潍坊河湖文化书画摄影优秀作品展开展
纪念“白社”社长诸闻韵
“文革”结束后某日,我在家中尘簏中检得一件诸闻韵作于1929年的《墨竹》条幅,记得作品上有款题曰:“寄居海上如舟屋,苦无隙地栽修竹。写成风筱三两竿,终朝对之聊医俗。十八年秋,诸闻韵。”所画潇洒宕逸,题诗又深有寄托,洵为佳作。而且,此作品相完好,这对于“文革”劫余之物来说,尤为难得。从现代艺苑史料中获知,诸闻韵(1895—1939)系浙江美术学院(现已改名中国美术学院)教授诸乐三先生的仲兄,兄弟俩早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已执教于上海美专、新华艺专、昌明艺专诸校,以画艺蜚声海上艺林。为使艺坛前辈的这件遗作能得到妥善保存,我就郑重地把《墨竹》邮赠给杭州的诸乐三先生。
半月后,我收到了时在浙江美院任教的诸涵(诸乐三先生之子)的来信,告知我寄去的画已收到,因其父适病重(患中风)在医院,经抢救虽已脱离了危险,但尚不能动笔,故由他代复。信中还告知我“寄到的画已给家父看过,确是我二伯父诸闻韵的手笔,当时他已是上海美专国画系主任,墨竹是他的擅长。受此馈赠,真不知如何酬谢您为好”。获此复信,我为这件劫后幸存的名家画迹能够物归其所而深感欣慰。
“白社”画会同仁合影,从左至右分别为张振铎、潘天寿、诸闻韵、张书旂、吴茀之
时隔不久(1981年初夏),诸乐三先生为表示对我的谢意,特地挑选了一件他病前创作的《墨梅图》邮赠我留念。受此厚赠之后,我对有关诸氏昆仲艺术的资料格外留意。在此就所知有关诸闻韵艺事的一些情况略述如下:
诸闻韵,1895年1月14日(农历甲午年十二月十九日)出生于浙江孝丰(现属安吉)鹤鹿溪村一户“耕读传家”(吴昌硕书题于诸家门楣)的家庭。他字汶隐,号天目山民,室名鹤溪仙馆,又名汶庐。其父诸献庄系清季秀才,在乡里设馆教学,雅好金石书画,诸闻韵自幼受此影响,爱好诗文书画。1909年秋,高小毕业后,他考入吴兴师范学校。1915年秋,于吴兴师范学校毕业,受聘于孝丰王氏小学任图画教师。未几,因其诗画得姻亲吴昌硕赏识,赴沪担任吴府的家庭教师(直至1925年初辞去此职,随后此职由王个簃担任),并拜吴昌硕为师习艺。1916年由吴昌硕推荐,加入“海上题襟馆金石书画会”,成为当时“海上画派”的后起之秀。
1920年,诸闻韵受上海美专刘海粟校长之聘,任美专中国画教授兼艺教系主任(当时尚无国画系)。同年冬,吴昌硕为他订“鹤溪仙馆润例”鬻艺。1922年春假期间,他回乡探亲,与时在孝丰教小学的潘天寿结识,并引为知己。随即就介绍潘天寿进上海美专任教,还引荐潘拜吴昌硕为师。同年秋,他赴日本进行艺术交流活动并考察美术教育(上海美专的教职由其弟诸乐三代任)。翌年(1923)春,他返校后,即与潘天寿“擘画添设中国画系,发扬吾国固有之画学”(潘天寿《中国绘画史·弁言》),在上海美专创设了我国首个中国画系,并由他担任系主任。此举打破了当时上海美专以西洋画教育为主体的格局,诸闻韵也因此成为现代中国画教育事业的奠基人之一。期间培养出的优秀人才有:吴茀之、张书旂、张振铎、顾坤伯、来楚生等。诸闻韵又参与创办了新华艺专、昌明艺专,并分任两校的国画系主任和教务长。
上述所反映的有关诸闻韵在当时艺苑中的地位和影响,便是1932年春,他与上海美专师生潘天寿、吴茀之、张书旂、张振铎组织“白社”画会,同仁推举他任社长的主要原因。
1937年5月,《闻韵近墨》在沪出版,诸闻韵仍奔波于沪、宁各校讲学授课。同年秋,受聘于杭州艺专,由于抗战爆发,随校西撤。
1938年元月,随杭州艺专辗转至长沙开课。至是年夏,又随校迁往湘西沅陵。
其后,由于所患肺病日益严重,他不得不返回孝丰老家疗养。因为战乱期间缺医少药,他延至1939年春病逝在家乡。
为纪念这位现代中国画教育事业的先驱,1991年,浙江美院、浙江省美协、诸乐三艺术研究会联合在浙江美院陈列馆举办了“诸闻韵教授遗作展”,展出其遗作86件。其有关著作也先后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