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玩赏析:中国李可染书画艺术院理事杨旭尧——“李家山水”经典传承
泛滥了,就没意义了
梳理新时期以来的中国书画热,虽有波谷,但热浪是持久的。作为书画中人,一定要清醒,尤其要自省,要看到在书画热的背后、表相繁荣的背后是学养的缺失、笔法的衰落和笔墨立场的背离,这些都是中国书画的大忌。由此所滋生的与艺术本质毫不相干的人与事,值得我们审慎对待,如泛滥的排行和提名就是重中之重。
可以用“泛滥成灾”来形容书画界的排行和提名。虽有个别的展览、比赛是在排行和提名的原位展开主题的,有一定的公正性和权威性,但大多数借着展览、比赛、出版、新闻等所发布的排行和提名,非但没有权威性和公正性可言,且其荒诞程度已大大超越我们想象的边界。
提名和排行已经没有什么门槛,似乎一个企业都能以自己的名号来做一个提名和排行,法律上也允许,但到底在学术上有多大的标志意义呢?丝毫没有,只是在小圈子里“玩”一把。如果是书协的提名和排行,书协的官员会多一些;如果是美协的提名和排行呢,美协中人会多一些。官方有官方的说辞,民间有民间的意图,左右逢源,上下稳妥。有的还会专门弄一个提名和排行的机构,以示其权威性。但实质上,这种权威没有公信力,因为过来过去,坐高台的还是那几个人———那几个在不同的主席台上讲同样的官话和套话的人,他们的共同点是:名气不小、作品不好、场面上不得少。
时下流行的提名和排行,有以名气说事的,有以作品实力说事的,更有媒体是凭得票率和点击率说事的,名目繁多,不胜枚举,真是一个艄公一套过河的办法。投机钻营的本领,各有风骚独领处。
围绕一个媒体、一个协会、一个创作者都可以形成提名和排行的主题和主体,这样必然会鱼龙混杂、泥沙俱下。一定程度上,操控提名和排行的无论是一个人,还是一个组织,都不约而同地表现了“自我中心论”,代表着某一群体的立场和利益。提名和排行的泛滥,是媒体时代个人欲求过旺的产物,它所达到的狂热程度是前所未有的。
那些排行和提名的名录大多数情形是这样的:只有几个名头儿大的,其他大多数是无名小辈,进一步查阅这些不知名者,多数实绩平平,给人以“拉大旗,作虎皮”的感觉。面对某些提名和排行,我们常常会有这样的慨叹:会员比理事写得好,理事比常务理事写得好,常务理事比副主席写得好,副主席比主席写得好。这种流传于坊间的版本有异、主题近同的说法,似有调侃成分,却蕴涵着深意。提名和排行的局限性显而易见,关键看由谁提、提谁,由谁排、排谁,一语无法道破。
中国的社会历来“官本位”严重,戏台上官员多为“三白脸”。这些年来,“官本位”书画也体现在提名和排行中。许多提名展和排行榜,正是看谁的官大,就把谁提上和排上,似乎中国的书画除了那几个主席、副主席就没人能撑这片天了。而那些真正有实力的高人可能会“隐”于“市”。这个“市”就是提名和排行的江湖。人在江湖,不但身不由自己,心更不由自已了。所以,“隐”或许是上上策。
我们期望繁荣背后的秩序的建立,这种秩序能代表学理的探寻,有标尺,能使人产生信仰的力量。提名和排行,需要公正和公开,更需要学术恪守和文化担当。要让那些被排行、被提名的书画家有荣耀、有尊严;而对行业和公众来说,更要有公信力和权威性,不可漏洞百出,而贻为笑谈。
那些没有任何学理价值的提名和排行,以自己的小圈子为中心,娱乐自己一下,未尝不可。但令人无法容忍的是,他们恰恰要拿这点儿可怜的资本娱乐艺术、学问及社会公众。他们将提名和排行的招牌印上名片和宣传册,标榜为“十强”、“百强”或“五百强”之一,招摇撞骗,玷污行道,践踏公众的尊崇,更是常常以“权威”的身份误人子弟。
盛名和暴利之下必有勇夫,提名和排行竟有愈演愈烈之势。那么,它有没有积极意义呢?我想,也是有的。但这个意义极其有限。所以,我提议:第一,让提名和排行稀缺起来,不要泛滥成灾;第二,回归提名和排行的本意,让它具备学术情怀,有一些担当;第三,促进学习和交流,共同提高。这些基调的形成,可以拓展提名和排行的意义边界。创作者“言说”的方式也不必仅仅停留于“官本位”的庙堂里,多一些民间立场和个体私语,也是我们所期待的。
在书画界,一定有一些大家的名字闪耀着恒久的光辉,一定有一些作品可以使我们虔诚地跪拜。这些名字和作品并没有参与任何的提名和排行,但是,他们却经过了时间的淘洗,进入了艺术史的书写。留时名易,留史名难。正如林散之先生所说的那样:“艺术上的成就高低不能用时名来衡量,三百年后才能定论。”
这句极具穿透力的话语,对今天热衷于提名和排行的那些简单的头脑是有警示意义的。对于那些唯以自己的职业操守为宗教的人来说,种好自己的“砚田”才是最重要的,被提名和被排行不是首要值得标榜的。真正的排行和提名,不需要写在纸上,也没必要公示在媒体上,行业和识者都有一杆秤。
书画家需要用作品说话,这才是真正的提名和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