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艺术欣赏 >

古玩知识:清风徐来话扇子

时间:2021-10-09 09:45:08 来源:

清风徐来话扇子

扇子是一个精巧的手中之物,最初来源于日常的生活需要,以后发展成为文人雅士的赏玩用品,它与竹文化、佛教文化密切相关,成为中国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符号。

扇子种类繁多,但是可以归纳为两大类,即平扇和折扇。平扇表面一般是平的,只有羽毛扇有一定的弧度,但都不能折叠;而折扇可以折叠,收放自如。

平扇最典型的代表是蒲葵扇,用蒲葵叶做简单的裁剪制成,椭圆形的扇子,长度有一尺多。蒲葵扇是最原始的扇子,可以满足人们日常生活中防晒和乘凉的需要,放在头上可以蔽日挡雨,手中一摇可以引风。考古发现表明,在中国出土的最早的扇子是战国时期的羽毛扇。贵族出行时,奴婢们举着羽毛扇跟在后面,可以为主人遮挡风沙。战国时期还出现了用竹子编成的扇子。西汉时出现了团扇。团扇也叫宫扇、合欢扇,就是我们在古代仕女画中常见到的美女所持之扇。扇面是圆形或者椭圆形的,用丝绸绷在竹子做的框子上,扇面相对于扇柄左右对称,扇柄下往往还挂着流苏。最讲究的团扇是用山东绢和湖南竹制作的纨扇。有歌咏扇子的诗曰:“新裂齐纨素,鲜洁如霜雪。裁为合欢扇,团团似明月。出入君怀袖,动摇微风发。常恐秋节至,凉飚夺炎热。弃捐箧笥中,恩情中道绝。”团扇出现后,历代沿用不衰,并成为我国传统典型的扇型。到清代时,对称类型的扇面除圆形外,还有梅花形、葵花形、腰形、马蹄形……这些扇型突出的特点是对称、轻盈、工艺性强。

blob.png

折扇的起源有多种说法,主要有日本说、高丽(朝鲜)说和中国本土说,目前尚无定论。不过折扇最早出现在中国,大约是公元10到11世纪。折扇又称为聚头扇、撒扇或折叠扇,以其收拢时能够两头合并归一而得名。南宋时,折扇的生产已有相当规模。折扇盛行于明代,由于明成祖所好,宫内工匠努力仿制高丽扇,促进了国内扇子发展。明清是折扇发展的鼎盛期,一些贵重的材料,如象牙、玳瑁、鸡翅木等被用于制作扇骨,工艺也非常精湛,例如在象牙骨大边上镂雕、细刻,在红木、鸟骨上用银丝镶嵌各种图案等。

blob.png

扇子的平整扇面很快为文人雅士所用,在不足盈尺的扇面上,或用书法直抒胸臆,赠予知己;或抄录圣贤语录,日日自省;或以丹青描绘山水花鸟以及人物,自娱自赏。其中专供和尚用的马元黑纸扇,扇面上用真金粉书写“心经”、“金刚经”等,还绘有十八罗汉、观音、弥勒佛、济公等有关佛教文化题材的内容。其时,扇子真正成为文化的载体。

blob.png

古往今来,扇子与人们日常生活密切联系,产生了很多奇闻轶事。例如:苏东坡画扇结案,扇子巷穷道士补扇、玉孩儿扇坠奇遇记等均是与扇子有关的故事。光是帮助老妇人卖扇的故事,就有王羲之题字的蒲扇和唐伯虎题画的折扇两个版本。孔尚任的《桃花扇》里,扇子本是男女主人公的定情之物,而最终见证了李香君血溅桃花扇的忠贞。

民间还有与扇子有关的习俗,在我国江南的一些农村中,至今还有端午节亲友间相互馈赠扇子的习俗。在古代,团扇是大户人家小姐的必备之物,而折扇是属于青楼女子的。

扇子作为友谊的纽带的历史很长,在唐代就作为赠送邻国的礼品,至今仍然是中央和省市领导馈赠外宾的礼品。

南宋时扇子生产已有较大规模,各地因地制宜制造不同类型的各种扇子。比较著名的有川扇、苏扇、岳州扇、粤扇、金陵扇等多种,而尤以杭扇最负盛名。

素有“扇子总汇”之称的杭州王星记扇庄,由制扇名匠王星斋于1875年创建于绍兴。

其产品包括黑纸扇、白纸扇、檀香扇、绢竹扇、香木扇、宫团扇、羽毛扇等几大类,这里面只有后两种为平扇,其他都是折扇。其折扇的制作过程主要包括:

制骨,就是把扇骨的原材料切削成需要的形状。两头的两片较厚,当扇子合拢时把整个扇面紧紧地夹在一起。中间的是多个薄片,前端呈剑的形状,只是不用做得太锋利。

砂磨,扇骨成型后要抛光和上漆。讲究的扇子还要在扇骨上雕花或者镂空。

制面,是在扇面的原材料上进行绘画或者印刷,然后裁剪成扇形。如果是做黑纸扇,扇面要涂刷数道诸暨高山柿漆。这样做出来的扇子,不怕水也不怕晒,有半把伞的称呼。

折面,就是把扇面按照两侧扇骨的宽度打折。打折后的扇面如果折叠在一起,就是一个一头宽一头窄的很短的扇形。

糊面,即在扇骨两面涂上糨糊,把折好的两层扇面粘在扇骨上。

整形,是将扇子顶端的扇子边贴上后,将扇子两侧的扇骨粘贴上,扇子基本成型。

整理,扇面晾干后,将扇子折起来,用绳子或者皮筋绑好,扇子就做好了。

扇子,虽是古老的工艺品,但是它的美丽就是它的生命力,也将会吸引一代又一代人。它会带给人们种种享受以及丝丝雅趣。


郑重声明: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修改或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