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艺术欣赏 >

中国书画:回顾新中国60年的美术史学(下)

时间:2021-09-29 11:45:13 来源:

回顾新中国60年的美术史学(下)

在进入21世纪的今天,中国美术史学面临的新情况是,已经有越来越多的接受国内外美术史教育的专门人才投入研究。这些专门人才接受教育的环境是综合大学,而非美术学院。他们的工作可能更加学术化和专门化,可能像西方一样,与人文学科联系得更密切而失去与当前美术的互动关系。他们也可能会随着市场经济中艺术投资的活跃而面临越来越多的伪品问题。此外,信息社会中,研究资料的全球共享、交流合作中研究方法的多元而趋同,都可能使中国美术史研究遇到更多的挑战。

已经出现的一个挑战是,开疆拓土与把握本体二者之间如何保持动态的平衡。随着交叉学科、视觉文化研究的兴起,美术史的资源特别是图像资源已被社会学科人文学科广泛使用。美术史三大资源(文献、作品、口述)中的作品及图像如果是真迹,就不是第一手资料,而是进入过历史情景的原始资料。它们保存了文献难以保存的最原生态的信息。这一特点,使作品成为美术史研究不同于一般历史研究的重要对

要对象。图像资源被相关学界开发利用后,导致了思想史的美术史、社会学的美术史、物质文化史的美术史的出现。从美术史学的立场上看,研究领域开阔了,专业基础理论与专门知识的扩展就成了摆在人们面前亟需解决的问题;而如何把握学科边界,不忽略美术史学科本体的建设和训练也被提到日程上来。如何认识自律和他律的关系,如何看待风格在美术史研究中的地位,如何看待走在时代前列的天才艺术家的独特创造与大众美术家的批量化生产的区别,以及作为人文学科的美术史是否可以忽略美术的特点,是否可以忽视艺术家的鉴赏能力,都值得人们思考。比如,一个人若没有鉴赏作品的能力,只把艺术品当成某种思想观念的简单载体,也许可以在历史、文化史的一些方面做出建树。但如果换成是艺术史学家,面对特殊的研究对象和特有的任务,就会出现失语的弊病。

第二个挑战是,在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的认识下,美术史的阐释与历史的把握怎样才能不顾此失彼。历史的真面目往往被掩盖在纷繁复杂的史料中。只有将历史上传承下来的关于某个历史人物、某个历史事件或某个历史现象的各种各样的文本和图像搜集起来,通过反复比对、考证、鉴别,尽可能地掌握其中所包含的完整信息,才能使重构的历史更加接近历史的真实,帮助我们在回到从前的历史环境之中、在理解历史联系的条件下阐释历史。否则,历史学那尽可能求真求实的学术品格及其严谨性亦将不复存在。

重视走进历史的原生态,不脱离具体环境地立体地把握历史,尽可能地贴近历史的真实,会不会让美术史学者在大量的资料搜集、考证、鉴定工作上花费精力,甚至忽视受众最关注的对当代意义的阐发?这也是一个问题。

基于上述分析,学科的发展要求美术史学者切忌追随时风、急功近利,而要重视对古代传统和西方美术史学的双向深入,特别是重视国学传统,不仅是文史学的传统,也包括中国史学传统和书画史传统中可能已被忽视而实际有益的东西,比如深厚的文献考证功夫,对视觉感悟的体验,对美术实践的谙熟,对视觉语言与文化语言的微妙转化的把握等等。对西方研究经验的学习,也要避免被动的仿效因应,避免盲目地追求学术时尚。学科的发展是美术史学者在对体系性有个通盘了解后,又结合自我研究实际所做的自觉战略抉择。这样,未来中国美术史的研究和写作就会在这60年来的经验基础上阔步走向新的境界。(下)


郑重声明: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修改或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