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艺术欣赏 >

鉴藏赏析:观魏武书法感言

时间:2021-09-18 15:45:07 来源:

观魏武书法感言

必经远游好攀登——观魏武书法感言

“大海总是喧嚣的,何以谓静?”面对南通市图书馆古籍部大楼墙上的碑刻“静海楼”,我感到新奇。走进大楼,楼梯旁的墙上横挂着一幅颇大的行草书,署名魏武。我寻觅至此,正为拜访此人。我在魏武的作品前立足良久,从字迹,我猜想他是一个慷慨激昂的老人。经打听,魏武是古籍部主任。然而没想到,我见到的是竟是个文质彬彬的中年人。我说明来找他所编著的《张謇书法选》。魏武说:“手中没有余书了,不知‘张謇研究所’还有没有。”

blob.png

他很爽快地领我去找人,终于帮我找到了一本《张謇书法选》。因敬仰张謇其人其艺,我一直想得到张謇书法的系统资料,多年的渴望,今日终于实现。魏武很忙,正在整理古籍的台帐,我不便过久地打搅他,即道谢离去。这是前年冬天的事。第二次去拜访他是在去年6月。这次有机会与他畅谈书法,并详细观赏他的书法作品。魏武生于1959年,是南通市书协副主席兼秘书长,早年曾受业于黄稚松先生。黄稚松虽名不出乡里,但诗、书、画、印皆有很高造诣,是李祯(字苦李)的女婿、吴昌硕的学生。因有这层关系,黄稚松书画印颇具吴派神韵,著有《还读斋诗草》、《松堂印存》、《三松堂艺概》等。魏武少年好学,受到黄稚松赏识,收为弟子。因而魏武得到博大精深的吴派艺术的熏陶,打下了书画印的坚实基础。

常言道:“少得名师,乃人生一大快事。”魏武无疑是幸运的。他在良师的引导下,早早步入了书法正道。青年时代的魏武,转益多师,兼收并蓄,先后得朱东润、王个簃、钱君匋等老师悉心教导。魏武潜心笔耕,数十年如一日,孜孜矻矻,终于初见成果。魏武擅小楷,写得工整、清俊。

其基本功来自长期临写钟繇《宣示表》、《荐季直表》等名碑,同时也来自所从事的职业——对大量古籍善本的整理和手眼双畅的长期磨炼。我曾见到他书写的古籍目录和题签,笔画精到,结体高古纯朴,令人联想起钟繇书法“云鹤游天,群鸿戏海”之妙趣。魏武于篆书、篆刻均曾用心研习过。

从他这里的篆书对联“记以为好,鲜不为则;载用有词,惟其有章”(见图)可见,他临写过《散氏盘》、《毛公鼎》、《石鼓文》以及李斯小篆等,于清代邓石如等大家亦有涉猎。这为他的隶书、行草书用笔、结体融入篆意提供了条件。

从这里的隶书(见图)可见,魏武于《石门颂》、《鲜于璜碑》、《张迁碑》等用功较多,将众碑熔为一炉,得《石门颂》之奔放气势、《鲜于璜碑》之淳朴风骨、《张迁碑》之稚拙情趣,与常规隶书拉开距离。他的这件隶书,特点主要是:一、字体随字变通,任其自然,真率疏秀,格调超逸;二、行笔运用绘画笔意,如写梅兰,喜气洋洋,轻松活泼,随意生发,令人有“真金不镀”之感;三、运用干湿对比法,墨法活泼,并大胆重用焦墨,干而不枯,虚虚实实,重视黑白分布,增添了形式美,从而达到以形写神、神完气足的效果。魏武擅行草书,字里行间隐约可见吴昌硕书风之神韵。

他不是浅层次地追求形似,而是扬长避短,汰沙取金,追求神似。魏武笔法方圆并用,圆转多于方折,结体宽松、空灵,更具山林气息。由此使我想起印象颇深的李祯和黄维松行书墨迹,都不是照抄吴氏字形,但都具有吴氏书法神采。这是深层次的师承关系,是明智之举。

在书法理论研究方面,魏武亦有建树,有论文参加“全国五届书学研讨会”,并获三等奖。继编著《张謇书法选》之后,他又著有《南通书法一千年》。此书系统研究作为“中国近代第一城”南通千年来的书法发展脉络,推介、赏析自五代《姚存石刻》以来的南通地域书风,著述了近四百位南通籍书法精英的概况,展现出南通地区深厚的书法文化底蕴,也显示出他的书法学养及才能。

当我再次告别南通市图书馆古籍部大楼时,面对大楼墙上的石刻“静海楼”,感慨颇多:千千万万本书籍,汇成浩瀚的学海,外表上风平浪静,而内在波涛汹涌,急流暗礁,唯有静得身心,耐得寂寞,不畏艰难险阻之人才能在这海中潜行。

书法是海中的高山,必经远游,方可到达,然后才是攀登。愿魏武泳海不息,登山不止。也愿书友们以此共勉之。


郑重声明: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修改或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