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艺术欣赏 >

古玩知识:“国画之乡”萧县

时间:2021-10-17 11:45:08 来源:

“国画之乡”萧县

萧县,曾被国画大师李苦禅誉为“国画之乡”;1993年,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书画艺术之乡”。目前,萧县已经形成一支规模浩大的民间书画队伍。在这片不到1900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可施丹青者近3万人,上至古稀老人,下至学龄儿童,其中绝大多数是农民。在萧县,农民水墨写意和书法活动蓬勃展开,几乎是“家家有丹青,处处论书画”。

——编者

blob.png

《清凉世界》 王峰 作

根源远溯于南北朝

南朝宋开国君主武帝刘裕为萧人,特别喜爱写大字,勤练不辍,艺业锐进,竟摘当时书坛的桂冠。其三子文帝刘义隆,自幼受熏陶,酷爱书法,善于隶书、行草,师承二王。其孙明帝刘 ,善行书,汪洋恣肆,气魄恢弘。“上有所好,下必有甚焉者矣”。由于刘裕如此爱好书法,且卓有成就,影响所及一班文臣武将、缙绅贤达,直至墨客士子。他们竞相效尤,书法在萧县极一时之盛。“书画同源”。刘宋之时,除了书法艺术繁荣昌盛之外,绘画艺术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blob.png

《柳塘归牧》 郭海洋 作

明末,萧县出现了两位著名书画家。其一是王之麟,精通经史,善鼓琴,工词赋,书画皆臻上乘;其二是许辉祖,善楷书,深得颜鲁公笔意,书风深厚凝重、端庄大方。

blob.png

《春酣》 薛志耘 作

到了清代,在“扬州八怪”崛起的乾嘉年间,萧县出现了一批“重传统、重笔墨、重生活”的乡土书画家,并形成了以龙城为活动中心的书画创作体系,被人们誉之为“龙城画派”。清代末年,民国初年,在新文化思潮的影响下,萧县书画创作步入一个新的转折。这时,不仅出现了众多的优秀书画人物,使得“龙城画派”的阵容更加壮大;而且书画逐渐由富家豪绅的厅堂和士大夫文人的书斋,过渡到与平民百姓所共享。

民国初年,我国新美术运动的先驱之一、中国美术考古学派创始人、萧县人王子云在小学任美术教师时,先后发现、培养了刘开渠、王肇民、欧阳南荪、刘梦笔、卢致远、许克书等一大批书画新秀。后来,王子云去北京国立艺专和杭州国立西湖艺术院任教,又影响和带动了一大批学生先后去外地艺专学画。其间,萧县去杭州、上海、北京、徐州、苏州等地美专学习书画的就有数十人;国立西湖艺术院(杭州美专)共有江北学生六人,除李可染为徐州籍外,其余五人均为萧县人。1928年,萧县民众教育馆在欧阳南荪和侯子安的倡导、主持下成立了“美术研究会”。1930年,又成立了“东方画会”。他们定期开展活动,进行作品观摩,并举办古今画展,相互砥砺,切磋画艺。后来,王子云、刘开渠师生二人又先后到了法国巴黎深造。先是学习人体素描和西洋油画,未久,改攻雕塑,迅速取得显赫成果。1935年,巴黎出版的《现代美术家辞典》介绍了他们的艺术成就。这不仅是他们二人和萧县人的殊荣,而且是中华民族的骄傲。从巴黎回来后,不论是在古都北平,还是在西子湖畔,或是驻足巴山蜀水,他们对于家乡总是一往深情,希冀“龙城画派”重新崛起;而家乡有志致力于书画事业的人,也常以他们二人为楷模,鞭策自己在艺术上不懈地进取。

改革开放后进入“黄金时代”

新中国成立后,萧县书画创作日趋繁荣,画坛宿将、新秀竞相争辉。特别是改革开放后,在萧县有关部门的重视下,萧县书画在普及的基础上得到了提高,在提高的指导下又推动了普及,经历了一个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跨入了“黄金时代”。

