的放松。她创作的山村妇女组画,更是以母性为主题,在厚实的笔墨语言中,展示出人物的动人色彩。
注重对意境的营造,是单应桂绘画艺术的一个亮点,她的作品常以清新而富有诗意的语言,引领着欣赏者的目光走向人物的内心深处。如她的作品《古松筛月》,在奇拔的古松之间,运用雾霭朗月点缀与渲染,从而将视线的焦点拉远,产生无限的空间感。而画面的主题,便是古松后那半露的女子娇小的身躯以及她含嗔带羞的面容,在强烈的色彩对比之间成为画面的焦点。一种静态中生动的表述,体现了一位女艺术家对于绘画语言的熟练掌握和独具匠心的运用。
艺术的厚重来源于画家对生活浓郁的感知与深刻的体悟:当面对某一物象时,物象的背景知识与艺术家本人的修养相交融,她们之间开始了在思想上的交流,而画家的心灵也在经历一番全新的物象解读与艺术建构。此刻,画家笔下所呈现出的已不是现实生活中原来的物象,它已从生活层面上升到艺术层面,成为画家本人具有个性特征的一种艺术符号。如单先生作品《春趣》,画家以灵动的笔墨语言,在欢快的色调中,营造了一份春的气息,传递出人物内心的那份喜悦与春天一起萌动的希望,这是从历史中走来,带着画家本人的感悟,超越现实而重新建构起来的现实艺术形象。
展读心灵,是单应桂先生笔下的人物形象释放出的独特魅力。她以细腻的笔触,塑造人物的每一个眼神,每一份情愫以及每一丝心灵的悸动。《李清照》系列创作体现了画家本人从最初的对人物具象的把握深入到对人物内心表现的丰富性的过程。特别是先生近期创作的一幅李清照的白描作品,画面纯是用线条勾勒人物、勾勒背景,画面洁净,没有作任何渲染,而人物的内心世界仿佛在展开画面的那一瞬间,传神地呈现过来:是李清照素雅的装束、闲散的姿态,更是她那含着忧怨,略有愁容却透着坚毅的表情;是李清照那一双洞悉心灵、洞悉世事而略有伤感的眼睛······这是怎样一幅作品!是“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最难将息······”的那一番复杂心绪的流露!正是对李清照这一人物的心灵研读,单应桂将一幅李清照白描刻画得亦真亦幻、玲珑剔透!
勤于思考,是单应桂的思维模式。“艺术不是探囊取物,它需要苦心经营”。这是老师李可染的一句话,这句话让单应桂铭记到现在。而正是有了这种精神的支撑,单应桂不断地在艺术的道路上求新、求变,以艺术形式的多样化来丰富人物画的创作。她吸收花鸟画、山水画的表现形式,做出了诸多有益的尝试。她所创作的极富生活情趣的花鸟画,别有一番意味。同时,她也寄情、放歌于山水之间,而她的山水小品,在漫不经心的经营中,更具一种超越世俗的田园气息。如今的单应桂,谈及人生,多了许多感慨。说起做人之道,她认为,贵在一个“容”字,万事万物都可“有容乃大”,艺术如此,人生更亦如此,这是单应桂先生的人生境界。


郑重声明: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修改或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