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画收藏:蒲松龄画像印章之谜
苍古空灵逸气飞
在中国传统绘画理论中,几乎所有经典文献都将“气”放在主要位置。谢赫提出的“六法”,第一便是“气韵生动”;荆浩《笔记法》中的“六要”,也将“气”列为第一。古人认为,“气”是人的“梢经”(包括性格、气质),对绘画创作有一定的指导作用。生活在不同时代、不同环境中的画家,对“气”的表现也有所不同。漓江画院院长张贤的山水画,苍古空灵,潇洒飘逸,灵气、古气、逸气交织在一起,给人一种大美的享受。
张贤的画给我的第一感受便是充盈着一股清灵之气。张贤生活在“山水甲天下”的广西桂林,时时接受着山水自然之美的熏陶。家乡那钟灵毓秀的山水启迪了他的创作灵感和创作思维。与其他画家的作品相比,张贤的画多了几分灵秀与雅致,少了几分甜媚与世俗。在家乡秀美山水的熏陶下,张贤从师法大自然中一路走来,将真情倾注于艺术创作中,用真心拥抱生活,用画笔畅写大自然。他以松灵活脱的笔法为人们营造了一种空灵俊秀、自由轻松的画境。但在这种松灵活脱的笔法背后,他又用结构主义语言的符号学支撑着,所以,他的画给人一种松灵而不松散、恣肆而不粗俗、放达而不空疏的感觉。打开他的画,顿时能感受到习习清风迎面吹来,吹去了世俗间的烦恼,似让人进入超凡的境界中。在他创作的《桂山雨霁图》(见右图)中,长空、远山雨洗如碧,近景处坡石清亮,林木清幽。一条溪流从山涧流出,弯弯曲曲地流过山石、丛林,清音悦耳、清景悦目、清气怡心、清风拂面。这灵秀、清幽的大自然之美,怎不让人陶醉!
张贤山水画
张贤的山水画还有一种苍古之趣。这种意趣的获得,既缘自他对生活的深刻感悟,又缘自他对中国传统山水画的长期研习。他认为,生活和传统的共存互融,使中国画创作具有了无限的创新空间;而对山水画创作而言,传统文脉的意义显得更为重要。基于这种认识,张贤一直在师法传统中努力地探索着。他从中央民族大学美术学院本科毕业回到地方待了几年后,又开始了深造———先是进入刘大为艺术工作室研修人物画;而后又进入中国画研究院,师从龙瑞,研修山水画。他先学黄秋园,又追黄宾虹,最后又上溯到王蒙、石涛。黄秋园让他学会了怎样经营位置,黄宾虹让他体会到了什么是笔墨的内美及内美的魅力。王蒙画的茂密布局、石涛画的清新意境也都被他吸收、融合在一起。他通过临摹古人的作品来理解和继承先人的优秀传统,并把读书、习字作为提高自己修养的手段,在对生活、对艺术的体悟中不断创新,在学习古人中不断提升自己作品的格调。观张贤的山水画,有一种“咫尺重深”的美感。这种美感的获得,一方面得益于他从传统中获得的良好的空间意识,另一方面得益于他对自然的灵性思索,还得益于他对中国文化“象数学”的灵性把握和有机妙用。张贤作画时,行笔有条不紊、从容稳健,其作品气韵贯通,线条含筋蕴骨而富有变化,笔法既跌宕又稳健,物象结构既紧凑结实又疏朗磊落,章法也开合有度,给人一种沉着、豁朗、痛快的感觉。
张贤山水画
观张贤的山水画,山林里弥漫的“逸气”更彰显出作品的格调和品位。
他认为,中国山水画的精神实质是靠隐逸传统来支撑的,“隐逸味”越浓,作品的格调越高。在他的山水画中,春雨霏霏,秋云飘飘,古石苍松见真性,山泉流水皆天机,处处浸透着乡情、弥漫着诗意。可以说,他的画为繁忙而又内心烦躁的当代人提供了一个陶冶情操、修身养性、放松心灵的地方。观他的《圣山暖翠图》(见左图),山林茂密处,青山云水间,云蒸霞蔚,凉风习习,溪流潺潺,犹如进入蓬莱仙境。海市蜃楼般的幻境、幽境把弥漫着云气的山林净化得如同仙境一般,这不正是当代人所向往的佳境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