1981年,全国第一家县级书画院萧县书画院成立,从而使该县的书画艺术活动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萧县书画院是全县书画艺术活动的中心,为专业书画工作者和业余书画爱好者提供了研究、创作、观摩、培训的场所。书画院从创办至今,除了经常举办书画艺术交流外,还有计划地举办了不同类型和不同层次的书画联展与个展,先后配合有关单位在省内外举办书画展数百次。展览包括书画院会员的个人展或联展,先后在合肥、南京、广州、上海、郑州、成都等地举办的“国画之乡”书画展,以及分别在省、地、县举办的萧县农民、青年、妇女书画展等;各个展览的参展作者,既有老一辈艺术家又有风华正茂后起之秀,既有专业书画家又有业余书画爱好者,既有教师、学生又有工人、农民,体现了“书画之乡”群众性艺术活动的特色。

此外,书画院还先后协同有关部门编辑出版了《老耘书法集》、《薛志耘画集》、《国画之乡书画集》等近百部书画作品集,扩大了“书画之乡”的声誉和影响。为了培养书画专业人才,书画院还配合县书画学会等单位开办了业余书画学校和美术训班,分别由书画院专业画师进行授课或业务辅导。

随着书画队伍的不断扩大,1987年刘套镇村民在萧龙士的故乡刘套镇建立了全国第一家农民书画院刘套农民书画院,更是推动了全县书画活动向厂矿、农村、家庭的辐射延伸。聚集在农民书画院周围的农民书画爱好者,有种菜能手、养猪状元、屠宰户、木匠等等。他们根植于农村,种葡萄的画葡萄、种蔬菜的画蔬菜、养家禽的画鸡鸭,稻谷棉花、荷塘潇雨、翠竹红梅……带有浓郁乡土气息的一物一景被他们呈现在人们眼前。如今,小小的刘套镇有100多人的作品参加过县以上的书画大展,有30多人加入了省、市、县书协、美协,就连许多普通的村民,对书画也能说出个子丑寅卯来。走入刘套镇,犹如进了书画的世界;学校、车站、商店、农家,到处可以看到书画高悬,荷菊梅兰争香斗艳、竹松山石相映成趣。镇上的干部告诉我们,农民书画院已是桃李满天下,农民画手遍布全镇。

为了推动书画艺术向乡村更加深入、全面地延伸,从2006年开始,萧县把建立乡村书画组织网络放在了重要位置,实施了乡乡建立书画协会工程。目前,全县23个乡镇大都建立了书画院、书画协会。特别是张庄寨农民书画苑、赵庄未名书画文学社、杨楼镇画乡书画研究会、墨龙书画联谊会、莽原书画研究会,经常利用各种节庆活动,深入集镇、田间地头,义务为农民写对联、送书画,极大地繁荣发展了农村文化。

在县文联主席李鹏告的陪同下,我们来到张庄寨。到了书画协会主席的家,屋里有十几位农民画友,桌上摆着一幅未画完的作品,会员们正在接受辅导。张庄寨镇农民书画苑每周组织会员交流切磋,每月邀请专家指导创作,现在会员已经发展到了200多人,覆盖到了邻近的河南省永城市,成为当地很有影响的书画组织。

走进书画氛围浓厚的刘套、张庄寨、王寨、新庄等乡镇,随处可以看到和谐文明的新气象。打牌相聚议论事非的少了,学习书画读书看报的多了;街头巷尾打架的少了,助人为乐的多了;讲粗话脏话的少了,讲文明讲礼貌的多了;无事生非的少了,尊老爱幼的多了;东邻西舍丢东西的少了,拾金不昧的多了。村民们把精力都放在书画上,“书画”二字已深深融入人们的血脉中,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当地人的审美观念和价值取向。

陪同采访的县书画协会负责人说,萧县无处无书画,从工厂工人到种田农民,从机关干部到学校教师,他们在工作、农耕之余,除了书画就是书画。

1992年至今,萧县县政府举办了五届民间书画艺术节,并且已经形成了一定的市场规模。

书画不仅有很好的社会效益,而且形成了书画市场,促进了萧县的经济发展。据不完全统计,萧县的年装裱服务收入达千万元以上,加上通过其他渠道,如画家本人单独外出卖画等,估计全年总销售收入在亿元以上。

我们深信,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日益深入发展,作为当地人的精神财富——萧县书画,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必将开放出更加绚丽的花朵,结出更加丰硕的果实。


郑重声明: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修改或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