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画作品:于希宁玉兰图
评王定国的书法艺术
云南因处西南边陲,又加山川阻隔,往往不为常人所熟悉。每每提及,“落后”两字便脱口而出。在大家眼中,云南不仅经济落后,而且文化落后,书法艺术自不免亦落后。毫无疑问,此种认识是一种偏见。殊不知,早在战国、东汉和东晋时期,云南就深受中原文化的影响,在书法艺术上达到相当的高度。如“二爨”碑刻书法所达到的艺术水准至今令世人惊叹不已。明清时候,云南书坛也不乏大家,诸如担当、钱南园和赵藩等。
21世纪的今天,云南书法界出现了以中青年书家为主、名为“以墨说话”的书法群体。他们经常相互切磋、举办展览,还不时与省外书家交流,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为推动云南书法的发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王定国就是这个群体中的一员。他早年就读于华中师范大学,经人引荐,得以经常聆听著名学者、诗人和书法家吴丈蜀先生的教诲,明确了以后的书法学习与研究方向。
大学毕业后的王定国一直在校任教,对于书法的学习从未间断,且不断取得进步。近年来,其书法作品屡屡入选中国书协举办的展览,得到同道的嘉许,也获得云南省文联和云南省书协的嘉奖。王定国习书,前曾广泛涉猎甲骨、钟鼎、“二王”及明清书法,近又对国画大师在画作上的题字给予特别关注。他陶醉于大师们独具匠心的题跋中,努力汲取营养。锱铢积累,而今这种营养已渗透至他的书法作品中,使其书法呈现出“书中有画”的意味。他早年习书时,可谓循规蹈矩,不敢越雷池半步。而随着根基的加深、眼界的开阔,现在的他厚积薄发、力求创新,极力打破原来的藩篱,践行多种书体交叉练习,书和画相互借鉴,以求相互促进、相互滋养。事实证明,他的做法是可行的,而且也是有效的。
“笔墨当随时代”,书法的生命力就在于不断创新。书家在深入传统之后,应结合时代特征,开创出符合时代精神的书法风格。在古人的世界里打转转,不脱其窠臼,显然不是明智之举。现今云南书坛有一批像王定国这样的中青年书家。他们扎根传统、获取丰富营养而又充满激情,崇尚个性并张扬个性,故而作品生动鲜活,具有很强的视觉冲击力。
谦虚是一种良好的道德品质,为人处世、艺术研究都离不开谦虚。王定国为人真诚、谦逊,乐于接受来自同道的批评,尤其是真挚的学术批评。取他人之长,补己之短,既是一种良好的学习态度,同时又是一种科学的学习方法。正是因为谦虚,他得到了许多有益的批评和帮助,书艺的提高自然更快。
王定国正值壮年,精力旺盛,乐于接受新事物,反对泥古不化,力主有所创新。经过二十多年的修炼,他已逐步形成古拙遒丽的艺术风格。古人云:“笔软,则奇怪生焉。”他喜欢用长锋软毫,对这种笔有较强的操控能力。其书线条富有弹性,而又变化百出,表现出一种独特的韵致。其用墨注重枯湿、浓淡的变化,使作品呈现出万千气象,从而避免了平淡无奇。书法之所以成为一门艺术,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它能够表情达性,能将一个人的喜怒哀乐贯注其中。王定国的书法,或敦厚蕴藉,或古拙遒丽,或奔放迭宕……无不是他情愫宣泄的结果。
艺术既要悦己,也要悦人。要想悦人,就要有真挚的情感,当然还要有表达情感的方法和技巧。先贤所谓“技进乎道”,确是书法至理。只谈技,不谈道,那只是写字;只谈道,不谈技,那只是学理空谈。技法是基础,大道是升华,两者不可偏废。从王定国的书法作品中,可以看出技和道的结合是比较好的。正因为如此,他的作品才自然率意,能在潇洒挥毫中透出古拙之气,读之余味无穷。
艺无止境。作为书家,应当努力精进、不懈追求。我希望王定国能在现有成绩的基础上,“百尺竿头,更进一步”,使自己的书艺更臻妙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