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画收藏:食古纳新 瘦硬通神
欧阳询婉地宣泄寄《张翰帖》
欧阳询的儿子欧阳通在武则天时官至宰相,而欧阳询终生只做到过四品官(而且,到此职位时,他都已七十多岁了)。欧阳询是个老实人,写字规规矩矩,毫不张扬夸诞,即使写行书,也表现出足够的严谨和内敛。这从他的《张翰帖》(见下图)即可看得十分清楚。他是一位严谨的学者,为国家做了不少事,但在仕途上却不怎么风光。
欧阳询一生(557—641)经历了四个朝代,体味了无尽的悲酸。他在潭州临湘(今湖南长沙)出生时,南方还是梁朝,次年便成了陈朝。他的父亲曾任陈朝的广州刺史,因谋反罪被杀。那时,欧阳询才十几岁。他父亲的挚友江总是著名文人,且官至宰相。多亏江总对欧阳询十分疼爱,把他留在身边教而养之,欧阳询才得以成长为学养深厚的文人。陈朝灭亡后,江总入隋,仍为高官,欧阳询也做了隋的官员。唐朝建立后,欧阳询又成了唐的臣子。
欧阳询博学多识,入唐后被安排在史馆工作。李渊命人分别为梁、陈和北齐、北周、隋修史,欧阳询等三人主持了《陈史》的修撰工作。这次修史还没完工,李世民就登基为帝,随即增减史馆的人员,并增修《晋书》、《南史》、《北史》。欧阳询调任太子府工作,任太子率更令。在太子府,他主持编写了大型类书《艺文类聚》一百卷。此书直到现在仍是十分重要的书籍。其所引史书后多散佚,许多重要内容幸赖此书得以保留。
多思善感是文人们的共同点。一次,欧阳询读《晋书·张翰传》,对晋代文人张翰的遭际不免产生了共鸣。
张翰是三国时东吴的文人,其父是吴的大鸿胪。吴亡后,张翰来到晋都洛阳,当了个说大不大说小不小的官吏。张翰是个好潇洒的主儿,受不了官场窝囊气,几次跟同在官场的江南老乡说:“离家几千里混这鬼差事,真是太没意思了!”秋天来了,刮起了北风,张翰又怀念起家乡吴中的菰菜、鲈鱼来,于是连个招呼也不打,径自返回老家,与官场彻底“拜拜”了。张翰的身世和欧阳询有些相近:都是南方人,又都是文人,且都是亡国后在北方新的朝廷供职。欧阳询觉得还是张翰有志节,一跺脚就走了,尽管后半生穷困,但精神上却自由了。他不知道,和张翰比,在北地过起了这种日子的自己到底是得了还是失了。
欧阳询长相卑陋,身材瘦小,好像史书中也没有关于他长于言辞的记载。再加上他为隋朝服务过,历史背景复杂,所以入唐后屡屡受人欺负。许敬宗在朝中也算是个有模有样的人物了,可在为长孙皇后薨逝举行的丧仪上,他竟敢对老实的欧阳询搞恶作剧,讽刺欧阳询丑、矮。这给年近七旬的欧阳询造成了很大的心理伤害。尽管许敬宗随后因“大不敬”罪被贬出京城,但在欧阳询的心里,悲凉之感总也无法驱除。他不免又想起了张翰,并从心底敬佩张翰追求心灵自由的勇气。
还有一件事也让欧阳询憋气。九成宫是游乐胜地,唐太宗频频光顾,遭到大臣反对。大臣马周说:“如今太上皇年事已高,皇上您这一走,老人家想见您时,您能随时赶回来吗?而且,您说是去避暑,二月二日就去,这是避的什么暑?再说,太上皇还在热处,您却找凉快地儿去了,这也说不过去吧?”大臣姚思廉也说:“离宫游幸是秦皇汉武之事,尧舜禹汤都不会这么干。”这时,魏征作为宰相,不但不劝太宗停止游幸,反而帮着掩盖,亲撰《九成宫醴泉铭》,说皇上病得厉害,“同尧肌之如腊,甚禹足之胼胝,针石屡加,腠理犹滞”,应该好好休养。铭文写就,安排欧阳询来书丹。欧阳询知道魏征在撒谎,因为太宗皇帝其实身体倍儿棒,但他只得动笔,虽然他心底是很不情愿的。
官居宰相都没有说真话的自由和勇气,更何况其他人?郁闷之中,欧阳询展纸挥笔,写下了传流后世的《张翰帖》。他以此帖向世人宣扬自由的可贵、张翰的难得,委婉地宣泄着自己心头的无奈与悲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