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画收藏:董源的江南水墨山水画派
诸乐三《紫雪蒙茸图》欣赏
清末画坛,吴昌硕以其深厚的学养功底和惊人的胆识气魄,立异标新,独树一帜,开创了“吴派”画风,一时之间,吴门弟子遍布天下。
在诸多门人之中,诸乐三当为其中翘楚!诸乐三与吴昌硕同住安吉孝丰,垂髫之年即与昌硕老人相识,能够有机会时时观赏到吴昌硕的艺术创作,这得天独厚的条件使诸乐三在开蒙之初就得到吴昌硕的随时指点,对吴昌硕的艺术有了全面深入的了解,这样难得的机会不是每一个“吴门”弟子都能够得到的。
这幅《紫雪蒙茸图》,从构图形式到笔墨技巧,俨然“吴氏”家风。可细细品味,却又与吴昌硕有所不同。吴昌硕笔下的藤萝,追求一种古朴苍劲的气势,在纵情挥洒之中显露着沉雄与朴茂,而诸乐三的这件作品在继承了吴昌硕主体风范的同时,更多了一种清雅与宁静,显现着一种恬淡悠然的诗意。这与诸乐三有着深厚的诗文修养不无关联。
诸乐三十四岁即能赋诗,而后兼修医道,悬壶济世,以济世活人为宗旨。灾祸之年,他施舍医药,救济灾民,深得乡民爱戴,桑梓父老有口皆碑。他是名医曹拙巢的高足,曹氏不仅精通岐黄之术,更是一位诗坛耆宿,在曹氏指点之下,诸乐三打下了扎实的国文基础,所作诗文更是得到曹氏嘉许。所以在他的作品之中总能够品味出一种儒雅谦和的“书卷气”也就不足为奇了。在写意花卉之中,藤萝一类的藤蔓植物是很难描绘到位的。这是因为这类题材的构图就是一个难题:过于严谨画面容易显得呆板,缺乏生趣;师法自然,一味追求放纵又会显得杂乱无章,缺少规矩。恰到好处地表现出这类植物与众不同的特色又能够使画面和谐有序,有条不紊,是对作者创作功力的检验。
这幅《紫雪蒙茸图》,花与叶主要集中在画面上方,几条枯藤从画面下方盘绕而出,贯穿于花与叶之间,这不仅使缤纷的花与叶巧妙地连贯成为了一个整体,同时,还把这株紫藤生长的自然生态交待的清清楚楚,起承转合,法度森严,看似寻常,其实匠心独具,真不愧大家手段。串串藤花,如同玛瑙一般晶莹滋润,它们或聚或散,或虚或实,营造出一派生机盎然的浓浓春意。
诸乐三《紫雪蒙茸图》
花叶用色厚重,笔力沉稳老辣,果断干净。有的叶片融入淡淡赭色,颇有苍凉之感,正是有了这些叶子的衬托,才使得藤花更显清灵娇艳。这种通过对比方式突出主题,营造氛围的手段,正是“吴派”绘画的特色之一。吴昌硕在评价诸乐三时说:“乐三能得我之神韵”,绝非过誉虚言!整幅作品最见功力的,就是那盘旋缠绕,纵横交错的古藤。
没有扎扎实实的书法功底,没有日积月累,一点一滴积累起来的驾驭笔墨的能力,想要表现出古藤的力度与苍厚挺拔的气势是根本不可能的。那一束古藤,多象是纵横盘绕,飞舞翻腾的虬龙,劲健凌厉的气势,仿佛是在等待着一声炸响的春雷,随着那振聋发聩的雷声,那古藤就要化作苍龙凌空飞去,璀璨的藤花也会化作朵朵五彩祥云在天空盘绕。诗人笔下的景物的确与众不同。几只飞舞的蜜蜂,为这原本静寂的画面凭添了几许动感,使画面产生出一种绘声绘色的效果。
几个简单的款识,无声地告诉观者,作者在学习吴昌硕书法绘画方面所付出的努力是何等艰辛。
诸乐三(1902-1984),原名文萱,字乐三,号希斋。浙江安吉人。19岁时师事吴昌硕。自21岁开始先后在上海美术专科学校、上海昌明艺术专科学校及上海中华艺术大学任图画教授。期间,曾与其仲兄诸闻韵及姜丹书、潘天寿、朱屺瞻、张书旗、吴弗之等人组织“白社”,研习绘事。
1946年秋执教于杭州国立艺术专科学校(浙江美术学院前身)。1934年作品入选德国柏林“现代名人画展”,解放后作品多次在国内外展出刊行,有《希斋印存》、《诸乐三先生画集》、《诸乐三书画篆刻集》、《诸乐三画辑》、《希斋印集》等刊行。著有《希斋诗抄》、《希斋题画诗选》等。
生前为中国美术家协会浙江分会副主席,中国书法家协会名誉理事长,西泠印社副社长,西泠书画院副院长,浙江美术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