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艺术欣赏 >

艺术百科:我的《江南水乡记忆》

时间:2021-10-17 13:45:10 来源:

我的《江南水乡记忆》

芸芸众生,不同的人都在寻找适宜于自己的立足处,寻找自己的生活空间,寻找自己的生命根源……在诸多的艺术中,我选择绘画作为自己恒久的精神领地。它是我心中的禅,使我明心、安心,在小我与大我、抽象与具象、有为与无为、出世与入世、理性与感性、传统与现代间体悟哲性,体验欢娱,完善内心,净化灵魂。人,生有涯而欲无边,以一途通方便法门,将心安了,几近畅晓醍醐。心安则万安。其实,做人亦可无需太过高远的事业,心安即入圣境。

我是属于“生在困难时期,长在动乱时期,赶上改革时期”的一代人。很小的时候,我就觉出了人生的短暂和凄美,总认为生活是冥冥中的一种试验,是自然更替过程中一个短暂的细节或是插曲。人,只不过是一个小小的道具罢了,我们根本没有太多主宰的权力。走在人头攒动的大街上,我常常想:一个人必须确立自己的信仰、品格和目标;如果你没有或是丧失了,那么,你的存在就成为一种虚无,不具备自己独立的存在价值。

blob.png

图为孙书正画作《江南水乡记忆》

也许,最初选择绘画带有浓重的功利色彩,学一点技艺,梦想有朝一日能改变自己的生活。在今天快节奏、多元化的信息社会,就业机会、就业岗位层出不穷,大约极少有年轻人会想到通过绘画之途去谋取职业,改变生存环境。即使有,如果听说绘画需要数年甚至数十年方有所成,恐怕也会虽心向往之但却敬而远之。更何况我不是科班、专业出身,其间走的是一条满是艰辛和曲折的自学之路。现在看来,绘画仍然是成长周期最慢的行当,投入期长而产出慢,投入大而产出少,足令人望而却步。

有位名家曾说过:“人类艺术史的进程中,两次迈出巨人的脚步:一次是自发的艺术到自觉的艺术,一次是自觉的艺术到艺术的自觉。后一次的缘故是艺术家的出现。自此,艺术就变得无比艰难。”艺术家的最大贡献就是为艺术注入了个性。艺术,只有区别,才有超越。绘画作为一种视觉艺术,其美学天性是长于抒情而短于叙事,是从自然之象到意中之象,进而成为艺术之象,是画家凭借客观自然的情感感受进行艺术构思和艺术创造的升华与飞跃。

如今的人们,大多为所谓的事业透支着精神,五官失位,腑脏劳瘁。作画是劳碌生活的最好调剂。夜深人静,铺纸弄墨,凝神舒气,在研习传统、借鉴古今、感悟自然中写心、传神、抒情,颇觉自由痛快。

作画是愉悦的,也是艰难的。正是这种愉悦把许多人吸收过来,甚至令人陶醉;而当你不满足于这种陶醉并有所追求时,又是那样艰难。面对先贤千锤百炼的成就筑起的一座座艺术高峰,我往往会产生一种自卑感。但从另一个角度说,这种自卑感正是激励我青灯冷凳、上下求索的动力。

有段话,给我的印象无比深刻:“艺术家,就是天生的苦行僧,拿生命祭奠美的圣徒,一群常人眼中的疯子、傻子。但如果没有他们,人类的才智便沉没于平庸,生活化为一片枯索的沙漠,好比没山,地球只是一个光秃秃的黯淡的球体。”

我是一个普通人,资质平庸,悟性不高,又欠专一,只能以自己的一颗平常心,孜孜不倦地学、想、做:做得好了,世人自会珍惜我的作品,并以之陶情冶性;做得不好,也无须强求,只要努力就行。与许多画家不同,我每天还坚持写作,从事艺术评论、理论研究,这是我的日修功课之一。我曾主修过文学,阅读成为一大喜好,并养成了睡前读书、早起写作的习惯。在多年的阅读中所感受到的思想震撼和精神享受,可能会影响我这一生。把见闻和感受撰写成文,是在记录自己思想的火花。看自己的文章,再对照自己的画,可以发现,两者之间有互证关系。我觉得各种文学的、艺术的修养好比水,绘画就是那船,水涨才能船高。

现在,每每夜深人静之时,在小书房里,我常常会与书架上的书籍对视。看着那些购买年代不同、色彩质地各异的书,我总感觉自己是一个大富翁。一盏灯,一把椅,一张桌,一页纸,一支笔,在五彩缤纷的艺术大海里细腻地享用着宁静,那透过窗帘的夜色渗出温馨的情怀,让我像一位虔诚的信徒,沿着朦胧而清晰的轨迹,在朝圣的路上慢慢地秉烛前行,没有沮丧,没有寂寞,只有感动和超升。

多年前,一位画坛老前辈对我说:“选择绘画,实际上就是选择一种精神方向,选择一种生存的方式和态度———这与一个人能否成为一个画家,能否成为一个名画家实在没有什么关系。”也许,写作、绘画都不是我最具潜质的能力,不是我寄生世间最锐利的刀斧,但它肯定是我展示自己、表达自己最有力、最准确的方式,是我永远寻找着的精神家园……(上图为孙书正画作《江南水乡记忆》)


郑重声明: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修改或删除处理。