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远流长的中国书画历史 传承中华艺术瑰宝的独特魅力
向艺术的自由王国迈进, 张明宝
甘肃画家张明宝是一个地道的黄土高原上的汉子,朴实憨厚,直爽率真。他平日里虽话语不多,但为人、做事都很实在。他自幼热爱书画艺术,但因家贫而不能进入学校深造,而是靠自学在艺术的田园里默默耕耘了四十个春秋,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因为他不善于宣传自己,所以其艺术少有人知。
大凡学习中国画的人,无不注重对传统绘画的研习。只有过了传统的临摹关和笔墨关,才能从艺术的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出于自己的爱好,他先从书法入手,并很快能“服务社会”了:十二岁为乡邻写春联;十五六岁(正值“文革”时期)时,经常为机关单位仿写毛主席诗词、写画墙报的专栏。
后来,他托人购买了一套《芥子园画传》。这成为他学习中国画的启蒙老师。他对此日夜不停地临摹、研习,掌握了中国画的基本技法。之后,他又买了大量的古今名家的字帖、画集和一些画论,开始对传统书法、绘画进行深入研究。由于他一直从事基层行政工作,很难抽出充足的时间研究艺术,因此,他将书法、墨竹画、山水画作为自己的专攻方向。他每天都挤出时间写书法、作画、记笔记,四十年来,从未间断。他对艺术的这种执著精神,让我由衷敬佩。
对于传统艺术,张明宝一方面按照李可染先生说的“以最大的勇气打进去”,力守传统,从中汲取创作营养,以打牢根基、成就自己;另一方面,守传统而化传统,在量的积累上力求取得质的变化,以形成自己的绘画语言和绘画风格,如同蜜蜂采集的是花粉而酿出来的是蜜,春蚕吃掉的是桑叶而吐出来的是蚕丝一样。他曾说:“守传统、守别人、不知求变的人,比守自己还没出息。”他把守传统、化传统作为成就和打造自己艺术语言的手段,努力开拓出一片属于自己的艺术天地。
张明宝画竹四十年,初学《芥子园画传》等,后师郑板桥,并对文与可、柯九思、蒲作英、吴昌硕、董寿平等人的画竹艺术也下过一番工夫。其竹画备受人们关注。他画山水也是从传统入手,对宋、元、明、清及近现代大家的作品反复临摹,特别是对黄子久、龚贤、“四王”和黄宾虹的作品用力更深。他学黄宾虹,一学就是十年。十年磨一剑,他割其一席之地为己所用,重点取法其笔墨的写意精神,同时吸收现代绘画的构成理念,使自己的绘画清新通透、苍浑厚重、气势雄强,既有黄宾虹画的影子,又不同于黄宾虹的画。
张明宝在守传统与化传统的过程中,始终把笔墨功夫的修炼作为自己攀登艺术高峰的唯一选择。
他讲究以书法笔意入画,强化绘画过程中的书写功能,竭力将对传统绘画理念中的“骨法用笔”、“书画同源”、“以书入画”在画作中表现到位。他的山水画创作重点突出书法线条的书写性和趣味性,强调线条的质感和可读性。而且,他把传统山水画中的勾勒、皴擦、点染等技法,演化成书法中的横、竖、撇、捺,使自己的绘画与书法结合得更为紧密。他的山水画构图繁密,线条苍浑厚重,用笔铿镪有力,用墨浓重,色彩单纯,给人一种雄壮之美。
张明宝认为,书品、画品、人品三者互为表里,书画乃人品之写照:人品不高,书画难以达到出神入化的境界。于是,他把写书法、作画当成是对自己人格的修炼,不断提高自己的艺术修养和文化修养。他一直固守着自己的道德底线,始终秉持着“时代变、社会变,但民族艺术的特点和民族精神永远不能变”的理念。他说:“中国画的发展、创新和变革,决不能丢掉民族精神和民族特点。中国画必须姓‘中’。”他继承传统而不拘泥于传统,力求创新但不求狂怪,这种创作态度值得我们学习。
张明宝以良好的人格素质、较高的艺术修养和对艺术的执著精神努力迈向艺术的自由王国。愿他日后在艺术的自由王国里绽放自己的艺术之花。(附图为张明宝的山水画作品,左者为《陇山苍秋图》,下者为《山居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