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画作品:新的审美 现代与传统经典的碰撞—中国青瓷全新的呈献
从艺需要谦恭与敬畏
艺术批评原本是开诚布公的,通过发掘优点、分析不足来推动艺术创作的不断进步。然而,近些年,如此良好的风气似乎已经很难见到了。据某媒体披露,前些日子,一个文艺界的表演大腕组织召开研讨会。会上,一位接受邀请的教授只不过对其表演艺术提出了合理的批评与质疑,讲了一些心里话,不料,这位在开场白中表态“想听‘坏话’和‘真话’”的老兄听后大为不满,当场对该教授进行了言辞刻薄的反驳。此事公之于众后,一时间,社会舆论哗然。
由此,我联想到以前与艺道友人同去江苏省美术馆观看一个画家画展时发生的事情。平心而论,这位画家在探索创新方面确实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他的泼墨、泼彩画,用水不活,用墨、用色有些呆滞———可以说,他在技法表现上还有待提高。而且,不少观者也有着类似的看法。我的朋友心直口快,一观完画展便与该画家现场交流起来。没想到,画家听到我朋友的话后大为不满,竟然回应道:“你说我的画不好,难道我的笔墨就这么不行?要知道,我可是在中国美术馆都办过画展的。在那里办展,有许多人想挤都挤不进去啊!你看,著名艺术评论家某某是如何评价我的(指其绘画优点)。我与当代某某绘画大家还是好朋友呢!我有好几幅画在拍卖会上拍出了好几万元的高价……”他对传统笔墨流露出不屑一顾的神情,还喋喋不休地谈论了自己的艺术创新,似乎告诉人们不要小看他。这令现场气氛一度尴尬。对此,很多观者都有些看不过去,暗自叹气,直摇头。我朋友原本是出于好心对其绘画创作提点儿建议,希望这位画家的绘画能更上一层楼,没想到……唉!见此情景,人们只得转身走开。
如果说这些话出自一个小青年画家之口,年少气盛、自视不凡,甚至目中无人,还可以理解。可没想到,这些话竟出自一位已逾“不惑之年”的中年画家之口!类似的现象,不一而足,可见艺术批评讲真话有多难。虽然人们都喜欢听好话,不喜欢被人批评,但对一个想在事业上有所成就的人来说,似乎不该如此。每个人对同一事物的看法和观点是不同的。虽不能说他们的观点和看法都对,但至少他们提出这个观点有自己的理由。画家应该多与人交流,多听取别人的不同意见,并对其意见认真分析、研判,有则改之,无则加勉,这才有利于画家提升自身的绘画水平。
画家举办个展的目的就是让观众了解自己、对自己的缺点提出建议的。可如果害怕观众提出的观点让自己感到难堪的话,那还不如举办一个商业宣传性的展览,并在展标上标注清楚“不可提反面意见”,何必“犹抱琵琶半遮面”呢?不然,举办个展时,如果有些观众一不小心、真诚地谈了些不同的意见,那自己听到该有多难过呀?没准还会影响个人的声誉和卖画的生意呢!
中国近现代第一座国家级美术陈列馆———国立美术陈列馆(即江苏省美术馆的前身)于1936年创建于南京,距今已有七十多年的历史了。中国美术馆建成至今也有五十多年的历史了。数十年来,尽管在这两个美术馆举办的艺术个展不计其数,然而这些画家中,在现当代绘画史上真正能够站得住脚,甚至值得一提的,可以说少之又少。只要是了解现当代中国绘画史的朋友都知道这一点。在现实社会中,金钱虽然可以买到很多东西,但却永远买不来画家在艺术史上的地位。如果画家想用金钱来换取自己在画史上的地位,那恐怕是在做梦吧!
这些年来,艺术批评问题一直被圈内外人士讨论得沸沸扬扬。当然,提议好提、话好说,但是真正实践起来就不是那么容易了。在许多艺术研讨会中,满场褒扬甚至廉价吹捧声不绝于耳,但其中究竟有多少真知灼见,不得而知。吹捧者是因为情面,还是因为红包,抑或是因为其他什么东西而在吹捧,更是不得而知。现在一些画家的个展似不再是原先单纯的艺术交流了,而更多地添加了包装、炒作等商业化的东西。说白了,他们举办展览就是为了成名,为了让自己的画卖个好价钱。
当然,作为艺术家生活追求的一部分,举办个展只要不违法乱纪,不违背职业道德,尚且无可指责。不过,观者还是应当知道上述这些情况。
人不可无傲骨,但不应有傲气。无论什么时候,永远都不要以为自己知道了一切而狂妄自大,因为书海无涯,学无止境。同样,艺术也是永无止境的。人生苦短,画家要想在画史上留下美名,必须得认真学习传统。
尊重传统、学习传统,并不妨碍以批判的眼光看待传统。对于一个真正想在传统绘画领域中有所成就的人来说,在深度入古的基础上出新应是最基本、最合适的从艺法则。
不管是对别人的批评意见,还是对传统文化精髓,我认为,画家都应当保持一些谦恭之意与敬畏之心,特别是在当下这个浮躁的商品经济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