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艺术欣赏 >

书画展览:将批评进行到底

时间:2021-09-30 15:45:07 来源:

将批评进行到底

钱学森老人走了,临终前留下一个“钱学森问题”:“现在中国没有完全发展起来,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去办学,没有自己独特的创新的东西,老是冒不出杰出人才。这是很大的问题。”出于对书法的格外敏感,我随即联想到当代创作风格单一雷同、千人一面,拼命推大师和经典,不正是因为“没有自己独特的创新的东西,老是冒不出杰出人才”吗?进行类似对比,难免有点儿“大题小做”,不过世间万事万物道理相通。现今虽不时推出一系列的发展纲要与“拯救计划”,但使出吃奶的力气,却无济于事。书坛虽有一波又一波的潮流,不过都是人为安排好的。当代书法充满了悖论。

从整体上来说,经济增长有利于艺术的生存和发展。但是,当追逐利益成为唯一目的时,急功近利,会背离艺术本质。信息技术颠覆和瓦解了地域的限制性与师承的直接性。技术进步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这改变了很多人的观念,同时也可能误导更多的人。现代化归根结底只是生活方式的现代化,不是思想、情感的现代化。

当下社会,一方面,传统文化氛围弱化,礼俗删减,致使书法实用范围不断缩小。书家由以往对实用性的关注,转向对技巧的探讨,为了形式而形式,极度单一。另一方面,文人心性弱化,社会中流行从众心理,导致创作上近亲结婚、近亲繁殖。从众心理是一种思维定式,个人易受群体行为影响,在自身知觉、判断、认知上尽量符合公众舆论。通常情况下,多数人的意见往往是对的。但缺乏分析、不作独立思考、不顾是非曲直而一概随大溜儿,无疑不可取。从生活方式到创作观念,从出版作品集到展览开幕式,无一不是模式化,书法创作焉能不雷同?

blob.png

所谓雷同,即缺乏个性。个性取决于书家的自我理念。个人理念如何确立?批评有引导作用。批评和创作是一种互动关系,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而不是两个孤立的问题。批评沉沦导致创作异化,创作歉收见证批评缺席。从目前整个社会的艺术氛围来看,书法创作思潮是极其混乱的。批评在世俗社会变成一种人情文化、一种包装手段。所谓的“名家”每创作出几件作品,或举办个展览,便发动批评家们鼓足干劲儿,为之大吹大擂。时下批评中盛行诸如此类的格式:因为……所以……,只要……就……,凡是……都……,批评走向模式化、程式化、空洞化。批评是理性、是反思,既针对个体,亦面对整个艺术思潮,只有持之以恒,才能构建书法的良性生态。

“批评家”这个称呼很神圣。但批评家不是生活在真空中的,他牵涉到各种复杂关系。批评家若不抓毛笔,通常会被视为不懂书法,无批评之资格;一旦投身实践而参与展览的话,必定会涉及到一定的利害关系,考虑自身处境。批评首先要面对三类关系。一是体制因素形成的社会关系。

目前很难见到在一定位置上的协会掌权者的有针对性的批评。二是情感关系。人是群居动物,都有各自的小圈子,为朋友说一些违心的话在所难免。三是买卖关系,即通常所说的“红包评论”,这是一种批评者与被批评者之间本无任何关系而迅速建立的直接联系。评论收取润格说起来似乎天经地义,在市场经济社会不必大惊小怪。然而“拿人钱财,与人消灾”,这种情形会改变正常的思考。商业性评论的泛滥使得批评失去了针砭时弊的勇气,成为脱离创作实践,无的放矢,“闭着眼睛使劲儿喝彩”的陈词滥调。从人的天性来说,表扬和赞美更易于被接受。现实中,确有一些批评甜得腻人,成为精致的小点心;有一些批评则杀气腾腾,变成诛心之论。美国开国总统华盛顿曾说过一句话:“不贬低人,也不过分赞扬人。”批评家要避开一定的利害关系,寻求纯粹、独立的批评。

多年来,国人的审美习惯已形成一种模式,通常按照是或不是、好或坏、优或劣的二元化标准来下判断。但批评切忌画好一个圈,先给出一个结论或定论。

批评家远远少于创作者,是“一对多”的模式,因而批评家必须具有包容性,不能先入为主,把自己的喜好强加于人,以至于感情、意气用事,使得批评变味儿。批评是开放性的,不是对创作的塑造。批评家不能给创作者设计、规划蓝图,路要靠书家自己走。批评离不开具体的创作,但不能坐实了某几件作品,否则容易导致批评的琐屑化。德国哲学家伽达默尔说:“历史理解的真正对象不是事件,而是事件的意义。”人都难免会有应酬,有力不从心之时,因而不能故意选择一些存在缺陷的作品加以批评。总之,批评的出发点只有是善意的,才能有持久的影响力。批评家需要不断拓展视野,寻找批评资源,确立自身独到的判定和选择方式。若不能坚持批评的品格,不能反映真正的创作动态,陷于失范,就谈不上所要坚持的“话语伦理”。

被批评者对批评敏感有多种原因,比如将批评等同于“骂”,等同于否定,认为会影响到个人的形象、声名和市场利益。也有些人并不在乎批评文字本身,而更在乎批评者有何种身价。就好像武侠剧中遇到绝顶高手,“虽败犹荣”。若被无名之辈批评一通,觉得很没面子,也可能视其为无理取闹,翻脸如翻书。其实这就有点狭隘了。要知道,批评面前,人人平等。林肯担任美国总统之时,有人问:“眼下有很多人批评您,您怎么看待那些批评的声音?”林肯回答:“连上帝都会被人批评,更不用说美国总统了。”


郑重声明: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修改或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