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画收藏:食古纳新 瘦硬通神
关于程式
中国画,特别是写意画,确实存在着程式。关于程式,许多人认为是模式化、简单化、僵化的代名词。那么,为什么中国画中还有大量的程式现象存在呢?
首先,程式和写意画的造型有关。关于造型,东晋顾恺之讲:“……台榭一定器耳,难成而易好,不待迁想妙得也。此以巧历不能差其品也。”这句话很有意思,讲的是楼台、水榭是有固定形状的器物,结构复杂,故曰“难成”;但画完以后,由于它们精致细密,倒容易见好。画楼台、水榭是技术活儿,不需要什么思想感情,不用“迁想妙得”。这“迁想妙得”四个字,被后来的画人津津乐道,但其准确的含义却只可意会而难以言传。
唐代张璪总结自己作画为“外师造化,中得心源”。五代荆浩在《笔法记》中提出“图真”论,讲的是画画的“六要”之一———“景者,制度时因,搜妙创真”。也就是说,山水画中表现景物固然要突出季节性,但更要“搜妙创真”。宋代苏轼讲:“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清代石涛讲:“山川脱胎于予也,予脱胎于山川也……山川与予神遇而迹化也。”近代吴昌硕尝曰:“墨池点破秋冥冥,苦铁画气不画形。”好一个“画气不画形”,完全是宋代欧阳修“画意不画形”论的翻版!
学中国画的首要课程是搞懂中国画。而这些画语、画论总是隔着一层,没有被捅破。其实这些感性色彩非常强的画语、画论,讲的都是同一个问题,即中国画的造型方法与特征问题。中国画的造型不像西方写实绘画那样追求所绘物象的逼真、形似,它追求的是神似。中国画要从众多同类物象的特点中提炼出它们的一般特征,是一种高度凝练、概括的富有规律性的造型方法。中国画不追求形似,它追求的是物象的本质之似。这也就不难理解中国画为什么有那么多的皴法、点法、勾法以及山法、云法、水法等程式性极强的画法了。这些都是从大自然中提炼、总结出来的,是悟出来的规律。这是“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结果,也是“搜妙创真”、“迁想妙得”、“神遇而迹化”的结果。这就是写意、写物之“意象”。程式就是适应这种写意规律特征的画法。
其次,程式和笔墨有关。中国画不同于其他画种的显著特征是笔墨语言的运用。中国画是以“写”的方式来创作,所达到的最高境界是“不碍于物”、“不碍于法”。笔墨要自由,就要不拘泥于所绘形物,但画出的物象最终要高度契合自然中的形物。这是一个矛盾命题。而程式恰恰能解决这个难题。
程式是作画的规则、法式,是在中国画中能将笔墨和造型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媒介。程式的成熟,其实是方法的简化和表现力的增强。它是针对笔墨和意象造型提炼出来的方法,可以使创作自然而不刻板、有规律而不散乱。陆俨少讲的画画时“笔笔生发”、“沉着痛快”的感觉,实际上就是画家的笔墨进入程式化所获得的一种心理体验。
一些人批评倪瓒的画,说他“逸笔草草,不求形似”的画法造成了中国画的跌落。其实,在这里,“逸笔草草”并非潦草、草率之意。“逸笔”是不拘于形物的潇洒之笔、超脱之笔,“草草”正是作画进入程式化的一种“笔笔生发”的创作状态。倪瓒有“洁癖”。据《云林遗事》记载,他戴的帽子、穿的衣服一天要拂拭几十次。连书房外面的梧桐树和假山,也常常叫人清洗,唯恐染上污秽。为了保护庭院里那碧绿、可爱的苔藓,当有树叶落下来时,不用扫帚扫,而用针缚在杖头,将叶片挑去,以免把叶片下的绿苔弄坏。看倪瓒的绘画作品,空明洁净,法度严谨,没有一点儿潦草、应付的痕迹。
在中国画的形神关系中,我们对“以形写神”、“形神兼备”都容易理解,而对“得意忘形”和“遗形取神”则感觉很难理解。“忘形”、“遗形”,难道中国画真的不要“形”了吗?其实并非如此。“得意忘形”、“遗形取神”其实也是指中国画进入程式化之后的创作状态。
在创作中,笔墨完全不受“形”的束缚、干扰,充分发挥笔墨的精神气韵,而结果又能和“形”达到高度的统一,达到“形神兼备”的境地———这就是中国画。理解了程式,也就理解了中国画。程式应当包含笔法、笔序以及由此而涉及的图式、结构等。程式的意义,在于可以使创作进入一种挥洒自如的状态。
程式只是作画的方法和过程。它是手段而不是目的,作画后画面上留下的只是笔墨造型。但程式可以紧密地连接起笔墨和造型,是能够使中国画中笔墨和造型完美结合的重要方式之一。
李可染先生生前评点贾又福的山水画时讲:“程式化好,符号化不好,搬古人现成的符号最不好。”(贾又福《画坛之尊———怀念可染老师》)中国现代山水画大师李可染先生是肯定“程式”的。
当代美术评论家郎绍君讲:“传统水墨画有严密而成熟的程式。要跳出它的控制,须突破其规法,破坏它的程式与结构,但破坏是为了建设,破坏的同时就要建设。”(《水墨画的精神与语言》)
程式老套不好,中国画需要程式的推进和出新。但程式的推进和出新需和造型及笔墨互动协调才行。一旦提炼出新的程式,绘画面貌必然会使人耳目一新。如黄宾虹、李可染、傅抱石的成功,都和他们总结、使用一套独特而成功的程式有关。任何一个中国画大家,都有一套个性独特的程式语言。一个画家要提炼出一套成熟的程式语言,可能会耗其半生,甚至大半生的精力。程式的推进和创新对中国画的推进、创新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程式的成功,需要一个千锤百炼的实践过程。
程式化这一现象主要存在于规律性概括的写意画中。经过长期的发展,传统写意画的程式已相当完备、成熟,甚至老旧。程式如果不推陈出新,必然会僵化、模式化,一副老面孔。程式的推陈出新和深刻理解传统、坚持深入生活以及画家个人的艺术实践紧密相关。程式、造型、笔墨在中国画的创作中是一个紧密联系的三位一体的关系。程式是隐在绘画中的看不见的手,一头儿拉着笔墨,一头儿拉着造型。笔墨和造型的高度结合,必须经过程式的中介和催生才能完成。要研究中国画的创新和发展,必须着眼于程式、造型、笔墨这几方面的变化发展关系才行。程式的发展,可以推动中国画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