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艺术欣赏 >

书画作品:钱松嵒的《古塞驼铃》

时间:2021-10-08 15:45:15 来源:

钱松嵒的《古塞驼铃》

钱松嵒是继傅抱石之后“新金陵画派”的领军人物。1959年,花甲之龄的钱松嵒到塞外旅行,经居庸关、八达岭、官厅水库,至山西大同长女处,是为生平第一次远游。此次外出钱松嵒作画四十余幅,积素材稿百余件,《古塞驼铃》就是此间完成的。并且他在1980年81岁时还重新创作了这个题材的作品,可见对其的偏爱。

blob.png

钱松嵒《古塞驼铃》,纵98厘米,横76厘米,纸本设色,藏于中国美术馆

《古塞驼铃》,纵98厘米,横76厘米,纸本设色,藏于中国美术馆。款识:“古塞驼铃”、“钱松嵒作”。钤“钱松嵒”白文印。从这幅画中可以看到钱松嵒绘画特有的稳实中求巧变的构图特征。

画面主体是巍峨雄伟的主山,在崇山峻岭上是逶迤绵延的万里长城,背后的云雾里两行大雁排成人字在山峦叠嶂间穿行,衬托出边陲的天空辽阔旷远。大山深处远远的走来一排驼队,为首的骑骆人隐约可见,似乎可以听见悠悠的驼铃声。画面气氛雄浑厚重而富有历史感,但在蜿蜒的长城旁边,伴着古老的烽火台树立着许多电线杆,又标示着新时代的到来。

钱松嵒善于处理大场面的全景式构图,注重画面的整体气势,同时在画面细节刻画上充分运用自然法则的矛盾统一,在虚实、破立、险稳等构图原则上巧妙经营,把形式中的节奏变化与主题内容和思想感情紧密的结合在一起。这一段时期是钱松嵒艺术创作生涯的第一个高峰期。他的山水画既有鲜明的时代气息,又具有传统形式,二者作到协调统一,在传统山水表现时代内容方面探索出一条新路,华君武称为:“山水画推陈出新的样板。”钱松嵒年轻时就深研宋元诸家以及石涛、石溪、沈周等明清大家的风格。其雄厚的书法功力造就起古朴厚茂、雄健苍润的独特笔墨。

《古塞驼铃》很好的体现出这一特征。特别是画中山石的皴法,充分运用了传统“屋漏痕”的笔法,达到了生涩老辣、劲健沉雄的境界。同时他尝试将水墨和色彩融为一体,通过反复积染使山石有一种色墨调和、苍而且润的效果。这恐怕与他早年学过西画有关。《古塞驼铃》反映出新中国的画家努力摆脱传统文人画束缚,运用和改造传统技法表现社会主义新中国形象的积极探索。新中国建国初期在“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文艺政策的引导下形成了一个相对宽松的文艺创作环境,促使中国画从内容到形式的都要推陈出新,以满足反映新时代、新生活的政治要求。

中国画地方画派的崛起也正是以此为契机逐渐发展起来的。钱松嵒也由过去以教书和卖画为生的画师转变为一个文艺工作者。社会地位的提高,祖国河山的新面貌,以及由此生发的感激之情,促使他用自己的画笔讴歌新社会。

钱松嵒新山水画的成功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他没有把反映社会主义建设劳动场面中电线杆、汽车、工厂、公路、桥梁等生搬硬套地放进画面,而是运用笔墨、色彩、构图,通过作品将整个意境与新时代相契合的审美感受有机地表达出来。其二,他将思想上的深刻变化融入到绘画当中去了,也就是傅抱石所倡导的“思想变了,笔墨就不能不变”。

反观那些将社会主义建设的日常景象强加给传统文人山水画的结果,就是形成了简单的概念化的拼合,而不是从文化结构、审美趣味这些根本问题上进行努力,钱松嵒的成功恰恰说明笔墨必须随着时代和感情的变化而变化的客观规律。

钱松嵒,(1899—1985)江苏宜兴人,幼年从父学书画,后受教于胡汀鹭。1923年毕业于江苏省第三师范,曾任苏州中小学及无锡美专美术教师。解放后历任江苏国画院副院长、院长。曾任中国文联委员,中国美协常务理事。擅长山水画和书法。著作有《砚边点滴》。



郑重声明: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修改或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